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邓巴数
icon
Search documents
每个人都在教大学生做人,却不在意他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Hu Xiu· 2025-07-04 06:06
大家好,我是王佳莹,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心理教师,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这是我工作的地方,一间小小的心理咨询室。在过去的10年里,无数皱着眉头的年轻人来过这里。 直到现在,我仍然常常感叹并感恩于自己的幸运,能够面对真实的人、感受那些真挚而复杂的情感,与他们一同探寻可能性。我从事着自己最喜欢的工 作。 我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当他们来做咨询的时候,我们会统计他们为什么来咨询室。在所有主诉原因中, 排名前三的是自我探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 今天,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和大家分享我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观察。 一、"我是谁?" 在咨询室里,学生们常常表现出对自我深深的困惑。他们用各种各样的例子和方式诉说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点,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不 知道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我不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会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听我爸妈的安排,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可是,最让我难过的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在大学里,关于自我主题的课程中,老师一定会带领学生做这样的一个练习,叫"20个我是谁", ...
中国航司“排斥”OTA和代理人:这对吗?
3 6 Ke· 2025-05-15 04:39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奇谈怪论,指责OTA搞乱了民航票价市场。 而这也凸显了民航界目前的某种心态:代理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应该摆脱对其的依赖。 先说这个奇谈怪论。总结起来,就是"国内民航需求是有的,只是被OTA压低了"——核心观点为"代理 人把需求攒着、不出票,人为遏制需求,等航司降价以后再出票"。 但是,这个指控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 没有旅客会希望选一家出票慢的代理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国内机票大约50%都是提前2天以内 收到需求,各家旅行社和OTA都以"秒出票"为卖点的时代,代理人能够"攒"多久需求呢? 从起飞前两天"攒"到起飞当天?还是说从起飞前一个月"攒"到起飞前一天? 换个角度想,作为旅客而言,你乐意冒着最后买不到票,无法成行的风险,把票款给代理人这么"空手 套白狼"吗? 我相信不会有旅客希望这么做。哪怕有旅客希望这么做,必然也要分到票款的大部分,不可能说让代理 人独享这块蛋糕。 但如果旅客希望这么做,觉得"推迟几天也没关系",那就还是成了旅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斗智斗勇了。 事实上,旅客和航空公司之间最大的博弈,是"买票以后票价会不会上涨"的博弈。 航空公司担心起飞前最后一刻机票卖不出去,旅客也担心到 ...
找好工作,果然要靠三度人脉
3 6 Ke· 2025-05-08 11:08
写在前面 五一期间吃了一个瓜,董小姐的瓜。 本来以为是吃肖医生的瓜,以为是这瓜是关于职场渣男的,结果吃着吃着,吃成了天龙人的职场内推人脉。 我一篇如何识别精英职场渣男鉴别指南的文章都想好了开头,突然发现写不下去了。 不过,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们角度灵活,可以写职场异性相处原则,也可以写成《三度人脉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职场 成功》。 先科普一下「三度人脉」这个理论。 早年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候,有一个邓巴数的理论通过各种分析、研究和考古,认定: 人类作为社交动物,能够保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大约是150人。这数字可以上下浮动,在100-230之间。 但超过这个人数,我们就很难对对方有清晰的认知,知道他们是谁,擅长什么,和其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能够维系的一度人脉,大概是150人。 之后又出现过一个「六度分隔理论」(注:该理论未经严谨的科学证实),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只需要很 少的中间人(不超过6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 社交媒体兴起之后,早年我们还能登录的商务社交网站 LinkedIn 把人脉定义成3个维度: 1度人脉:我们直接添加的好友; 2度人脉:我们好友的好友,但没有直接添加; 3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