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

Search documents
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7-02 03:41
在全球合作布局方面,MoNITOR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非洲和邻近岛屿国家 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突尼斯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泰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渔业和海洋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 界气象组织等70余个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覆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与欧洲的30多个国 家和地区。项目依托海洋二所牵头建设的"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环印度洋海洋科技与能 力建设培训中心"两大平台,重点面向非洲、环印度洋及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监测、技术培训与 模型共建,构建跨区域海洋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正式发函,祝贺自然资源部第二研究所牵头的联合 国"海洋十年"项目——"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MoNITOR)"升级为大科学计划,标志着 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创新中的主动担当和关键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为我国深度参与全 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MoNITOR项目由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云涛牵头,聚焦提升近 海生态系统的韧性 ...
新华视点|创新驱动 数智领航——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线观察
Xin Hua She· 2025-06-14 01:42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犹如金色的海洋,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呈 现出一幅喜人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 示范园内,田间部署了土壤墒情监测仪、气象站、病虫害监测设备等。它们就像"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全方位采集田间土壤湿度、养分含 量、气象数据、病虫害等各类信息。 从麦浪间的机械轰鸣,到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在这片农田里,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看不见的"科技大脑"守护着粮食的收获。 据统计,衡水高新区已累计投入近亿元构建"技术帮扶-评级激励-智慧监管"体系,实现"超标预警-工艺优化"闭环,指导帮助60余家工程橡胶企 业完成了环保分级改造。 福建省永安市素有"笋竹之乡"美誉。近年来,永安市以数智化加快笋竹产业转型升级。在笋竹种植环节,通过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竹 林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实现智能化供水。产业加工向多元化发展,利用数控设备实现从手工到智能从人工到自动的转变,产品种类增多, 精度与质量明显改善,做到全竹利用。 在广西钦州市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智慧水站正在从河道进行取水,自动开展水质五参数、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
深读|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转变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2025-04-24 01:49
无需目击、不用追踪,对着空气采个样,就能监测到朱鹮的踪迹——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我国将环境DNA技术应 用于朱鹮监测的突破性实践。这项由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的研究团队首次应用的环境介质监测法,为今后朱鹮乃至 其他濒危物种的精准、高效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有"东方宝石"之誉的朱鹮,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活体指标"。经过多年保护,朱鹮种群数量逐渐恢复,但精准监测 其分布范围仍面临挑战。传统人工监测方法受限于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大范围、高频率监测,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如 今,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应用环境DNA靶向监测技术,成功突破了这一瓶颈。 该技术通过采集空气等环境样本,提取朱鹮残留物DNA,实现精准监测,降低人力消耗,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经过近两年的观测与实践,研究团队初步摸清了朱鹮在陕西省重点区域的分布及活动情况,为朱鹮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 学依据。 朱鹮。赵纳勋摄 "鹮"过留痕,从空气中无接触"捕捉"其身影 天气转暖,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变得热闹起来。金黄的油菜花海,吸引游人无数。 郭通是咸阳市环境监测站的一名监测人员,这次和搭档前往洋县,他们的目的是寻找朱鹮。不过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