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浮动管理费率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下周二开售!16只浮动费率基金披露招募书,新机制下管理费这么收
Sou Hu Cai Jing· 2025-05-25 06:01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智通财经记者 | 杜萌 继5月23日获得证监会批文后,已有16只浮动费率基金抢先披露招募书等资料。 所谓浮动费率,是指基金的管理费取决于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和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此次获批的26只基金打破了基金传统管理费率旱涝保收的收 费模式,采用新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成为公募行业费率模式的一大创新。 首批产品均设置了1.2%(基准档)、1.5%(升档)、0.6%(降档)的三档费率水平,以及年化跑赢6个百分点、年化跑输3个百分点的业绩考察指标。 具体来看,管理费率主要是投资者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有关。当持有不满一年时,管理费率按照1.2%/年收取。 | 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R) | 管理费率(年费率) | | --- | --- | | R>Rb+6%, R>0 | 1.50%/年 | | R<Rb-3% | 0.60%/年 | | 其他情形 | 1.20%/年 | 表:浮动管理费率的具体收费规则 来源:基金发行资料 当超过一年后,则需要把年化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相比,看基金是否取得了超额收益。如果相比业绩比较基准,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率超过6%且持有收 益率为正,按1.50%/年的管理 ...
【财闻联播】70岁!丹麦将提高退休年龄!戛纳电影节因停电被迫暂停
券商中国· 2025-05-24 11:44
★ 宏观动态 ★ 上海航交所: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继续向好,多数航线运价上涨 5月24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显示,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继 续呈现向好局面,多数远洋航线市场运价保持涨势,带动综合指数上行。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显示出中国经济具备较强的韧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5月23日, 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586.12点,较上期上涨7.2%。北美航线运输需求处于 高位,总体运力规模仍未完全恢复,市场运价继续上行。5月23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 (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3275美元/FEU和4284美元/FEU,分别较上期上涨6.0%、5.3%。 中欧班列(武汉)跨里海新线路直达格鲁吉亚 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24日,中欧班列(武汉—霍尔果斯—波季/第比利斯)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鸣笛启航, 这是中欧班列(武汉)首次将格鲁吉亚作为目的站开辟的跨里海国际运输新线路,为中欧班列(武汉)向南拓 展物流通道注入了新动力。 本趟班列主要装有轻型机械设备、农用车辆、建材等,货值约1482. ...
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费率模式再创新
Zheng Quan Ri Bao· 2025-05-21 17:24
■王宁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近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募机构 集中申报了一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这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后首批上报 的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也是公募基金行业在费率模式上的又一次重要创新。 其一,推动行业加快创新。浮动管理费产品的推出,为行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选择,有助于激发行业活力, 促进高质量发展。 其二,有效提升投资者体验。浮动管理费机制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承担的管理成本更为合理,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 体验和满意度,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行业的信任。 其三,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浮动管理费产品的推出,有助于形成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管理费率的浮动调 整,可激励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和风险控制,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投资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可以看到,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的推出,既是落实监管要求,也是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笔者认为,未来,公募基金行业还应继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行业自律,以更多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竞争 力和服务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 ...
每经热评︱首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正式上报 将倒逼公募基金提升投研能力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21 11:52
每经评论员 李蕾 从"固定费率为主"到"浮动费率破冰",看似简单的费率模式调整,实则蕴含着行业生态重塑的深层逻 辑,有望成为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此次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核心突 破,在于将管理费率与投资者持有时间、业绩表现深度挂钩。以此次某个上报的产品为例,投资者持有 不足一年时,维持1.2%的固定费率;满一年后,则依据持有期间基金年化收益率分为三档进行浮动。 如此一来,让基金公司的收入与投资者盈亏直接关联,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推出意义重大。其一,它将促使基金公司将工作重心从"扩 规模"转向"提业绩",从"规模驱动"转向"业绩驱动",这是行业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的关键一步。其二, 该模式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以往,投资者往往只能通过基金净值变化判断投资收益,难以直 观感受基金公司的管理价值。而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引入,让投资者能够清晰看到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 费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投资产品。 总体而言,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推出,犹如投向湖面的石子,其涟漪效应将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 和业绩表现,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 ...
21评论丨公募改革方案:以投资者为本,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
Sou Hu Cai Jing· 2025-05-20 12:46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庞华玮 广州报道 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 简称《行动方案》),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 的系统性改革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路径上,证监会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对于存量产品暂不做强制要求;并区分头 部机构和中小机构,分阶段推进。要求头部机构在接下来这一年里,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的60%应 采取上述浮动费率安排,欢迎外资机构、中小机构积极参与。 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浮动管理费率,是本次公募基金改革的一个积极探索。 主动权益基金的本质,是通过专业管理力求为投资者创造超越市场基准的回报。然而,自2022年以来, 市场震荡,不少基金跑输了业绩比较基准,基金公司却仍按固定费率收取管理费,对此,市场出现"旱 涝保收"的质疑声,"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对公募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挑战。 《行动方案》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与此前 浮动费率产品相比,本次浮动费率产品的收费模式更加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产品业绩的考核 始终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若基金表现显著 ...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蝶变产品设计更加精细化
□本报记者 张韵 上周,26家基金公司集体上报新一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这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 发后的首批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这批产品上报已于5月16日获证监会接收,新品问世也成为近日公募行 业的热议事件。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历史并不短,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历经二十余年发展,期间 曾多次"蝶变",产品数量持续增多的同时,浮动管理费率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番新 模式下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比较明显的变化在于更加关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长期投资的引导、更重 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整体产品设计更加精细化。 26家公募机构集体上报 5月16日,首批上报的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获证监会接收。共有26家基金管理人上报产品。其中, 总管理规模或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前列的管理人21家,中小管理人4家,外商独资管理人1 家。首批上报的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型基金,主要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800等宽基 指数。 从基金名称来看,除个别产品为股票型基金外,多数产品为混合型基金。虽然产品的具体设计细节尚不 明确,但有基金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产品设计围绕《行动方案 ...
