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美鉴》

Search documents
《国宝美鉴》第十一集:修园牧林 从亭台楼阁到明理守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7-10 03:28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Chinese gardens,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ng Dynasty's Canglang Pavilion to the Qing Dynasty's Summer Palace, showcasing the art of borrowing scenery and the concept of "having and not having" [3][11]. Summary by Section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arden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ardens, highligh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anglang Pavilion to the Summer Palace, and the techniques of borrowing scenery and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behind them [3][9]. Canglang Pavilion - Canglang Pavilion, built by Su Shunqin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mbodies the spirit of resilience through its design, which integrates natural elements like water and stone, and employs the "borrowing scenery" technique through its unique window designs [5][11]. Summer Palace - The Summer Palace, originally named Qingyi Garden, represents an advanced interpretation of southern garden aesthetics in the north,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mountains and water should not overpower each other," showcasing imperial grandeur while reflecting governance principles [7][9]. Philosophical Insigh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philosophical insights embedded in the design of these gardens, emphas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cre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natural laws in achieving aesthetic beauty [11][12].
《国宝美鉴》第十集:斗拱载道 从榫卯巧构到建筑灵魂
新华网财经· 2025-07-08 06:14
编者按:在木构建筑的榫卯之间,古人以斗拱为骨、以榫卯为脉,将力学智慧与美学追求熔铸于方寸之 间。从佛光寺东大殿的稳若磐石到应县木塔的千年不倒,斗拱不仅是撑起飞檐的 "隐形筋骨",更藏着 中国人 "藏力于巧,守理于拙" 的文明密码。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十集《斗拱载道》,讲述中国古代斗拱工艺从早期建筑到唐代佛光寺、辽代应县木塔中 的发展,展现其精妙的承重结构设计、多样的形制技法及 "藏力于巧,器以载道" 的文化内涵。 "明晨礼佛暗沉沉,天立藏于美,方为大道"—— 匠人对 "藏" 的领悟,在木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斗拱 的力隐于飞檐翘角之下,暗层的结构藏于明层光影之间,正如中国人推崇的 "藏巧于拙":看似朴素的 外观下,是 54 种斗拱历经千年风雨的默契协作,让这座木塔在地震等天灾中屹立不倒。 "明理者知何为藏何为险",斗拱的智慧从来不是张扬的,而是 "隐于形,显于用"。它让木构建筑在 "力 稳" 与 "形美" 之间找到平衡,更暗合 "以明理顺天道,以诚心守铁律" 的哲思。 明理者深谙 ...
《国宝美鉴》第九集:凿石敬心 从云冈凿痕到文明印记
新华网财经· 2025-07-04 02:27
编者按:在大同的山崖间,石匠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对众生的敬畏凿进岩层。云冈石窟的佛相里, 藏着的不仅是北魏的造像巅峰,更是文明碰撞的火花与 "敬人如敬佛" 的千年哲思。 石匠们从未见过 "西方的佛",却让佛有了 "千相"—— 每一尊都是心中对慈悲的想象;而佛又 "一相", 皆是石匠 "敬人如敬佛" 的心相。这种 "没见过,便创造" 的勇气,让云冈跳出了单纯的宗教造像,成为 文明对话的活化石。 弹指一千六百年,佛像衣褶间的凿痕仍清晰可辨。那些融合了西域火焰纹的炽热与中原衣带当风的轻盈 的造像,凝视众生的目光早已跨越时空。"真正的匠心不在石壁上,而在对人间冷暖的敬畏之中"—— 石匠的感悟,道破了云冈的魂:佛的慈悲,是对众生的敬意;石窟的永恒,是对文明的坚守。 来源:新华网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九集《凿石敬心》,讲述北魏云冈石窟石雕工艺的开凿与创制,展现其精湛的凿刻技法 及 "敬人如敬佛" 的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以皇家之力主持开凿,在一千米崖面上凿出 250 多个洞窟、51000 多 ...
