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控股
icon
Search documents
Goheal:从壳保卫战到控权伏击战,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全面转型?
Sou Hu Cai Jing· 2025-05-19 09:35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这句话里,藏着兵法的智慧,也藏着当下资本市场的暗涌。从前的上市公司靠守壳为王,如今却似乎人人想打"控权伏击战"。资 本运作的玩法,正悄然切换模式。 还记得那些年,壳资源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吗?一只停牌的ST股都能吊起市场的胃口,只因它还有一个尚未卖出的"壳"。但时至今日,ST股越来越"滞 销",监管日渐趋严,退市速度明显加快,"保壳"从热门关键词,逐渐变成一场无声的退潮。 而另一边,那些"手握大权"的企业大股东们,已经悄然将目光从"守壳"转向"控权"——不再守着一个空壳盼奇迹,而是主动寻找机会,发起控制权之战。美 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观察发现,这种战略从"防守保壳"转向"主动控权"的趋势,在近两年上市公司资本操作中频频上演,并成为新一代资本玩家绕不 开的"必修课"。 这也造就了另一种新趋势:资本不再是被动适应企业,而是成为主动重塑企业的力量。 正因如此,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提出了一个新的判断模型:"资本操作权重模型"。其核心结论之一是,决定交易成败的,不再是收购比例的高低, 而是能否掌握"实控人角色"。一句话总结:在今天的并购局里,"控股"≠"持股最多","控制力 ...
Goheal: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变“并购重伤”?错不在市场,在你不懂规则
Sou Hu Cai Jing· 2025-05-16 08:38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古人讲兵法,今天的人讲资本。当并购重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之间反复上演,很多企业以为自己拿起了资 本"核按钮",最终却换来一地鸡毛、股价暴跌、项目搁浅,甚至控制权旁落。并购本是冲锋,结果成了"并购重伤"。 可惜,大多数人怪罪的是市场不给面子,殊不知,真正的伤害,是不懂规则、不懂筹划、不懂节奏。市场不是偏心眼,它只是不惯着没做功课的人。 在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的并购陪跑实践中,我们见过太多"起跑即摔倒"的案例:报表调不平就盲目披露、估值没定准就签SPA、控股权没锁死就做 公告、信披玩模糊就想蒙混过关……资本运作不是写小说,不能靠"感觉",它是一场规则博弈,更是一门极度理性的科学。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 今天,Goheal就带你复盘那些以为在并购、其实在"作死"的经典操作,看清并购路上的高频坑点,也许能救你下一次不被"重组"变"重伤"。 还记得那家"声势浩大讲元宇宙故事"的传媒上市公司吗?重组方案刚披露那周,市值猛涨了25%,董事长接受采访时满脸自信地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但 谁也没想到,两个月后,项目流产、公司股价大跳水,连锁反应导致董事长辞职、财务总监跑路、 ...
Goheal:如何设计一次“不烧钱”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Sou Hu Cai Jing· 2025-05-16 08:38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古人早就明白,出手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为了把握时势、精准落子。在并购重组的世界里,这句古训尤显珍贵。尤其是当 我们聊起一个资本市场里的老大难问题——如何"不烧钱"却搞定一场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这听上去有点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桥段:不靠兵马、不动粮草,只靠一个人、一把剑,就能拿下一座城池。但在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的实战经验中, 类似"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资本操作,早已不是传说。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 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PE机构甚至产业方,都在寻找这样一种路径:不靠大资金、不靠杠杆爆拉,而是靠设计、靠结构、靠谈判,精准而低成本地掌 控上市公司的命脉。 那这种"不烧钱"的控制权收购,究竟怎么玩?今天,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就来讲讲这里面的"绣花功夫"。 一、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千军万马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某家市值不足20亿、主业逐渐下滑的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资金链紧张,急需"找下家"。但公开征集控制权时,几乎没有人接盘。原因很简单: 1. 公司没啥现金流, 2. 负债不低, 3. 二级市场流动性也差。 4. 这时候,真正的资本高手登场了。 接盘方不是靠 ...
Goheal:当行业天花板来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方向在哪里?
