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生态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Jing Ji Ri Bao· 2025-06-15 21:57
十年禁渔,行程近半。自2021年1月1日长江禁渔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 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的同时,禁渔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近日,经济 日报记者走进长江沿岸4省市,积极探寻各地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的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 然而在禁渔前,受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鄱阳湖生态环境一度严重受损。"过去,湖里的围网 密密麻麻,鱼虾难以生存,江豚数量也急剧减少。鱼越捕越小,资源越捕越少,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 捕越糟。"湖口县退捕渔民徐升鹤深有感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刘焕章说,因洄游通道受阻,栖息环 境被破坏,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曾严重衰退,白豚、白鲟等珍稀物种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长江生态系统面 临严峻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实施禁渔迫在眉睫。 禁渔4年多来,长江正在重获生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已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青、草、鲢、鳙等 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现在湖里的鱼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江西上饶鄱阳县退捕渔民朱合文 说。 长江生态好不好,江豚最知道。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 水花。它们 ...
中外记者“走读”湖北 感受长江生态之美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22 14:21
5月21日, 中新网武汉5月22日电 (记者 武一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至23日组织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卡塔尔、日本等国的媒体记者走进湖北,深入采访推 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情况。 一名外国记者正在拍摄三峡大坝。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 摄 湖北省政府新闻办22日召开中外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16年以来,湖北"关改搬转"长江流域 化工企业472家。扎实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推动3.2万名渔民退捕上岸。腾退岸线超过180公里,长江 干流水质连续6年稳定在Ⅱ类,水鸟种群5年增长4.9倍。 "最近每天上午十点,以前少见的江豚总是在葛洲坝下游出现。"黄桂云说。 21日晚,中外记者还登上"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船,欣赏葛洲坝、三峡大坝、西陵峡"两坝一峡"风 光。据了解,"长江三峡1"号采用大型纯电动船舶动力和控制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相比于传统动力船 舶,每年可减少消耗燃油530吨,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助力绿色航运。(完) 图为三峡 大坝。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 摄 据介绍,作为开发、治理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成运转以来,防洪、发电、航运 ...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禁渔第五年 亮出成绩单(美丽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05-15 21:55
核心阅读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农业农村部日前在湖北荆州召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 进会,介绍长江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记者在湖北、安徽等地探访发现,禁渔以来,长江得以休养生 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5月,长江干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迎来鱼类繁殖的高峰时期。 生境条件改善,科研攻关助力,为珍稀濒危鱼类野外种群恢复争取更多可能。 "我们成功采集到长江鲟初孵仔鱼!"在贵州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科研人员营造了约8000平方米的 产卵场,并向试验水域投放长江鲟亲鱼20尾。今年4月,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 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标志着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组织推进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工作,实施重要栖息地修复,开展赤水 河等长江流域重要支流连通性恢复试点,同时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争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长江鲟野 外自然种群。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干流监测点单 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到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