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承

Search documents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Qi Lu Wan Bao· 2025-07-07 23:04
菏泽市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菏泽市高技能人 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目前,菏泽 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超7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着力推动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菏泽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技工院校总数达到18所,包括3所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聚焦全市10 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设置化工工艺、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60余个专业。全市技工院校连 续两年招生超过1.8万人,位居全省第二,在校生超过4.5万人,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所院校26个专业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和建设专业。成功获批4 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所省技工教育优质校、3个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 群。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 通过采取"订单式、订岗式"培训、构建培训联盟等方式,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汽车维修工等急需紧缺 工种技能培训,2024年菏泽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6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 力。全面推进企 ...
工行大理分行“人才贷”赋能大理传统技艺出圈出彩
Zhong Guo Jin Rong Xin Xi Wang· 2025-07-01 11:44
转自:新华财经 在大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散落着无数闪耀的明珠——指尖翻飞的白族刺绣、窑火淬炼的千年土陶、刀笔精雕的繁复木作、熔铸时光的银饰光华……这 些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民族血脉的技艺,在苍洱之间绵延不息。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以金融之力精心描绘文化传承图卷,创新推出的普惠特色产品"人才贷",精 准支持土陶、木雕、银饰、白族刺绣艺剪等领域的人才发展,助力大理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彩生辉。截至5月末,该行"人才贷"贷款余额达3000万元。 在滇西北的青山碧水间,坐落着被誉为"小锤敲过一千年"的银都水乡——鹤庆新华村。全村1200多户人家中,逾800户深谙银器锻造之道,锤揲錾刻间流淌 着不朽的技艺血脉。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深谙文化传承之重,将普惠金融的"人才贷"精准滴灌至古老的银器锻制技艺。在总、省行倾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下,大理分行于2月27日成 功为鹤庆县新华村某民族首饰加工厂投放首笔300万元"人才贷"。这铿锵落锤的"第一声",不仅为银器工坊注入源头活水,更标志着工行在鼎力大理传统技 艺腾飞、滋养创新创业沃土、护航文化根脉赓续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而崭新的步伐。 "人才贷"信贷产品,由于其利率优惠、期限灵活、手续简便,强力 ...
“带着潼关味道走遍全国”
Shan Xi Ri Bao· 2025-06-07 23:55
揉面、擀片儿、刷油、卷筒、划条……5月26日,在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学院的实训教室里,学生杨 家瑞和同学专注地制作从小吃到大的美食。 "做出地道的潼关肉夹馍可不容易。"杨家瑞笑着说起第一次制作时的情景——面团要么黏得甩不 掉,要么干得裂口子。 经过20多天的学习,杨家瑞已经能熟练完成饼坯制作。 走在潼关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不少肉夹馍店铺。酥脆的饼子夹着肥瘦相宜的秘制卤肉,散发出独特 香味,吸引众多食客。 这道承载千年饮食文化的地方美食,如今已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的特色产业,带动2万余人就业, 产品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技艺的"手作依赖"与现代产业的"规模需求"产生尖锐矛盾:标 准化技艺传承困难,部分连锁门店扩张时频繁出现口味"走样",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 题日益凸显。4月28日,全国首家肉夹馍产业学院——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学院诞生,为产业发展注入活 力。 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学院由潼关县教体局、人社局与潼关肉夹馍协会、潼关县职业教育中心合作成 立,首批45名学生从潼关县职业教育中心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选拔。课程涵盖实训和理论教学,锚定肉 夹馍产业全链条,构建起"传统技艺传承+ ...
用竹丝编织美好生活(我的家乡我建设)
Ren Min Ri Bao· 2025-05-11 22:30
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梅渚村,鹅卵石铺成的古街小径边,有一处古雅的建筑,它就是新昌非遗工匠 馆。 "今天我带大家体验新昌竹编。"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民间竹编工艺大师刘毅面向围坐的游 客,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红、蓝、紫三色竹丝,一挑一压间,完成了一幅斑斓的平面竹编画。 传承、推广竹编技艺,刘毅已经坚持30多年。 创作竹编精品 下午2点,在梅渚村教完竹编课的刘毅回到新昌县城的中国茶叶交易市场,他和妻子在这里经营着一家 工艺品店。 花篮、灯罩、果盘……店内售卖各种竹编工艺品。一墙之隔,一间堆满竹丝的工作室略显简易,但让人 大开眼界。 万春亭、滕王阁、应县木塔……走进工作室,仿佛置身古建博物馆。其中,竹编的天坛尤为引人注目: 一根根细密的竹丝紧密贴合,其中"祈年殿"部分的彩绘画工精细。 传承竹编技艺 新昌竹编历史悠久。刘国才16岁便跟随民间篾匠师傅学习竹编手艺,还曾担任新昌竹编厂厂长。"当 时,竹编器具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家家户户的日用品,需求量很大。"刘国才回忆。 刘毅(左三)正在带领大学生研学团队参观工作室的竹编 作品《天坛》。 受访者供图 刘毅从业已有34年,最初他只能做些产品的小配件,后来慢慢开始尝试做盘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