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方超环(EAST)
icon
Search documents
从“跟跑者”到“造风者”,聚变人的破局之战
Huan Qiu Wang· 2025-06-19 07:06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可控核聚变作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成为当下各国科研角逐的热点。当前国际聚变 领域聚焦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约束、稳态运行控制及多路线的聚变能源探索,中国科研界持续发力并频频传来捷报。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离子和电子 温度的"双亿度"突破,东方超环(EAST)也凭借"亿度千秒"运行刷新了托卡马克装置的世界纪录,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氢硼百万安培放电的 球形环装置,并创造秒级1.2T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 没有 " 老师 " 的战场:从消化吸收到原始创新 现任新奥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杨圆明是个"核电老兵",曾参与完成华龙一号、国核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国产自主化核电站的设备研发和交付,也 曾获得核能行业协会的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中国聚变科研奋起攀登的进程中,新奥"玄龙-50U"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是杨圆明所在的团队为工程实现提供了支撑——他们是聚变研究中默默坚守 的"奋斗者"。 然而,在主导新奥聚变初代装置"玄龙-50"的工程设计时,杨圆明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与他早年参与的三代核电不同,新奥聚变研发开始时,基本是从"小 学生 ...
行业观察 | 终极能源曙光显现,全球核聚变竞争提速
Sou Hu Cai Jing· 2025-05-29 10:46
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确定了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核能发展战略,以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为代表的成熟三代核电技术是热堆技术的代 表,快堆方面,中核集团在福建霞浦建设了两个60万千瓦的示范堆。 聚变研发正从"永远50年"进入"10年-20年"窗口期,竞争在中美欧间展开 对于被称作人类终极能源形式的核聚变,业界常以"永远还有五十年"来戏称其实现的难度之大、距离之远。但在真正从事聚变研究的专家眼中,聚变竞争 正在提速,黎明前的曙光已经若隐若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算力对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如何保障未来人工智能所需的电力,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又一制高点。在此背景下, 美国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核电前沿技术的投资,聚变、小堆为主的新兴核电技术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相比小堆,聚变实现的难度更大,回报也更高。 中美两国引领了核聚变领域新的投资和研发。尽管这一终极能源必然面临比其他投资更长的回报期,和巨大的投资风险,但资本仍在源源不断的投入,除 了主流的磁约束聚变技术路线之外,也押注有多种其他的聚变技术。 而在聚变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只有中科院等离子所的东方超环(EAST)、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3号和新 ...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Xin Hua Wang· 2025-04-27 02:41
"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 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表示,他"点亮聚变灯"的愿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作为一个科创融合公益活动,此次"好望角科学沙龙"以《核能双擎: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界人士,共同研 讨裂变(小型堆)与聚变的协同关系。李建刚院士分享了他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心路历程与未来展望。 "人类的最终能源结构是一小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再加上大部分的聚变能。"在李建刚看来,核聚变发电有燃料无限、零碳排放、固有安全性三大优势。聚 变反应燃料的氘取自于海水,反应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并且没有堆芯熔毁风险,可以随时终止反应。因此,聚变发电能够很好地实现能源调峰,并保障 能源安全。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联合主办,旨在围绕前沿技术领域,搭建以跨界交流为特色的公益 性科创社区,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前两期分别围绕量子计算和"RISC-V芯片"主题,举办了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