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线建设
icon
Search documents
四川省广元市国营江陵电缆厂旧址,繁荣与落寞皆因三线企业的搬迁
Sou Hu Cai Jing· 2025-06-29 12:0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608 Factory, part of China's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strategy during the 1960s, highlighting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ustrial base in Guangyuan, Sichuan Province [1][5][10].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In the 1960s, under the pressure of national defense, Chairman Mao proposed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strategy, leading to extensiv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ern regions, particularly in Sichuan [1]. - Guangyuan, as a key province for the Third Front, became a hub for numerous projects, leveraging its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1][5]. Group 2: Development of 608 Factory - The 608 Factory, also known as Jiangling Cable Factory, was established as part of a larger industrial base focused on electronic products, with a significant workforce and infrastructure planned [5][7]. - The factory wa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3,000 employees, featuring various living and functional areas, although actual occupancy did not reach full capacity [7][8]. Group 3: Workforce and Recruitment - To staff the 608 Factory, the management recruited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accepted veterans and selected workers from local labor pools, emphasizing strict recruitment criteria due to its military background [8][9]. - The factory provided better welfare and material supplies compared to local markets, making it an attractive workplace for many [9]. Group 4: Challenges and Adaptation - The factory fac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a devastating flood in 1979 that caused extensive damage and required a massive cleanup effort by the workers [10]. - With the onset of market reforms in the 1980s, the 608 Factory began transitioning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which improved its profitability but also highlighte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due to its remote location [10].
职工共建赋能幸福“蔬”果喜丰收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6 06:57
近年来,兰州北线路车间充分利用车间周围的闲置土地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片近300平方米的小菜园和 果树园,逐渐成为全段38个小菜园示范样板之一。(资料图) 近日,走进兰州安宁区 沙井驿凤凰山下的兰州铁路局兰州西工务段自建小菜园,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王光辉 摄 兰州西工务段兰州北线路车间位于安宁区沙井驿黄河以北的凤凰山下,远离闹市。近年来,兰州北线路 车间充分利用车间周围的闲置土地资源,以改善职工生活、提升职工幸福感为目标,精心打造了一片近 300平方米的小菜园和果树园,逐渐成为全段38个小菜园示范样板之一,有力推动了一线职工自建果蔬 的发展,既为职工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也为职工"幸福餐桌"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新鲜蔬 菜。 兰州北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张有奎介绍说,车间通过"集体规划+小分队管护+全员参与"的创新模式, 持续整合闲置土地,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翻新土壤,种植苹果树、枣树、杏树等树苗。今年春播期间, 车间全体职工集体劳作,栽种了西瓜、番茄、生菜等十几种蔬菜。同时,选拔6名有经验、有热情的职 工成立"劳作小分队",负责定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工作,实现了从土地开垦到果蔬种 植的有 ...
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困境中的跨越式发展
Sou Hu Cai Jing· 2025-06-19 03:04
近几十年来,国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明确强调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然而,有些人误解了这一点,竟然以此来否定改革开放前 的经济建设,仿佛在他们眼中,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并未重视经济发展。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和曲解的。经济建设不仅仅是GDP的数字增长,更不仅是简 单的金钱积累,它代表着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综合优化与协同发展。 当然,可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以下是改写版: --- 实际上,无论哪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经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条件不同,经济建设的重点和侧重点自然也 有所不同。说哪个时期国家不搞经济建设,根本说不通。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前后的两个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显著区别。建国初期,国家积贫积弱,经 济基础几乎为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紧急恢复期。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争和内乱,国土满目疮痍,需要从头开始振兴经济基础,因此那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主 要是打牢"基础经济"的根基。基础设施一旦建立起来,国家便顺理成章进入了以满足消费需求为核心的"消费经济"阶段。 改革开放启动时,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起了 ...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9 00:51
6月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动全省 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更好发挥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更大档案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强调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 述精神,全省档案工作在保护开发、以档惠民、服务振兴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第十八个"6・9"国际档案日刚刚过去不久,郝鹏来到省档案馆进行专 题调研。 省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共170余万卷(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年,省档案馆正在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档案史料,再现了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年前 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郝鹏在一张张图片前驻足观看,不时询问史实细节。他指出,要用好用足辽宁丰厚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起勇于争先、谱写新篇的磅礴力量。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参观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 上世纪60年代 ...
中国最不好惹的一个省!半个中国都要依赖它,还能在战时承接产业
Sou Hu Cai Jing· 2025-06-14 03:00
国家战略后方的天然选择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内陆腹地,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战略纵深。这样的地理条件不 仅让四川在自然灾害和外来冲击面前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也为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可靠的空间保障。 抗战时期,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重庆不仅承载着中央政权的转移,更成为民族抗争的象征和工业 转移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国防安全和工业基础建设方面进行了"三线建设",大量关键军 事和工业设施选址四川,为国家构筑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战略缓冲区。 与其他西部省份相比,四川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独具优势,其综合国力更为突出。作为人口大省,四川拥 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使其不仅仅是简单的战略后方,更是活力充沛的经济发展引 擎。此外,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质的农业基础,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四川作为国家后方的持久 竞争力。由此可见,四川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其多维度优势共同作用的必 然结果。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四川,这片广袤的内陆大省,历经风雨,始终站在中国战略版图的关键节点上。抗战时期,它作为国家 的坚强后盾,守护着民族的存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三线建设" ...
