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Search documents
奔赴山海之约 福建乡村旅游焕新生
Xin Hua She· 2025-08-24 00:33
"2024年,东壁村接待游客约240万人次。渔民们通过开民宿、大排档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增收。"三沙镇 党委书记黄柯锦说。 坐落于闽东群山之间的畲族村落,同样焕发着独特魅力。徜徉于宁德市八都镇猴盾村,原生态的畲歌婉 转悠扬,古民居、酒坊、茶庄等吸引众多游客驻足。猴盾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 8万多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以前我们家靠出海捕鱼为生,如今东壁村'火'了。我兼职做起了'渔模',配合摄影师记录耕海画 面。"东壁村村民杨雪香说,她还经营着一家民宿,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新华社福州8月23日电 暑期以来,福建各地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乡村度过悠闲 惬意的假日时光。近期,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探访福建特色渔村、传统古村落,看福建 如何将文旅资源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海景民宿与滩涂摄影是东壁村旅游的两大亮点。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弧形泳池、落地玻璃窗与无垠的大 海相映成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照。 位于宁德市霞浦县的三沙镇东壁村,游人如织。登高远眺,只见青山环抱、碧海连天、渔舟唱晚,诗意 盎然。一侧是依山而建的民宿群落,另一侧是唯美的海 ...
浙江万千乡村铺展“共富共美”画卷
Ren Min Ri Bao· 2025-08-24 00:09
丝丝细雨,漫过竹海,空气清冽,流水潺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前,雨珠在绽放的花瓣上 跳动,各地游客往来不绝,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山水生金、绿富双赢,探索建设"共富 共美"的美丽乡村。 生态改善,一村一画 走进衢州市常山县路里坑村,几十米高的"石灰窑"前人头攒动。面包师陈美芳从窑中端出一炉金黄 喷香的面包走向顾客。 路里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本世纪初,石灰窑陆续关停。48岁的陈美芳在外务工多年,直 到去年回村,发现村里变了。 从卖石灰到吃上"生态饭",石灰窑停了,"窑火"却越烧越旺。2024年以来,路里坑村各业态带动 1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开展"五水共治"、修缮濒危民房,臭河滩变湿地,古建筑成"会客厅",年吸 引游客20余万人次;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铁矿区,清理废石、复垦土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 到85%,矿洞景观群累计营收超1.6亿元…… 一村一幅画、一县一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筑牢发展之基,为乡村全面振兴厚植绿色 ...
山西吕梁以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村落
Ren Min Ri Bao· 2025-08-23 22:42
临县碛口古镇,明清古建错落有致,村民杨艳梅唱着民歌,带着游客漫步山腰村道;方山县张家塔村, 特色民居依山而建,地下甬道纵横交错,院院贯通……走进山西省吕梁市,100多个传统村落串珠成 链,散落在吕梁山绵延起伏的"褶皱"里。 最近,张家塔村成了抗战题材电影取景地,63岁的村民张平则随之忙碌起来:每天凌晨4点起床完成村 里保洁工作,8点电影一开机,立马换上服装,变身"演员",投入电影拍摄工作。"每天剧组管三顿饭, 还能赚80元,大家都挺高兴的!"张平则笑着说。 凭借黄土高原村落的独特景观,张家塔村成为电影热门取景地。今年,村里还建成了汉服馆、精品民 宿、研学基地、文创店等。2024年,张家塔村村集体收入达143.1万元,其中旅游收入达23万元。 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还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产业。吕梁多个传统村落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地形地 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确立"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差异化发展定位。 孝义市实施"百企带百村"行动,激活民营企业运营动力,打造民宿、餐饮、休闲、游乐等文旅新业态。 在孝义市临水村,游客漫步街道,品尝特色小吃,观看3D电影,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依托得天独厚的古建文化资 ...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 山西吕梁以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村落
Ren Min Ri Bao· 2025-08-23 22:20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并重,制定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方案,将张家塔村、碧村等33个 传统村落纳入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范围,保护和修缮一批古村落、古建筑和红色遗址等。同时,兼顾乡 村旅游产业、业态的发展,推动吕梁红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的传承和保护。 2023年以来,吕梁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突破口,将乡村旅游 重点村建设列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号工程"。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北 武当山、碛口古镇等自然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护文化根脉。 最近,张家塔村成了抗战题材电影取景地,63岁的村民张平则随之忙碌起来:每天凌晨4点起床完成村 里保洁工作,8点电影一开机,立马换上服装,变身"演员",投入电影拍摄工作。"每天剧组管三顿饭, 还能赚80元,大家都挺高兴的!"张平则笑着说。 凭借黄土高原村落的独特景观,张家塔村成为电影热门取景地。今年,村里还建成了汉服馆、精品民 宿、研学基地、文创店等。2024年,张家塔村村集体收入达143.1万元,其中旅游收入达23万元。 临县碛口古镇,明清古建错落有致,村民杨艳梅唱着民歌,带着游客 ...