Sou Hu Cai Jing· 2025-05-15 09:59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句话,放到当前的资本市场里再合适不过。曾经风光无限的赛道公司,如今却面临天花板撞顶的尴尬局面。新能源卷完了,AI 也快被炒熟了,互联网流量红利见底,连医药这类"刚需型"行业也不得不调整预期。市场仿佛进入了一个"成长失语"的时代。 资本焦虑,企业迷茫,投资人无所适从——"我还能投什么?"、"企业还能怎么长?"、"除了降本增效,上市公司还有什么出路?"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全球资本市场搏杀多年,发现每一次周期低谷,都孕育着逆势突围的路径。而在这轮"天花板周期"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关键 词正悄然复兴:并购重组。 一、谁在"撞顶"?谁在"换道"? 二、并购,不只是买买买 很多企业家一听到"并购重组",脑子里立刻闪现"买买买"的画面,仿佛只要有钱,就能拼出一条新业务。其实,这是并购的最表层理解。 真正高质量的并购,是对企业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与结构重塑,是时间换空间、股权换增长、管理换活力的立体操盘。 就像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操作某家工业自动化设备上市公司并购新能源检测企业时,不仅仅是"资源嫁接",更是通过重组后董事会架构调整、高 管股权激励同步落地、 ...
Goheal:风险偏好上头,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正在变得“不计代价”?
Sou Hu Cai Jing· 2025-05-15 09:4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诗形容生命的印迹无从捕捉。而在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有些上市公司的"足迹"却异常清晰:他们在财报中 按下杠杆加速键,在资本运作上快进又快退,有人称之为"精准出击",也有人说这是"上头式运作"。 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多起高溢价收购、超预期跨界并购、甚至不设盈利承诺的"并表冲动"事件频现。而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不是激进,而是越来越多上市 公司在资本操作中开始"不计代价"地孤注一掷,仿佛将并购重组视为一场必须押注的豪赌。 这种操作,你熟吗? Goheal团队称之为"风险偏好上头症":本质上,是在高度不确定的大环境中,一些上市公司失去了原有的估值锚点,转而追逐短期股价激励、市场情绪反 应,乃至自我幻觉的"未来故事",而忽视了并购应有的财务合理性、战略逻辑与整合成本。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 但资本市场不是赌场,愿赌未必服输。站在风口之上的企业家、投资人、并购中介、甚至监管者,都应重新思考:在情绪冲高的周期里,风险偏好是加速 器,还是地雷?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近年大量项目实操中,已观察到这一趋势的蔓延——有些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正从"价值理性"变成"情绪狂飙"。 今 ...
易生活控股(00223.HK):中国创新投资拟部分要约收购公司13.27%股份
Ge Long Hui· 2025-05-14 15:12
根据受要约公司在其网站公布的信息,受要约公司为一间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投资控股公司。受要约 公司声称(i)受要约集团主要于大中华地区从事品牌货品及消费品供应链业务;(ii)受要约集团的核心活 动覆盖品牌数智服务,例如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及品牌供应链等,从而构建完整产业链;(iii)受要约公 司亦经营日用清洁品、防疫用品及特许品牌消费品供应链、销售、营销及品牌建设。 要约人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份于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1217)。要约 人主要从事投资业务,其主要投资目标是通过投资于主要位于香港及中国的上市及非上市公司,以实现 中长期资本增值。 应受要约公司要求,联交所股份已于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上午9:00起暂停交易,并将继续暂停交 易,直至另行通知。 格隆汇5月14日丨易生活控股(00223.HK)公告,于2025年5月14日,要约人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通知受 要约公司易生活控股有限公司,彼有确实意向提出部分收购要约(遵照收购守则),以要约价每股要约股 份0.056港元收购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尚未拥有或同意收购的1.8亿股要约股份(占受要约公司于本公 布日期已发行股本约1 ...
Goheal:AI正在重塑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控制权还靠人脑判断吗?
Sou Hu Cai Jing· 2025-05-14 10:31
"大数据不说谎,算法从不犹豫,而人类的直觉与偏见,常常在关键时刻'掉线'。"过去,决定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归属的,往往是一间密室里的头脑风暴、 一桌饭局上的默契点头,或者某个深夜快审的《股权转让协议》。但今天,在AI风暴席卷一切的2025年,这一切变了。 你或许还在为一张"股权结构图"头秃,一个AI模型却早在三秒钟内算清了某上市公司背后的所有实际受益人;你还在推敲某起定增是否藏着"蛇吞象"的意 图,而AI已经通过过去十年2600起案例的学习判断,这场控权博弈极有可能是"借道基金+信托穿透"的典型套路。 这不是科幻片剧本,而是现实,并且,是资本市场上最聪明的猎手们已经在用的新武器。 一、AI不是替代人类,它在放大人的判断力边界 过去,并购重组是一个靠"老炮儿"吃饭的江湖,谁接触面广、谁信息多、谁直觉准,谁就能先人一步拿下控股权、定下价格。但问题在于——人脑无法日夜 通宵分析几百万字的公告,无法穿透十层SPV后的真实受益人,也很难从一堆散乱的表决权协议中提炼出实控人变更的蛛丝马迹。 而这一切,恰恰是AI最擅长的。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2024年率先部署的一套"AI交易洞察系统",已能在5分钟内完成如下 ...
