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
icon
Search documents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十项安排公布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4 03:23
四是,9月3日前后,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港澳台同胞、海 外有关人士座谈会,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新网6月2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介 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有关安排。 胡和平介绍,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 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隆重举行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 发通知,对纪念活动作出了总体安排。 一是,9月3日上午,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 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习近平总书 记将发表重要讲话。9月3日中午,在北京举行招待会,习近平总书记将发表重要讲话。9月3日晚,在北 京举行文艺晚会,党和国家领 ...
两岸人士成都共话抗战精神:铭记历史 携手传承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4 01:1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四川、重庆作为抗战 大后方,在抗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座谈会上,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庆成讲述了祖父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誓死捍卫家国 的壮烈事迹,带领与会者走进那段气壮山河的战火记忆。他表示,正是无数将士的牺牲,筑起了中华民 族的血肉长城。 中新网成都6月23日电 (记者 王鹏岳依桐)"虽然台湾人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但我们不是日本的'狗崽 子',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23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座谈会 上,台湾梅花新闻网副总编辑宋秉忠动情发言,引发在场两岸人士深深共鸣。 当日,来自两岸的抗战将士后代、专家学者、媒体代表以及台湾青年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抗战先烈,追 寻民族记忆。 "台湾也曾是中华民族反抗外辱的重要阵地。"宋秉忠追溯自甲午战争至抗战胜利的历史脉络,指出台湾 抗日志士曾在关键时刻奋起反抗。他强调,历史真相不容扭曲,台湾同胞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中 付出了巨大代价。"两岸应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团结一心,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图为座谈会现场。记者 刘忠俊 摄 台湾青年邱庆龄 ...
重读吉鸿昌家书(重读抗战家书)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2:10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写下一首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 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壮烈牺牲时,他才39岁。今天,重读他的这首绝命诗,重读他在走上刑场前 几个小时写下的家书,字字都能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那段岁月,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在 战火纷飞的年代流血牺牲,在战斗的间隙写下了一封封情深意切的家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有抗 日名将吉鸿昌的家书。 吉鸿昌,生于1895年,河南扶沟人,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 斯大同盟。他用实际行动和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今天,重读吉鸿昌的家 书,字字滚烫!"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是的,他是为时代而牺牲的英雄。这些文字穿越历史的 长河,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每一封抗战家书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们穿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 故事,传递着永恒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知道教育的责任。在这个和平年代,青春的热血与理想应该继承,要让孩子们理 解 ...
台青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2 12:31
中新网成都6月22日电 "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铭记历史能将我们指引到更好的未来。抗日战争是 一段沉重的历史,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希望有更多台湾青年到这里来走一走,了解这段历史。"22 日,在位于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后,今年22岁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台湾学生廖妤轩如是 感慨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当日,2025"文化抗战川 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代表、台湾自媒 体人等近40人将开展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 两岸媒体采访团首站便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据介绍,该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拥有藏 品一千余万件,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 藏民俗"为主题,现已建成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抗震救灾、改革开放等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 览。 "90后"台湾青年廖家兴的爷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黄埔后代的他从小在台湾桃园眷村长大,从爷爷 口中了解两岸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历史。廖家兴认为,"死"字旗故事背后是川军誓死报国的血性,而台 湾同胞也从未停止对日本侵 ...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抗战精神也才成为代表正义、和平、真理和光明的人类 进步精神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抗战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 平、追求正义、向往光明和进步的人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时,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不当 亡国奴而勇敢地奔赴沙场,为守护家园而从容赴死。缅怀英雄、不忘历史,展望未来、壮心不已,抗战 已经将甘洒热血的中华英烈和正义者的最终胜利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碑柱上,抗战精神也永远地载入 了人类历史、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之际、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 承并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抗日战争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大事件,涵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并把握其思想 要义和科学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中华文明礼定仪成之初,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家国同体、休戚与 共的天下观,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把天下兴亡、爱国如家视为自己不可弃绝的生命 ...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9 00:51
