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Search documents
姜堰:“三要素”协同发力,提升粮食单产新增量
Xin Hua Ri Bao· 2025-10-10 21:46
激活"人才兴粮"动能,建强人才支撑体系 筑牢"藏粮于地"根基,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姜堰区扎实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产能。一是 高标准农田提标扩面。通过整田平地、完善路网和灌排系统,将"零散小田""望天田"改造为连片成方、 效益倍增的"高产田"。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建成率已达96.3%。二是精准提升耕地地力。以土壤有机质 提升为重点,在大伦、蒋垛等镇实施省级示范区项目,投入财政资金4500万元,推行"1年深翻+3年连 续有机培肥"技术模式,实现土壤改良、粮食增产与化肥减量协同推进。实施一年后,项目区稻麦单产 提高3%。三是规范开展土地整理。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严格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并通过深翻、 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持续改善土壤结构,挖掘耕地潜能。 突出"科技助粮"导向,深化技术集成应用 姜堰区将提高单产作为粮食增产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水稻、小麦全域单产提升。一是打造高水平科技示 范基地。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建成"科—教—推"一体化综合示范基地, 每年展示稻麦新品种50多个、示范新技术20多项、应用新产品20多个、开展各类专题试验20多项。二是 ...
以科技攻关支撑耕保实践创新——关于南方山区耕地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10-10 05:35
一方面,统筹耕地数量保护与利用方式创新。践行"大食物观"意味着要在保障口粮田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 多元化食物需求,这在南方山区引发了对耕地利用模式的深刻思考:是坚守单一的粮食种植,还是探索多功能的复合利用?对此,福建从 严守耕地红线出发,在用途管制上进行精细化创新,通过推广耕地复合经营,探索在同一地块上实现时空维度的用途兼容。这实质上是从 地表覆被的单一管控,转向了对土地生产功能的复合管理,力求在保障耕地数量安全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这种模式并未改 变地块的耕地地类属性,不仅守住了耕地保有量,而且通过科学的农艺和工程措施,在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地块复垦为纯粮田的前提 下,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多收"。 另一方面,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与内在价值提升。在南方山区,部分恢复的耕地因土壤贫瘠、产出效益低而面临撂荒风险,这不仅是经 济问题,还是耕地质量保护的难题。若耕地质量得不到提升,其作为粮食生产载体的功能便会退化。为此,福建正致力于从"恢复地 块"向"提升质量"转变,探索"以用促保、以质创效"的新路径。比如"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在种粮的同时实 现土壤培肥和面源 ...
为绿色农业培育科创沃土
Jing Ji Ri Bao· 2025-10-09 22:19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首届智慧 农业创新大赛落幕、6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亮相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创新应用于 绿色农业的成果不断,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从良种培育到智能种植,从智能仓储到智慧流通再到灾害预警与减灾,科技创新贯穿粮食安全 全链条,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水稻、玉米、 小麦的化肥利用率为42.6%,相较2015年提升了10.4个百分点;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 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8.2万个,相较2019年增长105%。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壤和水体污染有了很 大程度的降低,显示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不过,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绿色 农业的科技水平仍然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状态,种源、科研仪器被"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接下来,要多 角度施策。 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结合绿色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提升科技投入强 度,可以将科技类绿色农业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补充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辅以税收、补贴和产业 扶持政策,着力提升绿色农业科 ...
中经评论:“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Jing Ji Ri Bao· 2025-10-09 00:09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意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 己掌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 的战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 产。当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藏粮于技"战略已结出累累硕果。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一组 数据: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 突破96%。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 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装备支撑。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 国 ...
“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Jing Ji Ri Bao· 2025-10-08 22:36
"藏粮于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远见。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 装备支撑。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 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己掌 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的战 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产。当 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动农 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农 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逐步构建起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新型农业发展路 径,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了科技根基 ...