迈入浮动管理费率时代!首批浮动费率基金上报,这家券商资管在列
券商中国· 2025-05-16 23:24
5月16日晚间,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新模式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共26家基金管理人上报产品。其中, 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文简称"东方红资产管理")作为唯一一家券商资管名列其中。 业内人士分析称,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常态化,将使得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长期业绩保持一致,改 善运作机制,激励资管机构注重长期投资并且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打破传统固定管理费率基金旱涝保收的收 费模式,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地后,备受市场关注的首批浮动费率 产品正式上报! 东方红资产管理上报浮动费率基金 东方红资产管理此次上报的浮动费率产品是"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型基金"。所谓"浮动费率产品",即投资者持 续持有一定时间后,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间的收益情况来确定管理费率档位。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对于浮动费率产品的推出,作了明确要求: 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 发行数量的60%。 据悉,此次浮动费率产品的上报,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收 ...
公募行业火速落实监管要求 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集体上报
Zheng Quan Ri Bao· 2025-05-16 16:45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of the article is that the Chinese public fund industry is transitioning from a focus on scale to a focus on returns, as evidenc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rate products that align management fees with fund performance [1][2][4] -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SRC) emphasizes the need to bind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fund managers, promoting a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model that adjusts fees based on fund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benchmarks [2][3] - The new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structure aims to reverse the "guaranteed returns" phenomenon in the fund industry, encouraging long-term holding by investors and enhancing the incentive for fund manager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2][3] Group 2 - The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mechanism is seen as a way to create a new relationship of "shared risk and shared benefits" among fund companies, managers, and investors, focusing on asset appreciation and mutual success [3][4] - Th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investor experience, moving from merely pursuing product performance to enhancing the overall investment experience, including reducing product volatility and improving Sharpe ratios [3][4] - The CSRC's plan requires leading fund management firms to issue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rate funds that account for at least 60% of their actively managed equity fund offerings within a year, with evaluations and optimizations to follow [4][5] Group 3 - Companies like Harvest Fund and Oriental Red Asset Management are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floating management fee model, with Oriental Red already managing over 15 such funds with a total scale exceeding 10 billion [2][4] - The new fee structure is expected to address the issue where funds generate profits while investors do not, thereby enhancing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capital market and directing funds towards high-quality assets align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directions [4][5] - Companies are committed to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ir product offerings and service mechanisms to align with investor interest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5]
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上报,绩优基金经理担纲
5月16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集中申报,包括易方达、广发、汇 添富、中欧、景顺长城等权益管理能力均较强的基金管理人旗下产品。 这是落实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的"建立与 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对于此次申报的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各家均派出了旗下长 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来管理浮动费率产品,全力做好产品业绩。 据了解,其他基金管理人在准备充分后,也将跟进申报浮动费率产品。26只浮动费率产品上报 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 I O | 东址贝昌 | 示几红仪U"川目此口坐在立 | | --- | --- | --- | | 17 | 大成基金 | 大成至臻回报混合型基金 | | 18 | 交银施罗德基金 | 交银施罗德瑞安混合型基金 | | 19 | 银华基金 | 银华成长智选混合型基金 | | 20 | 万家具金 | 万家新机遇同享混合型基金 | | 21 | 天弘基金 | 天弘品质价值混合型基金 | | 22 | 宏利基金 | 宏利睿智领航混合型基金 | | 23 | ...
重磅!“新基金”正式开闸,26家公募名单出炉!
券商中国· 2025-05-16 10:45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今日上报,共26家基金管理人上报 产品,代表性较强,其中基金管理规模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前列的管理人21家,中小管 理人4家,外商独资管理人1家,各家机构权益管理能力均较强。 相关管理人均表示,派出了旗下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来管理浮动费率产品,全力做好产品业绩,切实 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首批26家基金公司上报产品 在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不到十天的时间,已有26家基金管理人迅速响应公募基金改革政策号召,上报首批新 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 具体来看,基金管理规模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前列的管理人21家,中小管理人4家,外商独 资管理人1家,各家机构权益管理能力均较强。 和传统的浮动费率基金不同,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的收费方式将更为细化,即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 份额的持有时间、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来分档收取管理费。其中,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少于365天,基金管理 人仅能获取基础管理费,基金份额持有时间大于等于365天,管理费收取与持有人持有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挂 钩。 相关管理人表示,产品设计围绕《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