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研究
icon
Search documents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新华社发 莫高窟侧影。 田卫卫摄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新华社发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河西走廊的尽头,黄沙掩不住千年文明的光华。"敦煌"这个铭刻着中华文明壮 丽史诗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地理空间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敦煌植根于中国,但其 思想价值却辐射全球。 敦煌的崛起与西汉王朝经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宏图伟略密不可分。敦煌扼守东西交通咽喉,所 谓"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古代活跃的文明交流枢纽之一。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群在 敦煌汇聚,多元文化在敦煌碰撞、融合,催生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有着绵延上千年的营造史,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世界艺术交流史"。其艺术风格清晰地呈现出时 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北魏健硕雄浑,深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雍容华贵,在吸收西域元素的同时将中 原绘画的线描技艺推向巅峰;西夏和元代朴拙厚重,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艺术特色。著名的敦煌"飞天"的 原型可追溯至印度佛教中的香音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在敦煌画师的笔下凭借飘逸的丝带和灵动的 姿态化为充满中原意趣的凌空飞仙。还有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正是跨文化叙 ...
新视野 | 当甲骨文遇见人工智能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1:44
在甲骨文数据平台的不断完善中,我们搭建起全球甲骨数字守护技术体系。这个方案就像一张精密的大 网,将甲骨采集、整理、检索、拼接等流程都纳入其中。在甲骨数字化采集现场,多光源摄影设备如同 不知疲倦的眼睛,从不同角度捕捉甲骨的每一处细节;基于表面深度增强的图像合成技术,则像一位技 艺高超的修复师,将原本模糊的契刻痕迹、卜兆裂痕高保真还原。面对一块表面斑驳的甲骨,合成后的 图像竟清晰显现出专家肉眼都难以辨别的微小刻痕,这些细节为研究甲骨字书写顺序和甲骨钻凿甚至占 卜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面向甲骨文的AI摹本生成技术、AI查重技术、AI字形检测技术、微痕成像技术等令人惊叹。以甲骨文 摹本生成技术为例,过去手工临摹甲骨文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产生主观误差。如今,算法 模拟人工临摹的过程,能够精确勾勒出每个甲骨文字的形态特征。看着机器快速生成的高精度数字摹 本,我不禁感慨,这不仅解放了人力,更为甲骨文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024年,"数字甲骨共创中心"成立。今年则对我们更重要,一是开启欧洲甲骨数字回归之旅,二是举 办"AI+甲骨文"邀请赛,全力以赴推出甲骨文大语言模型,联合社会各界一同打造"最懂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Xin Jing Bao· 2025-06-09 13:18
6月9日,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获悉,2025明文化论坛将 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 当天,明代文物专题展览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利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 与三维动画等科技手段解码明代礼制,带领观众"穿越时空"。 明代文物展将利用VR、AR等解码明代礼制 昌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宇介绍,2025明文化论坛以"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为主题,由开幕 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将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拟定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5年6月14日上午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 同时,6月14日下午将同步举办四场分论坛,从"大明经略"的治国韬略,到"医药传承"的济世匠心, 从"数智文旅"的科技赋能到"明乐雅音"的艺术回响,多维度解析明代历史文明的深层肌理。6月14日全 天,明代文物专题展览将于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以沉浸式体验带领观 众"穿越时空",领略大明美学。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将与江苏盱眙明祖陵、安徽凤阳明皇陵、江苏南京明孝陵、湖北钟 ...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Su Zhou Ri Bao· 2025-05-09 23:23
越溪之畔,一场江南文化"思想盛宴"尽现"最江南"的风雅和"最创新"的脉动。昨天(5月9日)下 午,"苏州最江南"学术交流大会在苏州城市学院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生动讲述"最江南"的苏州故 事,探索如何以现代生活的新潮流、新风尚不断为江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现场,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学"研究专 项)名单发布。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江南文化建设研究,为落实国家文化战略、传统文化转化提供 样本,打造兼具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本次大会以"江南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 聚焦苏州在江南文化现代转化中的示范作用,解码江南文化基因与当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机制,探索太湖 流域"水韵江南"的文化内核,探讨江南美学的启示,为江南文化高质量发展探索"苏州方案"。 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文学院教授徐兴 无分别以《姑苏水乡叙事的当代意义》《江山与江湖——江南对华夏文化空间的拓展》为题作主旨演 讲;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陈引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城市学院兼职教授马亚中,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