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

Search documents
民进先贤郑晓沧:守护烽火中的“课桌” 推开现代教育之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7 01:45
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在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办学的背景下,郑晓沧等人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勘定坊下村创 办龙泉分校,为沦陷区学子守住最后一张"课桌"。 郑晓沧(资料图)。(民进浙江省委会供图) 4月28日,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曹丹 摄 中新网嘉兴6月7日电(曹丹)浙江嘉兴海宁盐官为观赏钱江潮的胜地。近日,作者走进盐官郑晓沧故居, 了解民进先贤、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郑晓沧的一生。 1892年,郑晓沧出生于海宁。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其父郑功懋创办的 达材小学,是当地现代教育的启蒙之地。 "郑晓沧是清末最后一批的秀才,却成了最早一批推开现代教育大门的人。"《教育家郑晓沧》撰写者殷 明华说。 1914年,从北京清华学校文科毕业的郑晓沧远渡重洋,赴美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归国后,他于 1929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开始践行"教育救国"理想。 日前,作者探访这座"抗战中的袖珍大学"——曾家大屋。这座中西合璧建筑中的一副对联格外醒 目,"以弦以歌,往哲遗规追鹿洞;学书学剑,几生清福到龙泉"。 据统计,浙江大学龙泉校区先后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 ...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08 04:46
到了1905年,由于梁启超对中国读者的深远影响,"少年"一词的新鲜意义及"少年中国"的概念已经随着新刊物的流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 词语。许多革命家、作家都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 报》上,能发现不少标榜"少年"的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突飞少年"。少年甚至吸引着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例 如,政治上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反清革命者陈天华(1875—1905年),就在他的小说《狮子吼》中创造了一个名为"新中国之少年"的角色,但他 也提醒读者,不要将其与横滨的那位——即梁启超——"少年中国之少年"相混淆。少年话语一时风靡,无疑给晚清知识界带来一股新浪潮。 命名先于行动。这些在晚清涌现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文化变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话题需要对晚清巨变中青年文 化的各种因素仔细考察,这一次的青年文化早于"五四""新青年"一代,并对后者有深远影响。有关近代的青春文化史,值得另外写一本书,但在 此只能略加勾勒。 梁启超 晚清是一个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颓唐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