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Search documents
富邦科技:截至上半年,公司已与北大荒集团八五三农场、鹤城农投等国内领先农业种植平台建立合作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0-10 08:56
富邦科技(300387.SZ)10月1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2025 年上半年,公司聚焦"水肥药耦合+数字 技术"差异化路径,持续打造降本增产的综合解决方案。截至上半年,公司已与北大荒集团八五三农 场、鹤城农投等国内领先农业种植平台建立合作,开展捐赠和示范应用工作。项目重点面向粮食主产区 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客户实现降本增 产,全方位打造市场竞争优势。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今年,富邦科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战略转型升级 的一年。示范,开放,合作,服务,流量等最好的诠释词。请问公司目前跟北大荒八五三农场,安徽老 乡农场,山西沁州黄小米,湖北农发,湘桂集团,周口国农高新等进行降本增产合作,随着大型客户合 作推广,未来是否有更好粘合度,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呢?在视频号上都产生较好的流量形成市场效 应。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农”墨重彩卷丨智慧农业如何迭代
He Nan Ri Bao· 2025-10-09 23:40
建设农业强省,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标志。 当前,河南正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将智慧农业纳入发展核心——"人工智能+农业"被列为《河南省 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点行业应用,《河南省"数据要素×"行动实施方案 (2024—2026年)》更将"数据要素×现代农业"作为重点行动。一系列政策布局下,河南农业的智慧化 转型呈现出广阔前景。 这份立足中原的科技答卷,恰好回应了当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共同关切,一场以科技为纽带 的粮农之约正悄然酝酿。即将举行的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 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将以"数智赋能粮农合作,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为主题,揭开中原沃土 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协作新篇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遗传信息直接决定了作物的抗逆性、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河南培育出了郑麦 1860、郑单958、豫花37等一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超45%,为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良种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一粒种子的性状观测常依赖人工卡 ...
青春华章 | 水润华夏 利在千秋
Yang Guang Wang· 2025-10-09 07:58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自古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和 大运河两条水脉,一横一纵,滋养了江苏的富庶繁华,也造就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水 韵江苏"。 央广网南京10月9日消息(记者王锡斐)水是生命之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人们逐水 而居,逐道而生,乐在其中。水也是治国之基、兴国之要,如何治水、用水、护水,贯穿一个国家历史、当下与 未来。 "治国先治水",对于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怀抱太湖,承接大运河的江苏而言,治水是关乎国家稳定、人民安危 的头等大事。 江苏大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江河泥沙千年淤积的馈赠,这同时也伴随着无尽的水患。尤其是"黄河夺淮",打乱 了苏北水系,淮扬地区饱受蹂躏。治水、保卫家园,成为先民生存的第一要务。 从"范公堤""宋公堤"抵御海潮,到"束水攻沙"治理黄淮,一代代治水者在江苏大地倾注心血。这些伟大的工程实 践,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大规模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的体现。 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的交汇处,亚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大运河立交已然成为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如今,在它旁边 ...
托普云农9月30日获融资买入1156.30万元,融资余额1.70亿元
Xin Lang Cai Jing· 2025-10-09 01:39
9月30日,托普云农涨0.23%,成交额7536.77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托普云农获融资买入额1156.30 万元,融资偿还1851.80万元,融资净买入-695.51万元。截至9月30日,托普云农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71 亿元。 融资方面,托普云农当日融资买入1156.30万元。当前融资余额1.70亿元,占流通市值的9.26%。 融券方面,托普云农9月30日融券偿还100.00股,融券卖出0.00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0.00 元;融券余量3700.00股,融券余额35.16万元。 资料显示,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溪居路182号18楼1801 室,成立日期2008年4月7日,上市日期2024年10月17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种植业体系农业检测仪器及 农业物联网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智慧农业项目70.63%,智能硬件设备 27.76%,其他技术服务1.60%。 截至9月10日,托普云农股东户数8823.00,较上期减少0.11%;人均流通股2193股,较上期增加0.11%。 2025年1月-6月,托普云农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同比增长1 ...
“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Jing Ji Ri Bao· 2025-10-08 22:36
"藏粮于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远见。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 装备支撑。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 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己掌 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的战 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产。当 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动农 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农 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逐步构建起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新型农业发展路 径,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了科技根基 ...