江苏苏州:致富“靠山”就是“三棵树”
Xin Lang Cai Jing· 2025-08-23 21:07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地处太湖之滨。 8月的树山村,翠冠梨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丫,梨叶间透着阳光,果香裹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沿着树山景观木栈道漫步上山,小朋友好奇地蹲下来,透过木板缝看下面的世界—— 木栈道建成已有17年,不仅能四季观景,更带火了村里三条发展之"路": 树山村东望苏州古城,西邻太湖水面,三山环抱、四坞相连、五浜织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只是苏州城西欠发展的一个小山村。转机来自一条长约3.6千米的木栈道的修建——它环抱树山,先是 "以最小扰动实现最大进入",这是当年树山木栈道的修建者秉持的生态原则。木栈道是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自山脚蜿蜒而上,穿过茶田果园,掠过潺潺溪涧,将零散的农家与山上的景观串 树山梨树、茶树和杨梅树号称"三宝"。木栈道修通后,农事管理便捷、出山通道顺畅,农产品的"鲜度"进一步提升。"相比硬邦邦的水泥路,木栈道不仅与山景相得益彰,更保留了土壤的呼吸与 在木栈道西入口,梯田茶园层次分明、绿意盎然。游客怎能想象,在恢复生态前,树山曾以矿产开采为主,那时山体伤痕累累、水土流失严重。关停矿山后,村里恢复植被、调整产业结构,茶树 把山上"金果银叶"送进城里千家万户的"致富路 ...
三亚雅亮村人水相依,唱响幸福和美之歌
Hai Nan Ri Bao· 2025-08-23 00:59
三亚雅亮村人水相依,唱响幸福和美之歌 一湾碧波兴黎乡 俯瞰位于三亚市育才生态区的雅亮村,四周被稻田环绕,村中房屋被绿树掩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 程龙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一汪碧水,万物生长。宁远河畔,生机盎然。 四季流转间,宁远河静静流淌,从三亚市育才生态区横贯而过,并在境内形成了三亚最大的水库——大 隆水库。 雅亮村——这个美丽的黎族村庄,就坐落在大隆水库边,成为镶嵌在宁远河畔一颗闪亮的"明珠"。 宁远河水,润物无声,滋养了祖祖辈辈的雅亮村人,也激活了芒果等热带特色产业,让"幸福"在村庄流 淌。 跨河而立的雅亮大桥、飘香海岛的芒果古树、不断提升的乡村"颜值"……如今的雅亮村是育才生态区美 丽乡村示范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芒果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描绘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跨河大桥通四方 前往雅亮村,最先闯入眼帘的便是横亘在宁远河上的雅亮大桥。 河流如一条柔软的绿色丝绸铺陈在大地上,雅亮大桥跨河而立,恰如丝绸上的立体图案,为河流增色不 少。 从雅亮大桥上眺望,连绵起伏的青山环抱着明镜般的大隆水库,山与水相交融,花与草相映衬,颇有一 番风味。 起初,村里并没有桥。想要过河,只能坐木船。"以前村 ...
