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

Search documents
敦煌文化传薪者:张大千的破壁风波与常书鸿的守窟人生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30 07:11
(原标题:敦煌文化传薪者:张大千的破壁风波与常书鸿的守窟人生) 正在举办中的北京展览馆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上,盛唐第217窟的复刻洞窟前人头攒动。这座在 敦煌本地属于限制开放的特窟,首次以复刻形式公诸于世。幽暗灯光下,壁画上菩萨的璎珞闪着石青与 朱砂的光芒——这光芒曾同样照耀过八十余年前踏足此地的两位大师:张大千与常书鸿。一人为艺术寻 源而来,又背负争议离去;一人为守护而生,将余生奉献给大漠风沙,开启了敦煌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初到敦煌的常书鸿面对的是比艺术更严峻的生存:流沙掩洞、牧人放羊、窟中生火熏黑壁画。正当困顿 时,一个身影骑马而来——张大千派儿子张心智专程迎接。当晚,张大千亲自下厨炒菜,常书鸿吃到 了"自离开兰州以来最好的一顿饭"。这份温暖,成为常书鸿"无期徒刑"般的守护生涯中最初的慰藉。 据传张大千和常书鸿的告别充满江湖情谊。临行前他塞给常书鸿一个纸卷,叮嘱离开后再打开。纸卷展 开竟是一幅莫高窟周边可食用蘑菇分布图,详细标注了采摘地点与数量。在"蔬菜贵如金"的荒漠中,这 份秘密地图是生存的智慧,更是沉甸甸的托付——张大千将自己三年来调查研究的成果悉数赠予,成为 1944年1月成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 ...
暑期文旅市场热力全开 创新与经典并存撬动文化消费新活力
Yang Shi Wang· 2025-06-25 06:49
央视网消息:暑期来临,在北京,各类传统文化演出不断"上新"。老舍剧场上演精彩曲艺,钟鼓楼内民乐奏响,古韵与现代交融,丰富了北京 市民的文化生活。 还原经典 北京人艺《骆驼祥子》7月亮相 这两天,曲艺舞台剧《小羊圈胡同》在老舍剧场盛大开幕。该剧在老舍《鼓书艺人》《骆驼祥子》等5部小说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描绘小人 物在战争年代的坚守与抗争。《小羊圈胡同》将话剧与曲艺有机结合,融合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单弦、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 表演生动鲜活,展现了浓郁的京味儿元素。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介绍,经过不断打磨,不断对人物的塑造,她完全投入到"虎妞"的人物。老舍先生的戏都是京味文化的代表,在 服装、化妆、演员、道具,包括台词都往京味儿上提炼。 同时,北京钟鼓楼联动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举办了一场钟鼓楼音乐会。音乐会以"中国时间"为主线,串联起中国传统古典民乐 曲目。琵琶、古琴等中国传统古典民乐与钢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融合演出,现场还演绎了福建南平南词、北京京西太平鼓两种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 夏日炎炎,演出市场也逐渐升温。各大国有文艺院团精心准备,推出多种题材的优质作品。 近期,北京人民 ...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6-04 21:56
每当演出结束、灯光亮起,台下年轻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原来你就是'英娘',好飒!""想去 实地感受敦煌文化"……这是观众在网上的留言。 1999年出生的席佳丽是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第二十六位"英娘"扮演者。作为这部舞剧最年轻的女 主角,她时常觉得,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同龄人"很近"。 1979年,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丝路花雨》成功创排首演,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 张"和女儿"英娘"搭救外国商人的故事。40多年来,舞剧历经两次改版,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超过4000场,观众累计超545万人次。 "《丝路花雨》有'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之称,即使没有一句台词,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敦煌风 采,讲述中国故事,也受到国际观众的赞誉和欢迎。"席佳丽说,作为青年舞蹈演员,希望通过自己的 演绎,让更多人喜欢民族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国际舞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5日 13 版) 《丝路花雨》中,"反弹琵琶"这一舞姿极具观赏性。其形象来源于莫高窟第112窟,由表演者低头弯 腰、勾脚出胯,高举琵琶,反背在身后"演奏",动作难度大。为练好这个动作,席佳丽在跟随指导老 ...
