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Search documents
频遭重罚,淄博上市企业ST联创到底怎么了
Qi Lu Wan Bao Wang· 2025-05-19 05:15
多次财务造假,频遭监管处罚,淄博这家上市企业到底怎么了? 5月15日,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联创(300343))公告称,公司及相关责任 人因财务造假收到中国证监会山东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被责令改正并罚款60万元,时任 董事长李洪国被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 这是继2025年3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后,这家淄博本土上市公司再次陷入舆论 漩涡。 事实上,此次处罚缘起于2017年一场跨界并购。 ST联创2015年启动"化工+互联网"双主业战略,通过高溢价收购上海新合、上海激创、上海麟动等数字 营销公司,快速切入互联网广告领域。 此外,投资者集体诉讼同步推进,济南中院已受理多起索赔案件,律师团队表示,在2018年4月14日至 2022年11月21日期间买入股票的投资者,目前仍可发起索赔。 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李洪国在2016-2019年间通过减持套现超7.6亿元,甚至在监管调查期间违规减 持,进一步激化投资者矛盾。 此后,ST联创聚焦氟化工与新能源赛道。2021年起,公司剥离全部互联网业务,依托聚氨酯产业链优 势,构建从基础原料R142b、含氟制冷剂HFCs到高端 ...
北京银行首季营收净利双降被同行赶超 康得新旧案余波未平卷入51亿诉讼
Chang Jiang Shang Bao· 2025-05-19 01:01
Core Viewpoint - Beijing Bank is facing ongoing challenges and scrutiny due to its involvement in the major fraud case of Kangde Xin, which has led to a lawsuit claiming significant financial damages [1][3][4]. Group 1: Legal Issues - Beijing Bank has received a notice regarding a lawsuit from Zhejiang Zhongtai Chuangying Asset Management Co., which accuses Kangde Xin of securities fraud, with a claim for damages amounting to 5.147 billion yuan [1][3]. - The lawsuit, considered one of the largest fraud cases in A-share history, has seen the jurisdiction change from Nanjing to Suzhou, but the claims remain unchanged [3][4]. - A total of 11 defendants are involved in the case, including Beijing Bank, which is expected to bear joint liability for the damages claimed [3][4]. Group 2: Financial Performance - In Q1 2025, Beijing Bank reported a revenue of 17.127 billion yuan, a decrease of 3.18% year-on-year, and a net profit of 7.672 billion yuan, down 2.44% year-on-year, indicating a lower growth rate compared to its peers [1][6]. - For the full year 2024, Beijing Bank's revenue was 69.917 billion yuan, up 4.81%, and net profit was 25.831 b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0.81%, marking the lowest profit growth since 2021 [6]. - The bank's net interest income for Q1 2025 was 12.592 billion yuan, a decline of 1.44% year-on-year, while non-interest income showed mixed results with a significant drop in fair value changes [7]. Group 3: Market Position - Beijing Bank, once regarded as a leading city commercial bank, is now being surpassed by competitors like Jiangsu Bank and Ningbo Bank in terms of revenue and net profit [6]. - The bank's net interest margin has narrowed, indicating a slowdown compared to industry averages, which may affect its competitive position [7].
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东方通
Sou Hu Cai Jing· 2025-05-18 06:46
东方通在创业初期凭借其技术实力和市场需求洞察,迅速在中间件市场站稳脚跟。公司的中间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电信等多个领域,为公司的 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东方通还积极拓展网络安全业务,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一段时间内,东方通的 业绩持续增长,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企业。 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Z300379)作为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曾以其在中间件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竞争力在行业内占据一 席之地。公司致力于提供创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以满足政府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安全需求。然而,近年来,东方通却陷入了经营困境,引 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成功史 ▎失败原因分析 然而,东方通的成功并未能持续。近年来,公司陷入了一系列的经营困境,失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造假与信息披露违规: 东方通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投资者信心,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公司此前还因收入确认不当被责令改正,反映出其在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
泰豪科技不仅是会计差错?费用跨期确认 警惕财报埋雷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5-16 09:32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文/夏虫工作室 随着年报季收关,不少上市公司却出现会计差错。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已经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量 超40家。 对于出现会计差错的公司我们该如何看待?所谓会计差错更正,根据相关定义,即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 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需要指出的是,同样是财务列报错误,相比 会计舞弊,会计差错则属于非故意过失。 然而,近年部分财务造假公司却滥用会计差错,以会计差错更正之名掩盖财务造假舞弊之实。如众所熟 知的康美药业,300亿现金会计差错最终被证实财务黑洞;东方集团滥用总额法巨额财务造假,暴雷前 夕以会计差错之名进行调整等等。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对会计差错公司进行系列复盘,看看其背后隐藏何种风险。 泰豪科技会计差错不仅是信披违规? 在去年财报中,公司也出现会计差错调整,其主要由于投资公司失控导致差错调整。 2024年12月17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因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及时等问题,公司近日收到江西 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对泰豪科技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对杨剑等四人采取出具警示 ...