《国宝美鉴》第七集:锦绣承魂 从云纹绣影到文明经纬
新华网财经· 2025-06-30 09:24
当先民以阴阳之道推演万象,丝线便成了连接自然与人心的媒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以朱红、 绛紫等五色丝线在素绮上锁绣云气与凤鸟纹 —— 这一脱胎于先秦蟠螭纹的图案,将 "云从龙" 的天人感 应之意,绣进贵族祭祀的礼服肌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的规制背后,是汉代绣工让抽象纹样流动 出大汉之魂的巧思。 除乘云绣外,长寿绣、信期绣的抽象图案里,藏着汉代人对时光与生命的隐喻。那些在绢帛上起伏的针 脚,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用最朴拙的往复,成就文明的抵达。 驼铃摇响的丝路之上,唐代纺绣成了文明交融的画卷。宝相花的层叠花瓣中,盛唐气象与异域纹样经纬 交织,而刺绣与缂丝更将东方工艺推向巅峰:前者针法多变、灵动如舞,后者 "通经断纬"、逐线成 画,一绣一织,皆在世界纺织史上写下浓墨重彩。 编者按:在时光经纬中,古人以针为笔、以丝为墨,在经纬交错间绣刻文明密码。从马王堆汉绣的云气 流转到宋代缂丝的书画天成,一针一线里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工艺的极致追求。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七集"锦绣承魂",讲述中 ...
《国宝美鉴》第六集:千年之轮 提炼用力之妙
新华网财经· 2025-06-27 03:38
编者按:在时光的机枢深处,齿轮是独特的文明榫卯:它不凭蛮力取胜,而以精巧啮合,将无形的力与 方向,转化为可丈量、可指引的刻度。齿轮的每一次咬合,都是古人对"用力之妙"的深邃领悟。 从棘轮制动到司南指路,齿轮之妙不在刚劲蛮力,而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它让横放的木轴联动竖立的 轮盘,使人力难及的方位判定、里程计量化作齿轮啮合的必然。如此精密的力之舞蹈,是先民在岁月中 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唯有找到事物本质之道,方能开启未来之门。 千年之轮从未停转:昨日齿轮在战国的水利机械中传递动能,今日匠心于茅台在时光窖藏里守正创新。 当每个齿牙精准咬合时代的脉络,便是对"用力之妙"的至高致敬——以守正为轴心,以创新为轮齿,驱 动文明在历史轨道上生生不息。 来源:新华网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六集"千年之轮",讲述从战国棘轮到汉代青铜齿轮的古代齿轮技术发展历程。 洛阳王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棘轮,在青铜齿痕上留下了机械之力。齿轮与钩卡精密咬合,静卧黄土两千余 年,无声印证《考工记》"轮人为轮"的匠心标准。当 ...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 书写共生之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6-25 06:06
当江水涌入平原,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悄然兴起。水碓水流舂米,水磨飞旋磨面,大型水筒车如龙骨汲水上山,水利鼓风 机冶炼铁器……水力取代人力,成为推动石磨旋转、鼓风冶铁的无形臂膀。这些"以水代工"的机械,在农耕文明的长卷 上,刻下了绿色生产力的超前觉醒。 编者按:在历史长河里,古人观水之势、悟水之性,从逐水而居到驭水而兴。都江堰屹立两千多年,不仅是驯服江河 的工程奇迹,更是以水为笔、大地为卷,书写了"道法自然""天人共生"的社会发展之道。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 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讲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造,以及背后蕴含的古人利用水资源的卓越智 慧。 岷江奔涌,玉垒山横亘。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面对"水旱从人"的终极命题,建造了都江堰的惊世工程。 无坝引水、开山分流,这座"伟大的历史奇迹"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将狂暴江河驯为润泽天府的血脉,至今仍灌 溉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 宝瓶口如天工利刃劈开玉垒山,鱼嘴分水堤借势化形实现"分四六,平潦旱",飞沙堰更以弯道环流巧排沙石——三大主 ...