在辽宁遇见敦煌
Liao Ning Ri Bao· 2025-05-20 02:42
260余件(组)莫高窟珍品亮相沈阳 在辽宁遇见敦煌 5月18日,"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在历时3个月的展览中,观众可通过"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 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4个部分内容尽赏敦煌文物之美。 百件珍贵写本首次"开箱" 5月19日,虽逢周一,但辽宁省博物馆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闭馆。在"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展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三三 两两,静赏来自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敦煌的文物。5月18日,该展览在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正式开展,这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文化展,将历 时3个月。 此次展览共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4个部分。在260余件(组)展品中,辽宁地区收藏的藏经洞流散珍贵写本以 及李浴手稿,乌密风、周绍淼的敦煌壁画临本等共计110件(组),其中90%以上系首次展出。此外,展览还展出敦煌研究院所藏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文 物文献、壁画临摹品,包括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成果也在展览中亮相。 敦煌藏 ...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Xin Hua Wang· 2025-05-20 02:33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展出的敦煌研究院藏《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 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碑石已残,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上额自右往左横刻"莫高窟"三字,碑心刻四臂观音坐像,坐像上方及左右两侧 各刻"六字真言"二行,计有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此碑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题名,均使用汉字,其中有蒙古、汉、党项、 回鹘等族人,反映了元代敦煌地区多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其中包括辽宁地区收 藏的珍贵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手稿等共110余件(组)。 此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展期3个月。展览从敦煌研究院调集了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文献,如《圣历碑》《莫高 窟六字真言碑》等珍贵藏品。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恪法师第一抄》。(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展览还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郭丹说,从内容上看,此抄是针对窥基撰 《法华经玄赞》第一卷论文 ...
浓浓敦煌情 编织新故事(我在中国·行耕记)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5-02 22:01
游客在甘肃莫高窟景区观光游览。 王斌银摄(人民视觉) 史瀚文在讲座中分享自己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心得。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敦煌艺术吸引着不少国际友人。其中,美国汉学家史瀚文和俄罗斯教 师奥莉娅就是典型代表。多年来,他们扎根甘肃,学习、研究和传播敦煌艺术,让世界领略千年敦煌的 魅力,书写了新时代中外友好交流的佳话。 敦煌研究院美籍特聘研究员史瀚文: 学术为翼 穿越千年敦煌 本报记者 银 燕 敦煌壁画和达·芬奇有什么关系?不久前,在一场主题讲座中,敦煌研究院美籍特聘研究员史瀚文分享 了自己的发现:绘于940年左右的敦煌壁画中的悉他那天女形象,和达·芬奇500年后绘制的油画《救世 主》中的耶稣像,竟有着类似的手势和姿态。这些相似的文化符号,生动诠释了欧亚大陆和丝绸之路间 潜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奥莉娅(后排中)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的一所中学内 授课,向外国青年讲述敦煌文化。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外籍学者,我深知这份信任意义非凡,它不仅体现了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更是一种共识:敦 煌的遗产跨越国界、穿越时代,向全世界发声。"史瀚文说。 在敦煌的工作既是学术的,也是私人的。有时,史瀚文独自走进洞窟 ...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电力“双引擎”,助力敦煌文化数字化新飞跃
Zhong Guo Neng Yuan Wang· 2025-05-01 08:39
4月30日,国网酒泉供电公司顺利完成110千伏五墩变111五飞线竣工投运,助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对外开 放,为多元展示敦煌文化注入强劲"电力引擎"。 近年来,随着"敦煌旅游热"的持续升温,旅游旺季游客持续增加,现有游客接待设施以无法满足参观需求,莫高窟数字中 心(二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丰富游客参观内容,为游客展示多元的敦煌文化。 "供电公司在数字中心(二期)供配电设施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指导,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对 于我们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举办大型数字展览等活动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相关 负责人表示。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将持续关注敦煌研究院用电需求,加强供电设施运维管理,不断优化供电服务,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 传承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电力保障,让古老的敦煌文化在现代科技与充足电力的助力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据悉,该项目总用电容量5860千伏安,由111五飞线和114五游线双电源供电,数字中心(二期)所有供配电设施均具有高 度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能够实时监测所有重要负荷与故障快速隔离,有效提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