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博弈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国稀土出口份额骤降,美国稀土战将胜出?美媒:数据揭露背后真相
Sou Hu Cai Jing· 2025-06-10 14:35
稀土提炼过程中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中国已实现95%的循环利用率,而美国芒廷帕斯矿因环保问题三次停产。欧盟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重建类似中国 的稀土产业链需投入至少500亿欧元,且在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机等终端应用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布局形成"第二道技术封锁"。 美国重启本土稀土产业的努力步履维艰:MP Materials公司虽实现稀土氧化物量产,但90%的精炼产品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深加工。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得 克萨斯州的稀土分离厂,因无法突破中国企业的专利封锁,被迫推迟投产。更严峻的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对华稀土依赖度不降反升,F-35战机单台稀土用量 达417公斤,其中63%仍源自中国供应链。 中国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形成集群优势:中科院研发的"重稀土晶界扩散技术"使永磁体磁能积提升18%,宁波韵升公司的超薄磁钢占据全球智能终端市场 45%份额。欧盟"原材料法案"虽计划投资15亿欧元扶持稀土产业,但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其本土化目标至少需要15年技术迭代周期。 近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评论称,中国通过掌控稀土资源战略支点,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博弈规则。作为新能源汽车、隐形战机等尖端装备不可或缺 的关键原料,稀土资源 ...
明天,开盘必读!
格兰投研· 2025-06-08 14:29
又到了开盘必读的时间了,老规矩,还是从宏观开始。 本周最重要的事情明确锁定在即将在伦敦举行的中美高级别会谈。 从近期通话情况来看,此次谈判类似一个月前瑞士会晤,来的突然,但结果可能会超预期。不过通话时 长才90分钟,说明我们和对面仍处于试探阶段,还得下面双边好好谈。 在我眼里,当前中美贸易博弈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了。 原来,是"明牌对决",互相加关税。 现在,是逐步转向以芯片、稀土为代表的产业链博弈与底牌对抗。 川普天天发文说稀土,充分表现出对稀土供应的极度焦虑。 没办法,谁让我们控制全球约70%的稀土产量,掌握92%的加工市场份额呢? 不是只有美国人卡我们脖子,我们也能卡美国脖子。 美国人因为拿不到稀土,心里着急得很,没完没了地针对我们,又是不卖发动机,又是各种 芯片制裁。就是希望我们赶紧松手,再不松手放行,美欧几个车厂就要被迫停产了,更要命 的是军工方面,一旦稀土库存用完了,导弹也造不出来了。 考虑到美欧企业当前稀土库存紧张,美国试图在巴西、澳洲等国家重建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1.5~2年时 间,因此这张牌还能好好打。 这次打完电话之后给美方出口稀土,也说的 整体而言,谈判大概率有利好释放,不管是能谈成放松 ...
稀土,可能真的是美国的命门?不是我说的,是他们自己说的
Sou Hu Cai Jing· 2025-06-07 06:23
这难道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吗?曾经,一直拿着全球领导者身份到处指手画脚的美国,居然被中国的一项稀土管制政策拿捏得死死的。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 么? 先来看看背景。稀土在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不论是手机、汽车还是军事装备,都离不开它。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和供应国,掌握了这一命 脉。近年来,随着美国制造业逐步下滑,尤其是汽车行业的不断向外转移,稀土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对美国来说,稀土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还是产业 链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中国对稀土的管控,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产业链安全。美国汽车制造商甚至已经在警告,若没有足够的稀土供应,汽车产业可能崩 溃,进而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 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下,美国的心里没这么安稳。管制稀土的影响早就摆在眼前,数十家美国车企已经开始担忧原材料短缺,甚至有部分车企暗地里开始寻 求转移生产基地,以避开潜在的风险。美国在为自己制造的汽车中加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元素,而这些元素几乎都依赖稀土材料的支持。一旦稀土供应中 断,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重创。 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你有没有想过,稀土,可能真的是美国 ...
万万没想到!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对限制稀土出口的国家动手
Sou Hu Cai Jing· 2025-05-06 14:05
美国国会这次的操作,出手快,动作猛,一纸法案扔出来,直指那些限制稀土出口的国家。什么意思?谁不听话,就可能被制裁。这不是开玩笑, 这是写进法律的威胁。先不谈内容,单说姿态,就已经不遮掩了。摆明了:你不卖,我就找你麻烦。 咱们也得警惕。不能只看对方手法多,还得看我们自身应变。管控资源出口,不等于闭门造车。要在合理框架下,保护好自身战略利益,同时保持 产业链稳定。用规则说话,但底线要守住。该硬的地方不能软,该亮剑的时候不能犹豫。 这场较量,已经不再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它背后是技术主导权、话语权的全面博弈。美国希望用法律工具绑住对手的手脚,其实暴露的是它心里 的不安。真正自信的国家,从来不靠这种方式来维持优势。 下一步关键,就看全球怎么回应。是选择妥协,还是强化合作,共同对抗单边霸权?留给市场的时间不多了。尤其是那些还寄希望于"中立"的企业 和地区,恐怕也要尽快表态——到底站在哪一边。 翻一下这份法案的具体条款,说白了,就是赋予美国更多手段去干涉、甚至惩罚那些"让它不满意"的国家或企业。这种不确定性,对全球产业链是 一种严重扰动。尤其是对依赖精密零部件、高技术出口的企业来说,这不是压力,是悬在头上的利剑。今天你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