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独处
icon
Search documents
人到中年:一半是演员,一半是观众
洞见· 2025-06-21 11:25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后空无一人,每天都在为房贷、车贷、药费、学费发愁,弯着身子负重前行。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 延伸阅读。 人生如戏,既要入戏,也要学会出戏。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疲惫之余,要学会给自己松绑,让自己不至于太过劳累。 既要在烟火里扮好角色,也要学会在喧嚣外安静观心。 既要一个跪地捡碎银,也要举杯邀明月。 《庄子评注》里有一句话:人生在世,一半是演员,一半是观众。 衣襟沾满红尘,眼底藏着星河,这便是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关于家庭:一半承担,一半放手。 人到中年以后,会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 为了守护这份幸福,中年人把自己活成了石桥。 01 作者:洞见·沐川 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药费、伴侣的叹息,像一道道裂缝布满桥身。 带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对比治疗方案;操心孩子一日三餐;和伴侣为琐碎小事争吵,转头又默默煮一碗面放在对方桌前;不敢病、不敢倒,甚至 不敢喊一声累。 汪国真对中年有个很生动的描述: " 在你这个 ...
这个社会层次高的人,身上都有结界
洞见· 2025-06-19 12:43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百家讲坛》的赵玉平老师,曾谈过一个自己的观察。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瑾山月 他接触过很多社会上高层次的人,发现这些人都是"幕后高手"。 他们很少公开露面,总能巧妙地避开很多是非。 他们也不太关注外界的声音,无论别人对他们作何评价,他们也从不理会。 就这样躲在幕后,专注地为自己的人生出谋划策。 最后,抵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境界。 赵玉平老师总结说: 这个社会层次高的人,身上都有结界。 结界越强,越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干扰一旦少了,脚下的路就能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长远。 情绪结界 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一项社会实验。 他让一个笑容满面的人与一个愁容满面的人同处一室,并观察两人的情绪变化。 结果,不到20分钟这个笑容满面的人就如同换了脸,满面愁容。 他由此得出结论: 不良情绪就像病毒,有明显的人传人迹象,且传播速度惊人。 《乔布斯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乔布斯手 ...
信“心”心理问答|人到中年,为何朋友越来越少了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15 00:35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人到中年,为何朋友越来越少了) 读者来信: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己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今年四十二岁的我,在旁人眼中或许算是 " 人生赢 家 "—— 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可每当深夜加班结束,或是周末突然闲下来时,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感 便悄然袭来:翻遍通讯录,竟找不到一个能随时拨通电话、出来喝一杯的朋友。 年轻时那种呼朋引伴的热闹仿佛一场旧梦。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次聊天记录停留在两年前群发 的春节祝福;曾经一起熬夜做项目的同事,离职后便默契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里。不是没有尝试过维 系:约饭变成了一场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的 " 商务会谈 " ,微信群里分享趣事,回应常常只有表情包 和 " 哈哈 " 。更让人沮丧的是,结识新朋友似乎比年轻时更难 —— 工作圈里多是利益关联,孩子的家长群 话题永远绕不开补习班,社区邻居见面点头微笑,却隔着无形的墙。 我常困惑,是生活的重压 工作、房贷、育儿、照顾老人吞噬了交友的精力?还是人到中年,我们对 " 朋 友 " 的定义和期待变了?有时看着年轻人周末呼朋引伴的朋友圈,竟会生出一丝羡慕和失落。这种人际 关系的 " 凋零 " 是中年必然的常态吗?还是我 ...
喜欢独处,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天赋
Hu Xiu· 2025-06-05 23:29
Group 1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creasing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among individuals, particularl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ho now favor activities like walking in parks or simply being alone over traditional social gatherings [4][5][6] - It distinguishes between loneliness and solitude, defining loneliness as an unmet social need leading to negative emotions, while solitude is described as a state of low social demand where individuals enjoy their own company [8][15] - The article posits that enjoying solitude can be seen as a rare talent, often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traits such as intelligence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environments with less social interaction [18][20][24] Group 2 -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dividuals who prefer solitude often possess traits that allow them to thrive without constant social interaction, such as higher intelligence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20][24] - The article references a study showing that smarter individuals report higher satisfaction when alone,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less affected by social pressures and can find joy in solitude [21][22] - It also highlights that the ability to enjoy solitude may correlate with a rich inner world and a preference for deep thinking, which can lead to greater personal achievements [30][34] Group 3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suggesting that while solitude can be beneficial, excessive isolation can lead to feelings of loneliness [45][46] -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find a suitable ratio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litude that works for them, as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solution [47][48] -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both those who enjoy solitude and those who prefer social interaction, aiming to help individuals discover a lifestyle that suits their personal needs [49][50]
真正有大智之人,只有神交,没有社交
洞见· 2025-06-02 19:14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jinian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早年间,我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工作。 那时,单位年轻人多,常约着下班后一起团建。 只有我每次都会拒绝邀约,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读书写作。 别人都说我不合群,我也只是一笑了之。 直到熬过了漫长的沉淀期后,我写的文章终于开始崭露锋芒。 没过两年,我便成了单位最年轻的副主编。 而当初那些整日忙着聚会的人,依旧还待在原岗位。 作家寇士奇说过:强大的人,往往都很少有社交生活。 他们不是没有社交能力,而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只有神交,没有社交。 电视剧《老友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01 刷到过一个短片,看完后不禁陷入沉默。 导演安排了一场实验,参加实验的人通讯录里,都有上千好友。 但当他们把那些点赞之交、需要应酬的客户都删掉后,却都只剩下两三人。 很多时候,你参加的社交,其实都没有意义。 正如梭罗所说:多数情况下,我们去到人群中 ...
对话《优秀的绵羊》作者:精英教育为什么变得更糟糕了 | Edu指南专访
3 6 Ke· 2025-05-26 00:33
我知道大多数精英教育下的学生都很痛苦。所以如果你感到痛苦,你需要选择做出改变。 我们时代面临着无意义、孤独、脱节的危机,还有高等教育的危机。 我永远不会告诉任何人,更有意义的生活没有代价的。你可能会放弃一定程度的地位或财富,但这是值得的。 《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上一个十年尖锐批判了精英教育的弊端:顶尖高校培养了一群聪明但没有灵魂的人。他们 就像一群温顺的绵羊,很优秀,但只知道满足外界期望,对自己想要什么毫无想法,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该书出版后风靡美国教育界,其观点引发了与精英教育困境相关的社会对话与广泛辩论。其中文出版后也持续为国内读者带来启发。作者本人后选择辞去 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但他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关注与思考,尤其是名校教育的问题和变革。 此前我们就书中主题,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今年是中信《优秀的绵羊》中文版十周年再版,我们邀请作者进行了以下对话,分享给大家: 出品:Edu指南 采访:何沛宽 作者:天宇 杨定一 所以现在人们更容易被阻止发展某种内在,一种内在的感觉,一种内在的自我。比如当所有这些评判的声音消失时,谁在那里,你甚至不知道。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