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太酷了”!硬核实力圈粉世界
Yang Shi Xin Wen· 2025-07-11 09:05
"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 少、能造的越来越好。"中国实体经济根基越筑越牢,"硬核产品"层出不穷,一批大国重器陆续解锁新成就。 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随着大量海外博主分享来华见闻,"中国变酷了"的印象被越来越多全球网友所认同。对此,国家发展改 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变酷了! 酷在哪里? 这些场景让"酷中国"具象化了 ↓↓↓ 酷在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 能造的越来越好" 我国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 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39.5万个,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 中国北斗走向海外 服务全球 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北斗系统全面进入民航、 海事、移动通信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相关服务及产品目前已出口到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最快!高铁跑出全新"中国速度" 2025年7月8日,中国研制的CR450动车组模型亮相第十二届世界 ...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Xin Hua She· 2025-07-10 13:57
Core Insights - The recent findings from China's Chang'e 6 lunar mission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rly crust-mantl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Moo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on's near and far sides [1][5]. Group 1: Scientific Findings - The Chang'e 6 mission successfully returned samples from the Moon's far side, specifically from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marking the first time such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2][5]. - Analysis of the basalt samples revealed a new type of rock, identified as lunar South Pole-Aitken impact lava, and established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basin to be approximately 4.25 billion years ago [3][4]. - The samples exhibited "ultra-depleted"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lack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which are typically easier to melt and rise with magma [3][4]. Group 2: Theoretical Models - Two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ultra-deple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unar mantle: 1. The "primordial depletion" model suggests that during the Moon's formation, a large magma ocean cooled unevenly, lead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heavy minerals and leaving behind a depleted mantle [4][5]. 2. The "post-impact modification" model posits that a giant impact event reshaped the Moon's surface and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ntle by extracting large amounts of magma, resulting in the current ultra-depleted state [4][5]. Group 3: Implications for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 The findings from the Chang'e 6 mission not only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on'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but als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arly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of other terrestria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5][6].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Yang Shi Xin Wen· 2025-07-10 09:49
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围绕这些样品已经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也为下一阶段开展月球的形成和 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介绍,2026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同样会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环境与资源勘查,特别是要寻找水冰等物质,为将来月球基地 的建设打下基础。 吴福元:嫦娥七号主要是到月球南极地区,它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测南极的水冰问题,因为月球上有没有水,涉及将来月球基地建设非常重要的工作。嫦娥七 号还有一个工作是要带一台地震仪上去,月球的二分性里面,月球的正面有地震,月球的背面没有地震,它内部结构是不是一样的,我们通过这个月震仪来 反映月球内部的结构,特别是正面跟背面有没有差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福元:西方的月球探测里面一直认为说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取回样品是属于月球探测的首要 任务,所以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返回样品,就得到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嫦娥六号它确实在科学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 ...
中国科学院连发4篇论文,登上Nature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7-10 09:4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这导致 月球背面 (月之暗面) 一直是个谜,月球背面的演 化历史和其外观一样神秘莫测。 直到去年,中国的 嫦娥六号 任务成功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了 28 亿年前的玄武岩样本,这 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成功带回了 1935.3 克珍贵样品 北京时间 2025 年 7 月 9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以封面专题形式发表了来自中国学者的 4 篇 Nature 论文 (其中 3 篇此前已在 Nature 在线发表) ,前三篇论文分别研究了 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 、 月球背面的发电机磁场 以及 月球背面的月幔水含量 ,7 月 9 日上线的这项最新研究则 揭示了月球背面玄 武岩样本的起源,并对其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 Article | Lunar farside volcanism 2.8 billion years ago from Chang'e-6 basalts | | --- | --- | | Open Access | Volcanism identified by Pb-Pb dating of b ...
【经济日报】四项重磅成果发布 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Jing Ji Ri Bao· 2025-07-10 06:40
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记者从7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科学家利 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 志。四项研究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学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 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这与近期近侧样本显示的'湿润月球'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对月球起源理论提出挑战。"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本·韦斯表示。 "过去,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主要来自阿波罗计划的采样。如今我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 得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正不断颠覆和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表示。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 月壳也更厚。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相同?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种"二分性",比如月球形成早 期岩浆洋冷却结晶不均匀、正背面巨型撞击作用的差异(大碰撞假说)等等。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 样都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人类首份月背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 最古老的撞击 ...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最新研究:破解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10 0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采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的28亿 年前的玄武岩样品进行研究,最新又取得一项重大科学成果——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物质的"超亏损"(通 俗而言即异常"贫瘠")特征,并提出其成因的两种可能模型,从而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 提供了关键信息。 这项破解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的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 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的研究团队共 同完成,并同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的另三项科研成果一起,于北京时间7月9日夜间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 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一扇窗口" 研究团队介绍说,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 布,月海稀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月球的这种"二分性"特征,包括月球形成早期岩浆洋冷却 结晶不均匀、月幔内部物质对流不对称、正背面巨型撞击作用的差异等。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任 务都只在月球正面进行,月球背面样本的缺失使得背面深部月幔特征一直是未解之谜。 "后天改 ...
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10 02: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短评】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例如,揭秘样品的物理、矿物和 地球化学基本特征;提出月球岩浆活动是月壳厚度以及源区物质组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月海玄武岩分 布的"二分性"提供了全新认识;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让人类在了解太阳系 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方面有了更精确的"宇宙时钟"标尺…… "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说,"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月球。我相信,我们中国科学家一定能在月球研究上作出原创性、突破性贡 献!" 不止月球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认为,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稳稳的"三步走",随着更 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也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为丰富人类知 识宝库特别是加深对宇宙的认识,作出中国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08版) 听着这样的评价,怎能不让人有扬眉吐气之感! 在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之前,我国月球研究总体而言处于"跟随"位置。原因很好理解,"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在中国探月计划实施之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为人类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史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9 1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嫦娥六号一年前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举世 瞩目,其采回月背样品的研究进展吸引全球关注。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 台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分别揭示出月背岩 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这四项被誉为月球及行星科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7月9日夜间以封面文 章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新网记者 孙自 法 摄 中国科学院当天早些时候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顾自 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统筹院内优势力量,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科研历 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 任务。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后,中国科学院高度 ...
科学与健康|1935.3克“月背土特产”再出新成果!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Xin Hua She· 2025-07-09 15:29
月背是怎样形成演化的?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经历过什么?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距有多大?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样品。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 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进一步揭开月球背 面的神秘面纱。 月球科研重要方向!首次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体,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由于引力和位置关系,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正 对着地球,另一面到底什么样,仍有大量未解之谜。 在中国实施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所有月球采样任务获得的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 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嫦娥六号样品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告诉 记者,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 的万亿倍。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 ...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岩石,揭示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Xin Jing Bao· 2025-07-09 15:28
7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正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CE6)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又一重大科 学成果。科研团队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深入分 析,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深部物质的"超亏损"特征,并提出了其成因的两种可能模型,为全面了解月球 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 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共同完成。 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同?月球背面样本是解谜钥匙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壳 也更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种"二分性",比如月球形成早期岩浆洋(LMO)冷却结晶不 均匀、月幔内部物质对流不对称,正背面巨型撞击作用的差异等。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任务都只 在月球正面进行,月球背面样本的缺乏使得背面深部月幔特征一直是未解之谜。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月海区域带回 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本。这为研究月球背面的深部月幔物质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