“丰收消费”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 打开田间地头增收新空间
Yang Shi Wang· 2025-10-08 05:55
央视网消息:国庆中秋假期,恰逢金秋丰收季。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调度显示,全国多地推出"丰收体验游",预计带动乡村旅游人次大幅 增长,不断上新的新场景、新业态,打开田间地头增收新空间。 秋风到,枫叶红,河南宝泉大峡谷的小松鼠收到了"季节通知"。小家伙们在眼前这个木屋里找到了新的"游乐场",怀抱着来自太行山"地 产"的花生和板栗窜来窜去,南来北往的游客跟着它们节奏,找寻太行山的"丰收果实"。眼前这个"晒秋小院",走进去就像闯进了太行的丰收 调色盘,辣椒红、玉米黄,晒出太行的丰收味儿。 文旅大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超500条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持续升温。在四川盐亭、山东武城等地"亲子农耕体验""农家院团圆饭"等项 目成为游客首选;在江苏盐城阜宁金沙湖和苏州太仓庆丰村,打年糕、音乐市集、主题沙雕、稻田艺术画等丰富多彩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 农民增收。 边唱边跳的朱玉萍老人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既是延安南泥湾的本地农民,也是这里的"乡村新导游"。 科技赋能、稻田焕新,"种地"有新法子。南泥湾开发区携手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数字种田"落地,"寒地粳稻"生根,"稻渔共生"互补。这 里还不断迎来新"住客",朱鹮种群北迁安家落户延安后 ...
中经评论:科技为笔,绘就“三农”新图景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10-05 05:20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foundational element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1][2][3] -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agriculture are highlighted, with a projec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of 63.2% by 2024 and grain production expected to exceed 1.4 trillion jin [1] - Rural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s are noted, including over 464,000 kilometers of rural roads and a 90% 5G coverage rate in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enhancing public service levels [1] Group 2 - The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 is identified as a key focus, with the urban-rural income ratio decreasing from 2.56:1 in 2020 to 2.34:1 in 2024 [2] - The growth of a diverse talent pool in rural areas is emphasized, with over 9 million high-quality farmers trained [2] - The need for 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addressing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s discussed [2][3] Group 3 - The strategy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s outlined, focusing on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and enhancing public services in education, healthcare, and elderly care [3] - The commitment to promoting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rural vitality,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s reiterated as essential for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 [3]
这项秸秆还田新技术可助力实现水稻单产和地力提升
Xin Hua She· 2025-10-04 06:09
业内专家认为,秋水切埋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度好,破解了长期困扰东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的重大难题, 为黑土地保护和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案。 刘宏斌表示,相比传统秸秆还田方式,这项技术变秸秆春还田为秋还田,充分利用秋、冬、春三季200 余天休闲期的有效积温;变旱整地为水整地,创造利于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变秸秆半量还田为全量还 田,让更多秸秆碳回归土壤;变浅打浆为深切埋,避免土壤结构破坏,增加耕层厚度。 据了解,秋水切埋秸秆还田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历时多年自主研 发,团队还配套开发了作业机具与水肥管理技术。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举行秋水切埋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现 场测产会。测产结果显示,秋水切埋全量还田方式下,水稻亩产达到670.3公斤,在每亩节肥28%前提 下,较对照田增产67.4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刘宏斌告诉记者,秋水切埋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在秋季 水稻收获后,少量补水至土壤饱和状态,之后将秸秆切埋至耕层土壤。 ...
新技术识别“最优饲草带”助力保障北方干旱区饲草安全
Xin Hua She· 2025-10-01 02:47
黄河中游典型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提供) 不同于传统评估侧重单一指标的局限,该技术首次构建"水资源消耗—土壤固碳—饲草产能"三维协同优 化模型,将生态、经济、用水成本纳入统一评估体系,并以"一图可视化"形式呈现结果。"管理者可直 接通过地图掌握优先种植地块及投入产出比,为资源调配提供精准决策依据。"王树东介绍。(记者胡 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王树东研究员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与遥感融合技术取 得突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成功实现公里尺度最优饲草带精准识别,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 刊《水研究》,有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粮草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王树东团队创新整合卫星遥感、生态水文模型及地面实测三类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降低对高密度地 面采样的依赖,运用集成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将灌溉用水量、植被生产力等关键生产要素反演精度 提升至90%以上;同时引入区域偏差修正技术,使最优饲草带识别准确度达85%以上。 ...
中国团队研发遥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精准量化饲草种植发展潜力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30 05:40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近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院研究团队最近创新性研发出 一套人工智能(AI)与遥感融合一体化技术,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典型区域,已成 功实现公里尺度最优饲草带精准识别。 这项在干旱半干旱流域饲草种植发展潜力评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树东研究员带领生态水文遥感团队联合中外合作者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论文近 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发表,将为有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国家粮草安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构建跨层级跨数据源融合技术框架 研究团队介绍说,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流域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与保障粮草安全的双重压力。在 此背景下,如何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恢复退化土地、提升土地综合产能,成为亟 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管理问题。 王树东表示,区别于传统评估中往往侧重单一产量或生态指标的做法,此次研究将饲草种植决策科 学地表述为一个追求"水资源消耗、土壤固碳效益、饲草产能产出"三维协同最优的空间优化问题。 通过将生态效益、经济收益与用水成本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