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模化生产
icon
Search documents
永赢基金张璐:人形机器人未来规模或超百亿台 下半年将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节点
Zhi Tong Cai Jing· 2025-07-10 22:46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is that humanoid robots are expected to experience a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100% over the next six years, potentially surpassing the number of smartphones and cars, leading to a market size of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units [1][2] - The humanoid robot sector is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beta opportunity for the next decade, comparable to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ies [1] - The integration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and AI technology in humanoid robots is seen as a long-term value proposition, with 2025 being a critical milestone for scaling production [1][2] Group 2 - The humanoid robots will utilize numerous components such as motors, sensors, and joints, with Chinese companies expected to become key suppliers in this market [2] - The anticipated "iPhone moment" for robots is projected for the second half of 2025, with the potential release of the latest version of Optimus and the initiation of small-scale production [2] - The domestic robot industry is rapidly evolving, with leading manufacturers achieving mass production and companies like Huawei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ecosystem development [2]
大圆柱卷向“低电量”市场
高工锂电· 2025-05-25 09:19
6月会议预告 2025高工钠电 产业峰会 主办单位: 高工钠电、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总冠名: 众钠能源 会议时间: 6月9日 会议地点: 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苏州虎丘区塔园路168号) 2025高工固态电池 技术与应用峰会 主办单位: 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总冠名: 利元亨 会议时间: 6月10日 会议地点: 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苏州虎丘区塔园路168号) 46 系大圆柱电池的应用正 不断加速 拓展。 今年以来,宝马确认将在其第六代平台车型 规模 采用该技术。同时,中创新航、亿纬锂能 、国轩 高科、欣旺达 等厂商 正积极 推动其进入 eVTOL 领域。 该公司判断,大圆柱电池能够满足此需求。中创新航顶流高功率系列中的插混电池产品, 基于 46 系大圆柱结构,支撑铁锂、 磷酸锰铁锂 两种体系,能够实现 15C 高倍率放电。 其中, 磷酸锰铁 锂系列 计划于今年三季度投产。 亿纬锂能也曾判断, 46 大圆柱在动力领域的放量将不止由三元带动,而是三元、铁锂并行,同样 看好铁锂大圆柱在混动市场的应用潜力。 电动两轮车市场为大圆柱电池带来了更明确的 需求 前景。 在此之外,大圆柱电池 ...
星舰成功发射,SpaceX 如何打败 NASA 的旧体系
晚点LatePost· 2024-06-07 12:03
星舰第四次发射成功返回,我们重发这篇文章。 文丨 贺乾明 李梓楠 编辑丨黄俊杰 美国东部时间 6 月 6 日,SpaceX 第四次发射星舰(Starship)太空船。飞船进入轨道,并重返大 气层,按计划落入印度洋海域。 商业公司以相对低成本提供媲美登月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商业太空探索的一次大跨越。SpaceX 计划 在后续的测试飞行中尝试平稳回收利用发射火箭,进一步降低成本。装载新发动机的第二代星舰也 在准备中。 今年 3 月,星舰首次成功进入近地轨道后坠毁, 我们发文 介绍了 SpaceX 如何建立新的研发、生产 体系,支持星舰的诞生。现在我们根据最新进展调整部分内容,重发这篇文章。 2011 年夏天,美国国会和美国宇航局(NASA)共同宣布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投入 180 亿美元,开 发前所未有的巨型火箭和新飞船,重整载人航天,也为之后登陆火星做准备。 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 "举国体制" 项目。国会拨巨资、政府机构(NASA)设目标,让合作几十年的 军工巨头们推进。 几个月后,NASA 从庞大的预算里拨了个零头(不到 3 亿美元)给 SpaceX、蓝色起源等四家商业公 司,让他们尝试做出能自负盈亏的载人飞船。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