饭碗端得更牢 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Yang Shi Wang· 2025-10-07 01:0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 碗。 "十四五"期间,从物质基础到机制保障,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 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今天的秋粮主产区,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1000多万台(套)现代化农机具有序流动,美丽的丰收画卷 徐徐展开。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捷报频传,夏粮为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单产首次突破800斤,秋 粮长势正常偏好,夺取丰收有基础。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 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予以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1.3 万亿斤。 "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 亿斤。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 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 ...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Xin Hua She· 2025-10-06 12:37
新华社成都10月6日电 金秋时节,川蜀大地水稻金黄、蔬果飘香,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景象。 然而,四川的地理特征是"一平二坡七分山",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粮食产量 占四川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除了成都平原,改造升级丘陵地区的土地,对提升粮食产量十分 重要。"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种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种业振兴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支撑。从加 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到强化供种保障,再到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产业生态培育和全链条协同发 展,四川正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的核心目标加速推进。 在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植保无人机、墒情监测仪等装备全方位"看护"各种水稻新品种。据介 绍,自2018年成立以来,园区搭建起"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包括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 库、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等,成为资源保护、科研攻关、企业孵化、成果转 化的重要载体。 有了良种,还必须有良田作为基础,才能实现丰产、增产。记者在四川多地农村看到,田成方、渠成 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成为越来越常见的"良田美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Xin Hua Wang· 2025-10-06 09:12
新华社成都10月6日电 题: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在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植保无人机、墒情监测仪等装备全方位"看护"各种水稻新品种。据介绍,自2018年成立以来,园区搭建起"一库 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包括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等,成为资源保护、科研攻关、企 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有了良种,还必须有良田作为基础,才能实现丰产、增产。记者在四川多地农村看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成为越 来越常见的"良田美景"。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 金秋时节,川蜀大地水稻金黄、蔬果飘香,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景象。 几周来,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的金黄色稻田中,种粮大户王元威每天都要俯身查看沉甸甸的稻谷,9月初,他请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 对成熟的水稻进行收割。"今年水稻长得特别好,流转的2000多亩田全部丰产。"王元威满心欢喜地说。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有"天府之国"的盛名。"十四五"期间,四川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持续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将保护好 成都平原这块"产粮宝地"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 ...
听,“十四五”答卷|饭碗端得更牢 餐桌更加丰富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10-03 10:17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金秋时节,秫熟稻香、牛羊成群、瓜果飘香。又是一年好"丰"景。"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 台阶,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在加快构建。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 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同时,棉油糖产能也是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的供 给是充足的,种类是多样的,可以说,现在我们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 9月23日, 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格球山农场有限公司大豆地块,农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陆文祥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 安全根基。 "以前种地都是靠经验,现在全凭'科技范儿'。"河南省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卢军 民说。 这是河南 省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的玉米田。李新义 摄 河南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0万亩,连续多年实现粮食 总产超12亿公斤。 工作人员 卢军民介绍,"今年我们 ...
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陕西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侧记
Huan Qiu Wang· 2025-09-30 03:12
金风送爽,硕果满枝。9月26日,榆林市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热闹启幕。活动设立1 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构建起"展销—消费—文化"全链条矩阵,农特产品展销、公益助农直播、金秋 消费季、丰收歌会等活动轮番登场,农业农村成就展、金秋助农体验同步开展,全县群众沉浸在"庆农 业丰收、享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里,共话丰收喜悦,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 来源:环球网 丰收的喜悦,既藏在粮袋与钱包里,更写在乡村的新貌中。府谷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持续发力乡村建设与治理,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98.8%的农村改厕率、96.5%的生活垃圾有效 治理行政村比例、58.7%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让干净庭院、整洁道路成为乡村常态;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火热推进,积分制、清单制让治理更精准,村规民约让文明成自觉,邻里 互助、孝老爱亲的新风尚,为和美乡村添上温暖底色。 丰收,不止于传统粮仓,更在于"土特产"串起的产业新图景。府谷县围绕海红果、肉羊、黄米等优势特 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全国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示范园等平台相继建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