Core Points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rchival work in preserving history, serving the government,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s highlight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1][10] - The provincial archiv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protecting and utilizing archives to benefit the public and support revitalization efforts [1][10] Group 1: Archival Work and Achievements - The provincial archives house over 1.7 million volumes of documents and are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level archive and a model digital archive in Northeast China [1] - The archives are currently hosting an exhibition on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showcasing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1] - The archives have collected over 40,000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first year of the "Three-Year Action for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 [4] Group 2: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Cultural Heritage - The archives have gathered 20,000 pie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Three-Line Construction" movement, reflecting the loyalty and dedication of the people of Liaoning [3] - The archives contain special collections from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with six sets of document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heritage list [9] Group 3: Future Directions and Goals - The provincial archives aim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archival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10] - There is a focus 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with moder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 high-level archival protection service [7] - The archives are committed to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suring the safety of both physical and digital archival materials [10]
为时代而歌,“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0:00 文艺工作者构筑的"精神长城",远不止一首战歌。 鲁迅在全面抗战前夕,通过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痛斥"亡国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借台词喊 出"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磅礴唱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些"文化战士"用笔与胶片唤醒四万万同胞。 万众一心:星火燎原的合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025年5月8日,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151号,国歌纪念广场上,阳光抚过 青铜雕塑的棱角,牙牙学语的孩童好奇张望,"大国之声——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主题纪 念活动正在举行。 起来:冲破黑暗的战歌 "九十年前的今天,《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同时刊发《义勇军进行曲》词谱,这是民族战歌正 式问世的起点。"国歌展示馆馆长陈晨说。 国歌展示馆坐落在国歌纪念广场西南侧。1935年,导演许幸之在这里拍摄电影《风云儿女》,影片结 尾,男主角辛白华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昂首向前的画面名动一时,每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 们!"的歌声响起,观众便自发起身合唱。 在"大国之声"主题展览的尾声,一台红色电话机静静伫立。拿起听筒,按下数字键,耳边就会传来1 ...
荟聚在昆明
依据当代城区道路,可将现存与西南联大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相 关的纪念馆、陈列馆等,串联为城市记忆遗产景观体验线路。 (本版图片由《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系统性阐释与呈现研究》课题 组提供) 制图:康雨帆 修缮前(左图)后(右图)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旧址。 回望往昔峥嵘岁月 20世纪30年代强寇来犯之际,中国高校陆续迁徙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继续办学。内迁高校保存了教育 火种,仍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后 续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内迁高校还因地制宜,参加开发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民众也竭尽所能提供帮 助,形成了"校地互动"特色。其中,又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名望最高,社会 影响力最大。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与北碚老城隔江相望。1938年 复旦大学西迁至此,至1946年返沪。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6月,位于夏坝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校园现为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制图:赫永皓 在云南8年间,西南联大共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叶笃正、吴征镒等5 ...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Xin Hua She· 2025-06-15 12:08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记者赵嫣 赵宇 陆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讲述一段感人的中哈友谊故事:"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 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 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已年近八旬,大病初愈的她 在阿拉木图的家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拜卡达莫娃说,冼星海曾向她们一家反复讲起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能够找到他的家人,告 诉他们自己在阿拉木图的日子;二是希望能把他最后的作品带回中国。"关于这两个心愿的故事延 续至今,足以说明真挚的友谊能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一个哈萨克斯坦-中国大家庭" 1940年5月,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战争 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回国受阻,1942年底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可依然找不到回国的 办法。素昧平生的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 那是一个冬日,拜卡达莫夫在街头看到一个身材消瘦、衣衫单薄的年轻 ...
未完的“讲述”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3 02:20
王梓熠,沈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部部长,自2015年起,他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 档案,并实施数字化保护。"近十年间,我们整理并汇总了馆藏抗战档案",王梓熠介绍,核心成果主要 涵盖3个方面:其一为《1911至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该批档案于今年国际档案日入选 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聚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奉天地区(今沈阳)的残暴统治; 其三则是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史料。 其中,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档案尤为珍贵。这批档案总计122件541页,收录了200余位亲 历者的讲述,其中重要人物超过百位,现已结集出版为《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 日联军亲历者口述档案汇编》。 翻开这本厚重的汇编,记者发现,档案内容广泛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抗战图景:既有"流亡学生"投笔 从戎,以青春热血书写报国之志;也有士绅变卖全部家产,全力支持抗战;还有工农群众携手并肩、东 北军旧部奋起抵抗、绿林武装投身抗日洪流。这些鲜活片段,从多维度勾勒出黑土地上不屈的民族精 神。 纸页间,这些名字,应当铭记—— 王梓熠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档案。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