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技术援助
icon
Search documents
记者手记丨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Xin Hua Wang· 2025-05-19 05:51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5月19日电 记者手记|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在阿诺西阿里沃村,农业部技术员朗博阿萨拉玛·拉齐纳正带领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他曾两度赴湖南 培训,如今已成为本地杂交稻推广的中坚力量。 "我的技术都是中国老师教的。"他说。多年来,中国专家不仅推广良种,更注重"良法"的传授:既 在"田间课堂"里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插秧、防治虫害,也通过系统化理论授课,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再 由他们将种植知识继续传授给更多农户。 "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受限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水稻产量始终上不去, 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指着远处的稻田说,"让杂交水稻在这里扎根,第一步是选好 种子。"为筛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他与团队带着几十个稻种样本,几乎踏遍了全岛主要稻 区,最终选育出5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具备高产、抗旱、耐淹等优势。 艾琳·诺嫩贾纳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亩稻田去年首次尝试种植杂交水稻便迎来丰收,"以前种 田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可真正的挑战,是让农民接受这些'外来种'。"农业专家宋春芳说。为打消疑虑,专家们在相邻的两块 稻田上分别种植杂交稻与本地 ...
“看见土地的回馈,让人满心喜悦”(中拉是天然合作伙伴)
Ren Min Ri Bao· 2025-05-17 21:52
中国专家与当地农户给刚移栽到地里的西瓜秧苗浇水。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摄 在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试验田里,莎莉娜展示 她收集的作物种子。 本报墨西哥分社 埃内斯托·多明戈斯摄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全景。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摄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距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约一个半小时车程。记者来到这里时,中心 一期项目组组长、蔬菜引种专家刘德军正在附近的试验田里,带领中国农业专家和当地农民检查作物生 长情况。看着团队精心培育的果蔬开花结果,刘德军很欣慰。 两年多前,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团队抵达苏里南时,发现这里土地利用率极低。当地农民大多依靠传统经 验进行种植,认为种子落了地,剩下的只能交给老天爷。农民们缺少现代种植观念和技术,当地作物产 量很不稳定。2022年,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启动后,中方团队设立果蔬、食用 菌、农机等多个专业,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创新引进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 新品种和新技术,培养了一批有种植基础的示范户,给予他们技术指导和适当农资支持。 莎莉娜从小在农场长大,家里一直种植花生、甘薯等农作物和香蕉等水果。"听说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