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Search documents
抓住五个育人关键,让孩子充满精气神
Ren Min Wang· 2025-05-31 00:50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精心培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 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笔者认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增强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可尝试以"生命、爱、法、物、心"等关键词为抓手,引导 青少年保持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 新人。 深化"生命"教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近年 来,部分青少年抗压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的情况引发重视。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不能 像游戏一样关机、重启"。同时,学校要经常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预防意外伤害的 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身心的调和剂,要给身体锻炼"加时""加量",做到"文 明其 ...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08 04:46
到了1905年,由于梁启超对中国读者的深远影响,"少年"一词的新鲜意义及"少年中国"的概念已经随着新刊物的流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 词语。许多革命家、作家都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 报》上,能发现不少标榜"少年"的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突飞少年"。少年甚至吸引着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例 如,政治上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反清革命者陈天华(1875—1905年),就在他的小说《狮子吼》中创造了一个名为"新中国之少年"的角色,但他 也提醒读者,不要将其与横滨的那位——即梁启超——"少年中国之少年"相混淆。少年话语一时风靡,无疑给晚清知识界带来一股新浪潮。 命名先于行动。这些在晚清涌现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文化变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话题需要对晚清巨变中青年文 化的各种因素仔细考察,这一次的青年文化早于"五四""新青年"一代,并对后者有深远影响。有关近代的青春文化史,值得另外写一本书,但在 此只能略加勾勒。 梁启超 晚清是一个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颓唐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