《国宝美鉴》第四集:御火造物 淬炼传世匠心
新华网财经· 2025-06-23 09:41
编者按:在文明长河中,古人以火为匙,开启科技与匠心的探索之门。从熔铁铸剑的刚硬到蒸粮成酿的 温润,火的掌控史,亦是人类将自然之力化为文明精魂的演进史。 铁质兵器的成熟,为军事变革铺就基石。环首刀以空心圆环刀柄防脱手的设计,成为骑兵崛起的利器; 唐代横刀承袭汉刀传统,70 至 80 厘米的刀身不仅代表铁器工艺巅峰,更随唐王朝威名远播东亚。彼 时,中国凭借液态炼铁术、炒钢去杂等技艺,成为世界冶铁领域的引领者。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四集"御火造物",讲述从原始取火到高炉冶炼的人类用火历史进程。 当第一簇钻木取火的火星跃出,人类便踏上了驾驭自然的征程。烧陶冶铁的火光中,青铜器曾是文明的 璀璨注脚 —— 商周青铜礼器以坚硬质地镌刻权力符号,却因材质局限在兵器领域显露短板:冲击下易 断裂的特性,终让位于更坚韧的铁器时代。 高炉冶铁与鼓风装置的革新,将火焰温度推向千度以上。匠人以火为笔,将不同含碳量的铁料层层叠 合,经反复锻打、淬火锤炼,让粗铁蜕变为 "百炼钢"。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铁剑, ...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新华网财经· 2025-06-20 02:47
在元朝,以许衡、王恂、郭守敬等学者为首,开展了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东起高丽、西至 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广阔地域,测量队伍奔赴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珍贵数据,为 新历法的制定筑牢根基。 编者按:在岁月深处,古人用智慧与敬畏,探寻着时间的奥秘。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见证着中 国古代天文学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三集以"授时历法"为主题,聚焦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一同回溯古人精密测算、 把握时间的历史变迁。 从最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依据星辰变化划分四季更迭,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农耕 文明的发展,仅依靠简单的自然现象观测已无法满足需求,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更加精准的历法指导。 古人以简仪测天,分毫不差;今人顺天应时,心怀敬畏。顺天者,探索宇宙之广;守历者,守护生活之 序;敬自然者,尊崇万物规律。就如同茅台酒的酿造,需顺应自然节律,以匠心工艺把控每个环节。敬 畏自然馈赠,方得传世佳酿。 来源:新华网 关注" 新华 ...
《国宝美鉴》第二集:观星问路 看见文明的千年往事
新华网财经· 2025-06-18 07:46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二集以"观星问路"为主题,聚焦《敦煌星图》与《苏州石刻天文图》,诉说人类探索宇 宙瀚海、观星问路的千年往事。 从浩渺星空到广袤大地,古人用智慧与敬畏丈量着宇宙的尺度。《敦煌星图》,这幅公元8世纪初诞生 于敦煌的珍宝,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手绘全天星图。12幅横图沿着十二时辰依次铺开,1359颗星辰在红黑 双色的标注下熠熠生辉。它是僧侣在佛窟中以桑皮纸绘制的宇宙图景,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波 斯的天文算法、印度的星占智慧沿着丝路悄然融入这片星空,与中华星官体系在纸卷上交织,勾勒出一 幅文明对话的壮丽画卷。 星辰流转、青石问天……自古至今,人类对于宇宙瀚海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敦煌僧侣用桑皮纸绘制的 《敦煌星图》,到宋代黄裳归纳总结前人经验所绘的《苏州石刻天文图》。观星问路,观的从来不只是 星辰,更是文明的来处与归途。 来源:新华网 关注" 新华网财经 "视频号 更多财经资讯等你来看 往期推荐 今晚,油价上调 "30CM" "20CM" "10CM"全齐了!这个板块掀涨 ...
《国宝美鉴》第一集:衡定光阴 丈量时光的刻度
新华网财经· 2025-06-16 09:58
圭尺量影,漏刻承时;银针劈丝,斗拱擎天……当一件件国宝穿越尘烟立于眼前,便叩响了五千年的精 神和鸣。国宝之美,早已超越形制本身,成为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 6月中旬,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以 十五集的篇幅,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一集以"衡定光阴"为主题,透过陶寺圭表、李兰秤漏等国宝器物,串联起人类从自然生 物钟到理性计时的文明跃迁。 来源:新华网 关注" 新华网财经 "视频号 更多财经资讯等你来看 往期推荐 泡泡玛特公告:紧急停售! 哪吒,千亿! 当原始部落依循日出而作的本能生存时,陶寺圭表以"日影一尺六寸"的刻度,将混沌的时间感知转化为 可丈量的数理逻辑。《周髀算经》记载的勾股定理应用,标志着先民跳出"生物钟"的自然束缚,用几何 智慧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转化为田垄间的农时坐标。这种从"顺应天时"到"度量天时"的转变,不仅是 工具的进步,更是人类以理性秩序重构世界认知的文明起点。 北魏李兰的秤漏堪称东方计时美学的典范:虹吸管"渴乌"的流体力学设计,实现了"一斤水一刻"的精密 计量,其科学价值与现代流体力学暗合;而权器旁的玉兔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