情怀丨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在安静的病房里,阳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斑驳地洒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89岁高龄的他略显憔 悴,但脸上始终带着和煦的笑意。通过温声细语的讲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 老人名叫陈炳章,是我国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1969年,其所在团体被国家第二工业机械部授予"34— 32"英雄集体。1985年他被国家核工业部授予"为核工业事业做出贡献"荣誉证书,1988年被国防科工委 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5月23日,陈炳章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935年,陈炳章出生于江苏丹阳农村,四岁时,家乡遭日军侵袭,母亲去世。战火中幸存下来的他比谁 都痛恨战争、珍爱和平。青年时期的陈炳章先后到厦门、上海等地求学,后来被分配在上海电机厂工 作。1959年6月,他被招工至第二工业机械部,同年11月被选派至404厂,参与基地建设。新中国成立十 周年之际,他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讲话。"没有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不硬 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想起陈毅这句话还是热血沸腾。他说,就因为这句话,他立志献身核工 业事业,"誓要新中国挺起腰杆子"。 之后,陈炳章又到哈尔滨进修了钳工技术,并在1963年重新回 ...
四川,迎来史诗级大机会
投资界· 2025-05-13 07:35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 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 战略腹地。 作者 | 大南 主编 | 毕亚军 责编 | 周怡 美编 | 殷姗姗 来源 | 华商韬略 (ID:hstl8888) 今 年 前 三 月 四 川 GDP 总 量 突 破 1.5 万 亿 元 , 高 新 产 业 增 幅 达 14.3% , 尤 其 是 工 业 机 器 人、智能手机、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产业增速均超过20%。 成都的外商投资更是暴涨74.04%。 一向被视为"经济风向标"的外商们嗅到了什么? 答案是四川拿到了一个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战略腹地。 四川凭什么? 过去几年里,多省的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们都在不断向中央建言献策,为的是帮自己的 省份争取到" 战略腹地 "这个定位。 这些项目的上马,将极大推动四川经济的发展。 四川,凭什么成为战略腹地? 最终,四川从激烈角逐中杀出重围,拔得头筹。 为什么各省对定位如此看重?因为它决定着一个省的发展倾向乃至发展上限,也决定着 国家的投入和支持。 "战略腹地"定位,为什么会引来各省的垂涎呢? 一言以蔽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为了应对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国家需要 ...
【“三线”记忆】“老三线”刘华贵的“老三件”
Sou Hu Cai Jing· 2025-05-12 16:31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时代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绥阳。他们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 在这片土地上绘就工业发展的壮丽画卷,为绥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老三线"建设者刘华贵的故事,随着他珍藏 的一个水壶、一把搪瓷缸、一套厂服,缓缓铺陈开来。 几年后,因工作需要,刘华贵被调至车间。"在车间,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产品必须随要随出,时间紧迫。工序要求极高,哪怕产品表面出现一个超过5 毫米的小坑,都得报废。"说到这里,老人神情变得严肃,一字一句地向笔者讲述着。 斑驳水壶忆征程 "1968年我参军入伍,1971年退伍前夕,直接从部队投身三线建设。刚来的时候,工厂里仅有200多人,家属区还没有建成,我就住在了食堂。"乡音未改 的四川老人刘华贵,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峥嵘岁月。 起初,建设者们面临着诸多艰难困苦,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全力以赴推进三线建设。这种将困难转 化为建设力量的精神,正是那一代人的独特智慧与担当。 到了工厂,刘华贵担任采购员一职。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厂里车辆稀缺,去绥阳、蒲场采购食 ...
用诗歌守望“三线建设” |《飞天》序
Sou Hu Cai Jing· 2025-05-07 12:31
与杨杰相识于2024年的春天。 我们在中国"三线"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攀枝花相遇。清晰地记得那天是周一,受邀参加完"纪念三 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活动周启动仪式",之后去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周一是博物馆的闭 馆日,因为全国的专家难得相聚于攀枝花,而且都要在会后离开,会议主办方便特意安排我们去参观。 一到博物馆,馆长就介绍说,当天还有一波来自贵州的客人,就一起吧。 很巧合,我们拼成了一个组去参观。说是一个"组",贵州的"组"不是"组",实际上就是杨杰一个人。年 轻小伙短发平头,发际线很高,光洁的额头,明亮的眼睛,精神饱满,笑容满面,给我留下很好的初识 印象。他手里面抱着三本书,书的封面红红的两个大字"热血"。他随着我们一路参观,结束时,他说来 自贵州,然后就将手中的《热血》送给了我一本,另外两本送给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我翻开 一看,厚厚的,是一部长诗,从此,与诗人杨杰相识。 相识后加上了微信,就慢慢知道诗人杨杰的笔名叫小语,并开始关注他。之后又在多个与贵州"三线"有 关的活动与多位熟人中听到关于杨杰的"三线"主题创作。诸人说他写得好的同时,更多的是点赞他的精 神。杨杰不是"三线建设"的工作者 ...
【红色记忆】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Sou Hu Cai Jing· 2025-05-07 08:09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 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陈君锋 任 倩 随着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全面展开,为保证三线职工的身体健康,国家在此新建和扩建了大量职工医院等医疗卫 生机构。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对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促进作用,不仅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渐 次增加、医疗设备日益升级,而且促使当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也为新时代绵阳地区医疗卫生事 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中西医并 重,积极探索建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以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科、医技科、药剂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中医科等科室,门诊部设相应的诊断室,包括针灸、按摩、化 验、放射、注射、换药以及功能检查等部门,住院部设有内科病床69张,其中内科、儿科病床52张,传染科病床 17张;外科设有病床51张,其中外科(包括五官科)病床41张、妇产科10张,初步建成正规的中西医结合的职工 医院,并达到县级医院规模。⑤当然,这些三线厂矿职工医院、卫生所除做好自身的医疗卫生工作外,还负责当 地的卫生防疫工作。如三台棉纺织厂卫生所"遵循毛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