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救国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一连串大师剧让大学精神“具象化”
一所高校,一般都会有1部至2部大师剧。在复旦大学,自2017年首部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首演以 来,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陈望道、谢希德等复旦先贤为蓝本创作的原创大师剧绵绵不绝,一代 代复旦学子都能说出自己那个年代的"大师剧"。 清晨的阳光洒在土山湾的孤儿院门口,年过花甲的马相伯迎来了一个求学心切的年轻人——蔡元培。两 人初见,便因对知识的渴望而心意相通。24名意气风发的青年成为蔡元培、马相伯的同路人,他们中有 后来振兴实业的黄炎培,有追求艺术巅峰的李叔同,有投身教育事业的胡敦复……一个因教育救国而集 结的群体,就此走进历史的舞台。这是由29名演员与近百名工作人员打造的复旦原创校史剧《相辉》。 剧名"相辉"二字是马相伯老校长和李登辉老校长的合称。而在复旦的校园里,"相辉堂"也是各类顶级学 术论坛的举办地,来访复旦的中外学者,都会反复念叨"相辉"二字。 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复旦人? 1905年,怀着"让孩子们有书读"的赤诚,马相伯倾尽家产,创办复旦公学。他主张"崇尚科学,注重文 艺,不谈教理",并提出不限年龄、学生自治的革新理念,使复旦成为那个时代有识之士投身教育救国 的实验田和爱国进步青年的汇聚地。李登 ...
民进先贤郑晓沧:守护烽火中的“课桌” 推开现代教育之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7 01:45
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在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办学的背景下,郑晓沧等人在浙江南部的龙泉勘定坊下村创 办龙泉分校,为沦陷区学子守住最后一张"课桌"。 郑晓沧(资料图)。(民进浙江省委会供图) 4月28日,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曹丹 摄 中新网嘉兴6月7日电(曹丹)浙江嘉兴海宁盐官为观赏钱江潮的胜地。近日,作者走进盐官郑晓沧故居, 了解民进先贤、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郑晓沧的一生。 1892年,郑晓沧出生于海宁。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其父郑功懋创办的 达材小学,是当地现代教育的启蒙之地。 "郑晓沧是清末最后一批的秀才,却成了最早一批推开现代教育大门的人。"《教育家郑晓沧》撰写者殷 明华说。 1914年,从北京清华学校文科毕业的郑晓沧远渡重洋,赴美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归国后,他于 1929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学系首任系主任,开始践行"教育救国"理想。 日前,作者探访这座"抗战中的袖珍大学"——曾家大屋。这座中西合璧建筑中的一副对联格外醒 目,"以弦以歌,往哲遗规追鹿洞;学书学剑,几生清福到龙泉"。 据统计,浙江大学龙泉校区先后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 ...
“摇篮”之姿造就城市起源 记忆传承彰显文化魅力
Yang Guang Wang· 2025-05-30 13:51
央广网天津5月29日消息(记者韩雨晨实习记者陈家兴)天津因河而生、因漕运而兴,当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 在三岔河口处交汇,时光便在此处落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作为"三河五岸"的地理枢纽,红桥区以"天津摇篮"之 姿,造就了天津城市的起源成长,也孕育了底蕴厚重的津派文化。 文化之源:三河五岸间的文明肇始与时空对话 清晨的西北角特色街区,锅巴菜的香气与煎饼馃子的面糊嗞嗞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天津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 大饼配上现炸的素卷圈,倍儿香!"来自山东的游客李女士品尝着酥脆爆汁的卷圈,目光又被不远处的嘎巴菜所吸 引。 "红桥区被称作天津城市、商业、民族工业、近代教育的发祥地,素有'津卫摇篮'的美誉。"红桥区委常委、宣传 部部长季大酉说道。站在三岔河口的亲水平台上,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在此碰撞,泛起的不仅是浪花,更打 开了六百年前的漕运记忆:漕船的号子声里,直沽寨在宋金时期崛起为漕运枢纽;元代"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 艘"的盛景,让这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明代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南下,赐名"天津",三岔河口从此烙印在城市基 因里,也孕育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底色。 夜幕下的三岔河口,天津之眼摩天轮流转璀璨光芒。天津之眼的霓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