千年关隘黑石关: 从烽火硝烟到山河新语
He Nan Ri Bao· 2025-08-22 23:33
如今的黑石关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场所。记者 康亚飞 摄 从巩义城区出发,沿巩城大道驾车西行至东黑石关村,只见洛河穿城而过,黑石山依河而立,陇海铁路桥横 跨两岸,岸边一座高大的景观台上,有四个醒目大字:黑石通津。 81年前,八路军夜袭黑石关的战斗在这里打响。8月18日,记者来到黑石关,探访这座经历抗日烽烟的千年关 隘。 同行的巩义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何永红介绍,黑石关为古代"山河四塞"中的西部门户,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03年,清政府开工修建一条连接开封和洛阳的铁路,即今天陇海铁路线前身—— 汴洛铁路,其中一项关键工程就是架设黑石关大桥。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河南守军大溃败,郑州、洛阳大片国土沦陷。5月9日,日军占领巩 县(今巩义市)县城。国民党军撤退时,炸毁黑石关大桥,以阻止日军快速西进。为尽快打通陇海铁路,日 伪军在黑石关设置据点,强征民夫2000余人抢修桥梁。 "日军一旦修好桥梁,就能利用陇海铁路快速运送兵力和物资。"何永红介绍,1944年10月上旬,八路军豫西 抗日独立支队从偃师进入巩县,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命令三团连夜奔袭黑石关,阻止日军修桥, 解救民 ...
活力中国调研行|文旅焕新 产业富民——水乡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Xin Hua She· 2025-08-22 22:04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of Beida in Fujian Provinc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qu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showca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into vibrant economic hubs [1][2][3] Group 1: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Beida village has created a "water bus" route that connects scenic spots and promotes new tourism consumption models, including camping and fishing [1] - The village integrates historical elements, such as the achievements of local scholars, into its tourism offerings, enhancing visitor engagement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2] - The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experiences, like traditional games and crafts, allows visitors, especially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while enjoying leisure activities [2] Group 2: Economic Impact - The cultural tourism boom has enabled local residents to benefit economically, with a notable increase in village collective income projected to grow by approximately 30% in 2024 [3] - The village has adopted a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model that combines resource integration, brand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prosperity, leading to job creation in various tourism-related services [3] - Future plans include collaboration with neighboring villages to create a cohesive tourism strategy that enhances the overall economic vitality of the region [3]
我省有效保护1000多个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Xin Hua Ri Bao· 2025-08-21 23:07
古色古香的历史遗存、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乡韵十足的民俗活动……在江苏,一批寄托乡愁的传 统村落留古韵,焕新生。 8月21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新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我省已提前完成"有效保 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十四五"目标任务。作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先发地区,江苏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出了哪些路径?被命名后,传统村落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发展的关系,走出 具有江苏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应保尽保,"青砖房"也要留下来 早在201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 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我省不仅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保存良好的村落予以保护,对体现一定历史时 期或者特定地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村落也进行了保护。 传统村落中,一步一景皆历史,一砖一瓦皆传承。记者注意到,我省新公布的第八批70个传统村落 中,古老的祠堂、牌坊、古桥、戏台、古井、老树等历史遗存受到关注,承载乡愁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传统民居、老厂房也同样得到保护。 比如,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三星村,不仅精心保护村中拥有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 对上世纪60年代的青 ...
楼塔“村BA” 激活夜经济
Hang Zhou Ri Bao· 2025-08-21 02:33
近日,历时一周的萧山区楼塔镇第33届篮球比赛圆满落幕。岩山村队最终力压群雄,捧得总冠军奖 杯,并将代表楼塔镇出征萧山区"村BA"赛事。 赛场边,村民朱李华架着直播设备,每晚对比赛进行直播。这是他连续第六年直播楼塔"村 BA","很多楼塔人在外乡,非常希望能实时看到家乡的比赛。"他的直播间成为楼塔游子们的"线上主 场",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达四五千人,一场比赛累计观看量可达七八万人次。篮球,成为连接乡愁的 桥梁。 "村BA"也激活了乡村夜经济。赛场外,由当地政府出资打造的"村潮妙市"每晚开市,热闹非凡。 楼塔细十番、楼塔篾编、灯彩、闷清等非遗展示引人驻足,"奇拍站""方言助威""小卡祝福""篮球神投 手"等潮玩互动趣味十足,加上楼英养生集的中医药体验、特色餐饮区的烟火气,共同构成乡村夏夜的 活力图景。赛事期间,周边农家乐住宿也十分火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篮球传入楼塔古镇,到1966年楼塔举办首场正式比赛,再到撤乡并镇后连续举 办33届联赛,篮球承载着楼塔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未来,楼塔镇将继续以球为媒,放大"体育+文旅"效 应,为千年古镇注入强劲可感的"篮"动力。 本届赛事吸引了全镇12支村级队伍参赛,自8月8日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