敦煌学

Search documents
蒋维崧︱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版轶事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12 04:34
编者按:从1989 年开始,上海古籍社启动抢救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项目,1992 年开始出书,三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俄国、法国、 英国从敦煌、新疆、黑水城等地掠取的文献、文物资料图录数百册。其中俄藏敦煌文献十七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三十一册,预计2026年出齐。可 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摄影方式发表图版最多的古代写本文献出版项目。蒋维崧先生撰文回忆了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版前后与俄方 交往的点滴轶事,可以一窥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本篇为第三篇。 志存高远,不让须眉——怀念克平教授 克平(К. Кепинг,1937-2002,女)是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她出生于中国天津,其父是白卫军军官。十月革命 后,他与克平的母亲结婚。她母亲是东正教信徒。1945-1954年克平在天津俄罗斯移民社团办的学校接受了小学与中学教育。这时,俄罗斯在中国 的传教团体被莫斯科主教废除,克平全家也被遣返苏联。克平先是进入塔什干的中亚国立大学,不久便转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下简称列大)东 方系的中文专业。1959年在列大毕业后,被列宁格勒东方研究分所聘为科研人员。 1960年,克平婚后生了双胞胎的儿子,虽 ...
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8 23:59
(原标题: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作者 黄君度 诸君可知,司马迁如何写出"通古今之变"的不朽名篇《史记》?据他自己说,年少时遍游 大江南北,调查古代遗迹和传说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实地考察,才能有对历史洞彻的了解。 2024年10月,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西北考察之行。虽非司马迁式的周游历览,但在短短8天的行程里, 乘火车穿过沙漠,坐飞机翻越雪山,漫步于汉代长城下,到访西安、宝鸡、兰州、敦煌、武威这五个丝 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寻觅伟大的历史遗迹,在周秦汉唐的漫长时空里看见文明。"西北行记"系列是记 录,也是一次邀请,欢迎诸君携诗酒书剑,随我开启这场穿越古今的壮游! 1900年5月26日,定居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正在监督工人清理洞前的积沙,雇来帮忙抄写经文的老杨急 匆匆赶来叫他。老杨平时在南区洞窟北端"三层楼"下层第16窟工作,他有个无聊的习惯,就是将点烟的 芨芨草随手插入墙壁裂缝中。这天他顺手将一根芨芨草插进甬道的墙缝,结果却发现这裂缝似乎深不见 底。好奇的老杨敲了敲墙壁,只听到咚咚的响声,看来里面是空的!他赶紧叫来王道士,一起击破第16 窟甬道壁,在清除了封塞泥块后,他们发现 ...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5 22:21
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新华社发 莫高窟侧影。 田卫卫摄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新华社发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河西走廊的尽头,黄沙掩不住千年文明的光华。"敦煌"这个铭刻着中华文明壮 丽史诗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地理空间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敦煌植根于中国,但其 思想价值却辐射全球。 敦煌的崛起与西汉王朝经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宏图伟略密不可分。敦煌扼守东西交通咽喉,所 谓"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古代活跃的文明交流枢纽之一。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群在 敦煌汇聚,多元文化在敦煌碰撞、融合,催生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有着绵延上千年的营造史,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世界艺术交流史"。其艺术风格清晰地呈现出时 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北魏健硕雄浑,深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雍容华贵,在吸收西域元素的同时将中 原绘画的线描技艺推向巅峰;西夏和元代朴拙厚重,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艺术特色。著名的敦煌"飞天"的 原型可追溯至印度佛教中的香音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在敦煌画师的笔下凭借飘逸的丝带和灵动的 姿态化为充满中原意趣的凌空飞仙。还有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正是跨文化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