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Search documents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Jing Ji Ri Bao· 2025-06-15 08:19
我们保护传承并守候它们的未来。 保护是传承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前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让保护的基石愈加坚实。广袤山林在大数据 和机器人守护下得到更好保障;脆弱文物通过数字孪生体获得永恒的生命;一部手机便足以跨越空间, 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同文化和自然遗产亲密接触。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 幅提升,我们已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与底气保护它们。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历经漫长岁月 积淀,既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盛景,是不可再生、难以替 代的无价之宝。 从天地造化的自然遗产,到凝聚智慧的文化遗产,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这些珍贵的遗 产数量大、种类多,根植于巍峨的名山,潜藏于奔涌的江海,也辉映在温馨的万家灯火中。 它们守望并滋养我们的当下。 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难以想象自己的作品会成为数字藏品,在虚拟空间引领潮流;登山赋诗的古代文 人,怎能料到后人能用短视频与其隔空对话。遗产背后蕴藏的人文底蕴、艺术价值、情感共鸣,是生命 力与创造力的凝聚,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生机勃发,让经济文化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老祖 ...
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聚焦文明互鉴和区域合作
Xin Hua Wang· 2025-06-14 02:02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汉学家理事会成立仪式和《中斯<米胶协定>议会辩论》 (中文、僧伽罗语、英语三语版)新书发布仪式。除主旨论坛外,活动还设有四场平行分论坛。 本次活动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世界汉学中心、斯里兰卡凯勒尼耶大学和斯里兰卡中国 合作协会联合主办。首届南亚汉学家大会于2024年1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 斯里兰卡国家行政、省议会和地方政府部部长钱达纳·阿巴亚拉特纳表示,在世界变局之下积极开展文 明对话,有利于凝聚合作共识、促进民心相通、更好应对共同挑战。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多 样文明在交流中共生,在合作中共赢。同时要加强区域汉学学术网络建设,增进国际人文交流,造福各 国人民。 新华社科伦坡6月13日电(记者陈冬书)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暨中斯学者文明对话会11日至13日在斯 里兰卡科伦坡和凯勒尼耶两地举行。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不丹 等国的数十位知名汉学家,以及斯里兰卡政界人士、高校师生等200余人参加。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12日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本次大会既呼应当今世界对文明交流对话的迫 切需求,又彰显中国与南亚国家携手 ...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布鲁塞尔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12 01:33
人民网布鲁塞尔6月11日电 (记者牛瑞飞)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由中国驻欧盟使团、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于6 月10日在布鲁塞尔邮政广场举行开幕式。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 特命全权大使蔡润,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是向世界展示 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次"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和配套活动,向世界阐 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徐缨在致辞中说,作为外交部"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 办"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很有意义。我们在布鲁塞尔运河畔,与大家分享中国大运河的故事,期待江 苏与欧洲各地,越走越近、越聚越亲,让友谊之树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现场,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比利时东弗兰德省名誉省长、欧洲艺术节协会主席扬·布里尔斯 分别致辞。 当天,"千年运河 水韵江苏"专题展览同时亮相,生动展示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风貌 ...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Xin Jing Bao· 2025-06-11 13:53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 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强调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 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编者按: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 来的精神纽带。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守护这份宝贵财富、推动其传承创新,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 命题。本文从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文明互鉴的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索 文化遗产在国内传承发展的全新路径,同时展现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创新赋能,激发遗产时代活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外交价 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数字敦煌"项目的全球共享、非遗技艺的时尚化表达……这些创新实 践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以鲜活姿态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 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瑰宝。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密码,更蕴含着 ...