北京市检三分院:去年受理证券期货犯罪捕诉案件72件165人
Xin Jing Bao· 2025-05-16 07:08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5月15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通报,2024年,该院共受理各类证券期 货犯罪捕诉案件72件165人,办案量居全国首位。 作为北京唯一的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北京市检三分院对北京市证券期货犯罪实施集中管辖,充分发 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自2022年连续四年发布《检察机关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北京)建设手册》, 依托所办理案件和相关数据协助金融证券行业治理。 当天,北京市检三分院发布依法从严打击证券犯罪典型案例,涉及罪名既包括传统的内幕交易、利用未 公开信息交易犯罪,也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财务造假犯罪及中介机构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其中,朱某军、刘某军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是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违规披露重要信息案件中发现线索并 成功追诉的案件。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检察工作人员发现审计人员朱某军、刘某军有提供虚假证 明文件的嫌疑,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并开展引导侦查,最终成功追诉2名涉嫌犯罪的中介组 织人员。通过全链条打击财务造假,对沦为财务造假"帮凶"的中介机构人员依法追捕追诉,推动压实中 介机构"看门人"职责。 张某某违规披露重要信息案是发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称"新三 ...
中国证监会:2024年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5-16 02:24
加大问题公司出清力度 55家上市公司退市 记者了解到,中国证监会加快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从严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恶性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0:00 / 1:00 5月15日,证监会发布2024年中国证监会执法情况综述。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执法,持续加大执法力度,重点领域执法成效显著。 0:00 / 0:52 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592件、同比增长10%,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市场禁入 118人、同比增长15%;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从案件构成看,信息披露案件249件位居首位,占案件总数的34%;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95件,连续三年增加,占案件总数的13%;内幕交易案件 178件、操纵市场案件71件,分别占比24%、10%,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另外,证监会全面追究各类审计、保荐、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行为的责任,全年罚没6.73亿元。其中,在恒大地产案中对审计机构普华永道 开出3.25亿元"创纪录"罚单。 2024年,证监会对87家拟上市企业开展现 ...
最高法、证监会:依法保护耐心资本参与公司治理、获取回报
Xin Jing Bao· 2025-05-15 10:09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 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严格落实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及销售机构的适当性管理责任,相关机构向投资者 推介或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服务,要在市场准入端全面了解投资者情况、充分揭示风险。未尽适当性管 理义务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要依法保护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和 获取回报等合法权益,不断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司法环境,促进创投资本向新质 生产力聚集,实现投资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依法打击资本违规隐形入股、违法违规"造富"行为,发行人关于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及陈述 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对违法违规约定股权代持、利益输送等行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无 效,并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分配责任,同时将违法违规线索移送相关部门处理。依法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 组,上市公司章程中关于反收购的条款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无效。上市 公司退市,投资者因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造成损 ...
刚刚,证监会发布!去年市场禁入118人
券商中国· 2025-05-15 09:09
5月15日,证监会公布了2024年执法情况。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 592件、同比增长10%,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市场禁入118人、同比增长15%;向公安 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办案质效,用好用足 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手段,快、准、狠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打击欺诈发行等投资者最不能容忍的行为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证监会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聚焦"打大、打恶、打重点",坚持"惩防治"并 举,"行民刑"协同,坚决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全力提升执法效能,努力实现严而有力、严而有度、严而有 方、严而有效。 从查办的案件构成看,信息披露案件249件位居首位,占案件总数的34%;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95件,连续三年 增加,占案件总数的13%;内幕交易案件178件、操纵市场案件71件,分别占比24%、10%,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并 ...
证监会: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 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
news flash· 2025-05-15 09:01
据证监会发布消息,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2024年,证监会 通过年报审阅、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大数据建模分析等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查 办相关案件128件,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其中,鹏博士因 操控资产减值计提虚增利润和资产,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被处以3400万元罚款;对紫晶存储案中两家配 合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立案调查,坚决破除财务造假利益链条。 ...
深度丨从帮凶到漏网之鱼:如何追责财务造假“第三方”合谋者?
证券时报· 2025-05-15 08:48
以下文章来源于e公司 ,作者证券时报 胡敏文 e公司 . e公司,证券时报旗下专注上市公司新媒体产品,立志打造A股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提供7x24小时上市公司标准化快讯,针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价 的主题概念、行业事件及时采访二次解读,从投资者需求出发,直播上市公司有价值的活动、会议。 一年一度的"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又一次如期而至。 回望上市公司造假,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仍发人深省。正如紫晶存储财务造假案,1.7万名投资者利益受损、4家中介机构先行赔付10.86亿元、上百起诉讼缠 身……这组数字触目惊心,仅仅掀开冰山一角。当监管风暴集中吹扫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时,一个由21家第三方组成的配合造假"隐秘链条",却隐匿在聚光 灯之外。 超过六成指向交易造假 过往,投资者热衷于用财务指标拆解舞弊线索,如今,财务造假不再局限于会计账本的数字游戏,而是演变为覆盖业务全流程的系统性造假。 国美通讯以关联交易为幌子虚构业务、伪造流水,东方集团在2020—2023年间通过人为增加业务环节或虚构业务链条等方式,长期开展农产品融资性贸易和 空转循环贸易……从交易源头虚构合同、伪造单据,到资金循环设计、物流轨迹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