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演化

Search documents
月壤研究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Ke Ji Ri Bao· 2025-10-08 22:54
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中国科学家基 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子颖说,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被称为"二分性"现象。这一发现进一步深 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等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自 然·地球科学》官网。这也是继2022年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在月壤研究中发现新矿物"嫦娥石"后,核与航 天跨行业、跨专业联动取得的新成果。 月球就像一本记录太阳系历史的书籍,月幔是这本书中的"核心章节"。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 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正是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的。因此,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 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科研团队利用可"侦探"的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精细分析。他 们通过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单斜辉石单矿物温压 计"" ...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取得新成果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Ren Min Ri Bao· 2025-10-07 22:03
研究团队利用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月球背面样品的结晶 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来自月球正面的样品低约100摄氏度。研究团队还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 始岩浆化学组成,计算月幔潜能温度,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约 1500摄氏度)。此外,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分析,得出与样品分析结论 相近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科学家们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认为这可能与月球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密切相 关。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学术 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0月7日电 (记者谷业凯、喻思南)6日,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 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 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 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 ...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Ren Min Ri Bao· 2025-10-07 21:51
本报北京10月7日电 (记者谷业凯、喻思南)6日,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 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 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 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数 据。 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正是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的。因 此,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利用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月球背面样品的结晶 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来自月球正面的样品低约100摄氏度。研究团队还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 始岩浆化学组成,计算月幔潜能温度,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约 1500摄氏度)。此外,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分析,得出与样品分析结论 相近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科学家们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认为这可能与月球的形 ...
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嫦娥六号最新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正面更“冷”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10-06 03:39
3.【 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正式投产 】 10月6日消息,据"今日 伊滨"公众号,9月30日,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电芯工厂、电池包工厂正式投产。作为宁德时 代在全球范围布局的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宁德时代洛阳基地按照"灯塔工厂 + 零碳工厂"标准分四 期建设。其中,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项目自 2024年11月投产以来,累计产值已突破100亿元。记 者查询获悉,作为宁德时代的第十三座电池工厂,洛阳基地(中州时代)于2022年9月28日开工。 基地位于洛阳市伊滨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700亩,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快科技) 更多智能制造产业资讯 …… 1.【 亚洲制造业保持稳定扩张,9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公布 】10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 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7%,较上月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 在49%-50%的区间内。三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6%,较二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分区 域看,亚洲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连续5个月运行在50%以上;非洲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所上升, 连续3个月运行在50%以上 ...
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新成果解析
Xin Hua Wang· 2025-10-06 02:23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新成果解析 "在研究中,我们利用可'侦探'的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精细分 析。"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青年科研工作者何升说,这些样本的化学成分如 同一个"黑匣子",记录了其形成时的深部温度压力等信息。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单斜辉石 单矿物温压计""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斜长石-熔体平衡温压计"三种不同的温压计来计算玄武岩形 成的温度与压力。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团队还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了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 以上方法得出了一致结果: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 号等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研究团队还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计算月幔潜能温度,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 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约1500摄氏度)。此外,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 上进行验证分析,选取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海玄武岩区域,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表面岩石化学成分计 ...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新成果
Xin Hua Cai Jing· 2025-10-06 01:28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国月壤研究再传喜报。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6日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 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温度低,这一发现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这项研究成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Nature Geoscience)官网。 在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可"侦探"的多种手段,对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精细分析。这些样本的化学成分如同一个"黑匣子",记录 了其形成时的深部温度压力等信息。 科研团队通过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单斜辉石单矿物温压计""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斜长石-熔体平衡温 度计"三种不同的温压计来计算单斜辉石、斜长石结晶温度与压力。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团队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了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以上 四种独立方法得出了一致结果: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进展发布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10-06 00:17
10月6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 样品研究最新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 更"冷",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幔温度差 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 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官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月球就像一本记录太阳系历史的书籍,而月幔是这本书中的"核心章节"。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 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正是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的。因此,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 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在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可"侦探"的多种手段,对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精细 分析。这些样本的化学成分如同一个"黑匣子",记录了其形成时的深部温度压力等信息。科学家通过对 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单斜辉石单矿物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Yang Shi Wang· 2025-08-21 16:18
Core Findings - A Chinese research team has accurately determined that the Apollo Basin on the Moon formed 4.16 billion years ago, marking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lunar geological studies [1] - This discovery pushes the timeline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Moon's "impact bombardment" period forward by at least 100 million years, 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Moon system [1]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岩石,揭示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Xin Jing Bao· 2025-07-09 15:28
Core Insights - The Chang'e 6 mission has successfully returned samples from the Moon's far side, specifically from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reveal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unar mantle [1][2][3] Group 1: Scientific Findings - The analysis of the basalt samples indicates a "super-depleted" state of the lunar mantle,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lack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3][4] -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is the largest and oldest impact crater on the Moon, providing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deep lunar crust and mantle [3][4] Group 2: Theoretical Models - Two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uper-depleted" characteristics: 1. The "primordial depletion"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Moon's early magma ocean underwent crystallization, leading to a natural depletion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4][5] 2. The "post-impact modification" model posits that the massive impact that created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unar mantle, resulting in the depletion of volatile elements [5][6] Group 3: Implications for Lunar Research - The findings from the Chang'e 6 mission provide critical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ly layering, cool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Moon's interior,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ddre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on's near and far sides [6]
新华鲜报|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Xin Hua She· 2025-07-09 15:23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胡喆、刘祯)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 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 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 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发现"撞击化石"。团队在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吴福元形容:"这是巨型撞 击制造的'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 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月球科学的一级科 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这次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 这既是本次嫦娥六号研究的核心亮点,也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前,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 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随着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