美国作家贾和普:千年蜀道是文明互鉴“活化石”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1 08:18
中新社四川广元6月10日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千古绝唱让古蜀道成为中华文化经典 意象。在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美国老人贾和普(Hope Justman)从欣赏唐代名画《明皇幸蜀图》到写作 《剑门古蜀道行走记》(Guide to Hiking China's Old Road to Shu),用二十五载徒步之旅丈量这条千年古 道。 这一古代天险如何转变为文化长廊?中国古代交通遗存何以与不同文明对话?如何以跨文化视角解 码蜀道海外传播?今年,贾和普再次来到四川广元徒步蜀道,中新社"东西问"独家对话这位美国"蜀道 迷",分享她的蜀道故事以及对中国古代交通文明当代价值的思考。 中国道路文明与西方罗马道路几乎同期发展,命运却截然不同。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古道路无人 修缮,渐渐消失;而中国道路网络却在朝代更迭中不断修缮,延续两千多年。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在 写回欧洲的信中,对中国令人称奇的全国性道路网络惊叹不已,我们由此得以管窥中国道路系统的发 达。 蜀道这一交通网络不仅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促进了国内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帮助中国成为 幅员辽阔且统一的国家,同时还是丝绸之路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成为不同文 ...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纪要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1 03:21
本次论坛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聂珍钊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教 授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资深专家应邀出 席,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十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上海外国语大学校 长李岩松教授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本次论坛同时得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助理胡开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的鼎力支持。本次论坛开幕式和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张帆 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和学者会场内合影 与会专家和学者场外合影 在全球知识格局深度调整、东西方思想持续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术界肩负的 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推动中外文学理论交流、助力中国 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联合国迎来河南“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
He Nan Ri Bao· 2025-06-10 23:54
文明从来不是单一脉络的独奏,而是万千溪流汇聚的合鸣。各国艺术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产生共鸣,每一 种艺术形态都是文明长河中独特的浪花。近年来,河南文化频频"出圈",从《唐宫夜宴》里灵动鲜活的 唐俑,到《洛神水赋》中舞者在水下的翩跹起舞,这些源自中原大地的文化创新,正是文明多元共生的 生动写照。(记者 张蕊 见习记者 李思瑶) 责任编辑: 何山 去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强调,所有文明成 果都是"全人类的集体遗产"。 "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节目丰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通过器乐合奏、武术、舞蹈及合唱等 多元艺术形式,以"世界的对话"为核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表达形式相结合,传递"和而不同,美 美与共"的全球文明观。来自新乡的箜篌非遗传承人鲁璐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一起奏响《美美与 共》,中国杂技演员搭档外国小提琴演奏家碰撞出新的火花,塔沟武校和河南体育学院学员的功夫表演 赢得掌声阵阵,华服秀《锦绣之约》展现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演员表示,这场演出融合了多国文化,正如活动主题"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一 样,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联合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10 22:50
5月29日,在世界市长对话·上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开幕式现场,外国嘉宾接受媒体采 访。 夜幕下的上海外滩。 5月30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参会嘉宾(左一、左二)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参观学生毕业 展。 5月28日至30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面向未来的城市合作"为主题的世界市长对话·上 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26个友城代表团汇聚黄浦江 畔,围绕相关议题展开对话。 友城是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互利合作的重要纽带。从1973年的首座友城日本横滨,到今年初结好的 希腊雅典,59个国家的95座与上海市及相关区结好的国际友城,以及更多与上海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海 外城市,一直是上海重要的国际资源。多年来,上海珍视友城之谊,不忘老朋友,交好新朋友,中外友 城间不仅交往活跃,互信增进,更是相互借鉴,惠及市民。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 国际环境下,发展友城关系,更需要秉持交往初心,深化务实合作,在平等互信、共建共商中巩固传统 友谊,共享发展机遇,促进繁荣稳定。" 上海的友城中有不少港口城市,双方通过港口合作深化彼此情谊。"去年8月,'阿莱 ...
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文明互鉴对应对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Xin Hua She· 2025-06-10 15:46
新华社吉隆坡6月10日电(记者 毛鹏飞 王嘉伟)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10日表示,当 今世界需要通过文明互鉴包容推动人类团结和进步,以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 议推动这一历史趋势,为各国实现和平共处、包容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动力。 今年4月,"推动儒家-伊斯兰文明对话"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关于构建高水平战略性 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曾任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的马吉德认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强调 伦理道德、仁爱精神、集体意识、知识理性以及家庭观念,都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这些相通 之处为"亚洲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也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提供精神指引和力量。 马吉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复杂的全球环境,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十分必要。人 类的力量在于多样性,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拥有所有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应当互相学习,共同 应对全球挑战。" 马吉德特别强调青年在推动文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青年代表未来,也是当下推动变革的重要力 量。复杂多元的当今世界更加需要青年人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他鼓励青年人思考自身的文化传统,参与 跨文化对话与国际合作,在社区、校园 ...
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将走进比利时、克罗地亚
Xin Hua Ri Bao· 2025-06-04 23:08
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是向 世界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2025年"文明遇·鉴"品牌项目将以运河这一中外共通的文化符号为桥 梁,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和配套活动,向世界阐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讲好新 时代运河故事,彰显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鲜明标识,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由中国驻欧盟使团、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 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将于6月9日—13日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为欧洲观众带来一场关于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流动的盛宴"。 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当地时间6月10日,"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开幕式将在 布鲁塞尔邮政广场举行,"千年运河 水韵江苏"专题展览将同时亮相。展览分为历史、风光、非遗、美 食四大板块,包含《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化展示、江苏旅游资源和产品展示、江苏非遗展示互动和江南 美食展示体验等精彩内容,生动展示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生活。 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将于6月12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