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道法自然
icon
Search documents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 书写共生之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6-25 06:06
当江水涌入平原,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悄然兴起。水碓水流舂米,水磨飞旋磨面,大型水筒车如龙骨汲水上山,水利鼓风 机冶炼铁器……水力取代人力,成为推动石磨旋转、鼓风冶铁的无形臂膀。这些"以水代工"的机械,在农耕文明的长卷 上,刻下了绿色生产力的超前觉醒。 编者按:在历史长河里,古人观水之势、悟水之性,从逐水而居到驭水而兴。都江堰屹立两千多年,不仅是驯服江河 的工程奇迹,更是以水为笔、大地为卷,书写了"道法自然""天人共生"的社会发展之道。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 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讲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造,以及背后蕴含的古人利用水资源的卓越智 慧。 岷江奔涌,玉垒山横亘。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面对"水旱从人"的终极命题,建造了都江堰的惊世工程。 无坝引水、开山分流,这座"伟大的历史奇迹"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将狂暴江河驯为润泽天府的血脉,至今仍灌 溉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 宝瓶口如天工利刃劈开玉垒山,鱼嘴分水堤借势化形实现"分四六,平潦旱",飞沙堰更以弯道环流巧排沙石——三大主 ...
文化中国行丨天坛:与天地“对话”的传世古建
Yang Shi Wang· 2025-05-12 05:23
央视网消息: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历经了600多年的岁月洗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 专家介绍,如果将祈年殿三层屋顶边线相连,与鎏金宝顶中线在天空相交,夹角近三十度,而连接最上层屋顶边沿与中线,又可以构成近乎九十度的直角, 呈现完美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祈年殿的设计既尽显建筑的和谐之美,又兼顾了实用性。 天坛公园工作人员 张华伟:在祈年殿上面,房檐是弯曲的,运用到了最速曲线。一般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如果房檐设计成直的,下雨或者下雪的时 候,雨水不会以最快速度从房檐上排出去。按现在这种角度,雨水会以最快的速度从房顶上甩出去,保证木结构的建筑不会长期被水泡着,防止腐蚀。 在殿内,中央四根大柱,象征着一年四季,其外围有两圈柱子,内圈为十二根金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外圈是十二根檐柱,对应一天十二个时辰,内、外 共计二十四根柱子,寓意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由于祈年殿采用独特的圆形结构,殿内的弯曲圈梁和弧形额枋,直曲搭配,柱、枋之上两百多个斗拱层层叠叠,承托着屋顶。古人将建筑结构与文化内涵进 行了完美融合。 在天坛的建筑群中,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皇乾殿、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西侧建有斋宫,占地面积近三百万 ...
青铜不朽,友谊长存
Ren Min Ri Bao· 2025-05-10 21:30
这并非"老子"第一次走向世界。吴为山以老子为主题创作的系列雕塑,作为文化的使者,此前曾亮相联 合国总部,走进意大利国家美术馆,并在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展出或落户。这些作品如一颗颗种 子,在世界多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开出美丽的文明交融之花。如今,《紫气东来·老子出关》来到莫 斯科,既传递着中国艺术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也见证着中国美术积极参与世界对话、中国文 化持续走向海外的步伐。 吴为山与俄罗斯的缘分很深。青年时代,他的恩师徐明华曾负笈列宾美术学院;此后,他多次踏上俄罗 斯土地,与艺术泰斗采列捷利、西多罗夫等结下深厚情谊。2016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将"金质奖 章"与"荣誉院士"称号颁予吴为山,这是该院建院260年来首次将两项殊荣同时授予境外艺术家。这不仅 是对其个人的褒奖,更是中俄艺术交融的明证。 雕塑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文化桥梁。2024年,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 大使馆落成,两位文学巨匠、思想巨人并肩而立,定格中俄两国文明的璀璨时刻,寄托着文化交流互鉴 的美好愿景。今年,《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莫斯科落成,再一次为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写下新注脚。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期待 ...
传承千年技艺的九〇后(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Ren Min Ri Bao· 2025-04-29 22:31
冰裂纹青瓷作品。 杨 皓摄 叶晨曦在修坯。 余 伟摄 冰裂纹青瓷作品。 杨 皓摄 人物小传 叶晨曦,1993年生,浙江龙泉人,曦和青瓷工作室负责人。他改进了青瓷雕塑工艺,解决了大件雕塑烧 制的技术难题,将冰裂纹技艺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其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大地 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特等奖等荣誉,7项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收藏。2025年 4月荣获"浙江青年五四奖章"。 在宋朝鼎盛时期,龙泉青瓷几乎成为中国青瓷的代名词,远销亚非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龙泉人,叶晨曦在青瓷文化的浸润中长大。年幼时,青瓷是他熟悉可亲的生活器物,奶奶做的红烧 肉、小伙伴们的游乐场,皆与瓷器有关。大了一些,叶晨曦开始感知青瓷的美。他还记得高三那年,一 家人到河边游玩,母亲特意带上一个青瓷梅瓶,灌了河水、插上花枝。 淡青色的瓷瓶静立在河边,近处是波光粼粼的河面,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叶晨曦首次体会到书上所 说的"宋式美学"。"龙泉青瓷没有青花瓷的热闹,也没有釉下彩的华丽,但它温润澄净的釉色、简洁含 蓄的形制,展现出一种沉静耐看的美。"叶晨曦说。 想做出上好的龙泉青瓷,需要匠人静下心来。选矿、配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