Goheal:不是说买就能买!国企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流程比你想的复杂多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5-09 09:39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吕氏春秋》里的这句老话,竟恰好成了眼下国企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的真实写照。 谁说买公司就像买菜?在资本市场,尤其是主角换成"国字号",并购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交易,而是一场高配版"跨界剧"——有人演审慎的投资人,有人演 谨慎的监管者,还有人干脆直接上演"喜剧+悬疑+宫斗"的剧情组合。 二、先别忙"喊成交",这些坑必须绕得开 许多企业主以为,找个国资平台"接盘"控股权就稳了,殊不知,这里面的流程和讲究,比春运买票还要复杂。 比如,你得弄明白:这家国企是央企直属,还是省属、地市级的?其"母体"是否受国资委直接监管?如果是地方平台公司,那是否还需多一层地方发改委、 财政局的审批?哪怕只是转让20%的股权,一旦涉及到控制权变更、敏感行业准入,监管程序都可能层层加码。 Goheal曾协助一家地方国企收购一家医药上市公司,交易双方谈得飞快,但审批过程却一波三折。从国资委评估、第三方审计、律师核查到发改备案,再到 证监会披露资料,每一步都像走钢丝,容不得半点"流程焦躁"。 而一旦信息披露不实或过于乐观,就很容易被监管抓典型——不只是罚款,而是"停牌+叫停+重审",堪比《甄嬛传》里的" ...
Goheal: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怎么避免团队“离心离德”?
Sou Hu Cai Jing· 2025-05-09 08:46
我们在大量实操案例中发现,"离心离德"往往并非始于表面矛盾,而是源于四个隐形裂缝的渐次放大: 第一道裂缝是"文化冲突"。一家总部在深圳的民企收购了一家坐落在青岛的老牌制造企业,尽管产业链耦合度高、客户重叠度达80%,但两地文化差异、管 理风格碰撞最终导致原核心技术团队集体出走,导致订单交付大幅延期,市值瞬间蒸发30%。这一幕,并不陌生。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远比财务整合要慢, 甚至有些创始人从未将"文化适配"写入并购清单,这无异于盲人摸象。 "将帅和而天下治,将帅离而兵败亡。"这句话说透了一个团队的核心逻辑:人的心要在一处,力才能往一处使。在当下并购重组如火如荼的A股市场,这句 古训突然变得格外有现实感。收购的敲锣声刚落,朋友圈热搜才刷完,"被收购方"中高管集体递辞呈、"核心团队另立门户"的案例就层出不穷。一个个原本 看似协同共赢的并购项目,却在后期演变成"1+1<2"的尴尬局面。 作为长期活跃在全球资本市场一线的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我们深知,决定一个并购项目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从来不只是交易结构设 计得有多精巧,也不只是估值模型建得有多科学,而是人——尤其是团队之间的融合深度。说到底,企 ...
Goheal揭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从“割韭菜”到“深度布局”,你了解多少?
Sou Hu Cai Jing· 2025-05-09 08:4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内卷到脚后跟"的资本时代,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不再只是账面游戏,而是企业生存、转型甚至逆袭的"核心战术"。有人 靠它翻身成资本宠儿,有人却在"割韭菜"的误区中自毁前程。当你还在围观热搜"谁又清仓减持"、"谁又玩了财技",聪明的投资者与企业家已经在问:这家 上市公司是增资扩股,还是股权转让?这背后是在释放价值,还是在掩盖风险?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近期在一场闭门研讨中曾抛出一个犀利的问题:"在资本市场,谁是真正的猎人,谁又是被反复收割的猎物?"这不仅是投资者 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团队无法回避的灵魂叩问。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 第一步是战略定位。不是所有的"热标的"都适合你,正如穿上潮牌不代表你就是潮人。企业需要围绕自身主业,找到能强化核心能力的协同标的。Goheal曾 辅导一家新能源公司放弃某明星车企投资计划,转而增资一家电池管理系统企业,三年内ROE翻倍,市场份额跃升至行业前三。 第二步是交易结构设计。增资扩股适合改善财务结构、引入产业资源;股权转让则多用于原始股东退出、优化股东结构。但不管哪一种,都要防范"高估值 陷阱"。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