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Search documents
清北精英转战香港保险:200万年薪神话与郎咸平“骗局”指控的真相
Sou Hu Cai Jing· 2025-07-10 13:06
当顶尖学府的智慧遇上跨境财富游戏,是精英的降维打击,还是认知税的新变种? "香港保险就是精心设计的骗局!"7月初,经济学家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的炮轰如同投下核弹,直指这个年吸金2198亿港元的市场。更惊人的是,他揭穿了 一个隐秘现象:清华北大毕业生正批量涌入香港卖保险,有人年薪突破200万港元。 通道存在:150万港元以下纠纷可通过免费投诉局处理 2023年香港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像磁石般吸附内地精英。截至2025年初,超9万人获批,内地申请者占比近90%。这些人才抵港后月入中位数达5 万港元(10%超20万港元),金融业成为首要落脚点。 人脉即生产资料的行业规则在此赤裸展现: 一位化名"林薇"的北大毕业生坦言:"保险销售是留在香港的'签证密码',时间自由让我能兼顾深圳的创业项目。" 郎咸平称"首年保费即佣金"引发哗然,但精算师揭开更复杂的现实: 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吕愈国已明确表态:正推动改革前置式佣金模式,拟参考新加坡设首年佣金上限。行业数据显示,高才群体中仅10%月入超20万港元 (折合年薪240万港元),且集中于自带资源的A类人群。 A类富豪(年收250万港元+):凭借高管圈层,有人两个月创收4 ...
10亿港元!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6-26 10:40
香港再设创投基金! 日前,首期规模为10亿港元的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的目标是"让更多的高才精英能 在香港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将聚焦科技、医疗、消费等前沿领域。据悉,该基金首批3亿港元已确 认。 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投向人工智能等领域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始会长尚海龙及多位创始合伙人共同发起。尚海龙表 示,基金的成立不仅仅是一项金融举措,更是一个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希望通过这个基 金,让更多的高才精英能在香港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并通过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助力香港在新质经济 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香港服务高才的配套措施之一。据尚海龙透露,目前基金首批3亿港元 资金已经确认,将会聚焦支持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高端制造业以及Web3等活动,期待特 区政府能尽快批出相关牌照。 初创企业数量超4600家多项基金计划支援创业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是香港广纳五洲四海贤才的举措之一。截至2024年底,"高才通计划"共收到约 11.6万份申请,近9.2万份获批,超过7.5万名高端人才与家人抵港。 今年1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 ...
10亿,香港成立抢人基金
投资界· 2025-06-26 02:33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募资动态 欢迎加入投资界读者群 吸引人才。 作者 I 吴琼 报道 I 投资界-解码LP 近日,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典礼暨科技金融论坛在香港举行。投资界-解码LP获 悉,现场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基金首期规模10亿港元,聚焦科技、医疗、 消费等前沿领域。 据悉,该基金自筹备以来,获得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目前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新基金目 标明确——扶持创新人才与优秀项目,"让更多的高才精英能在香港找到实现梦想的舞 台。" 以下文章来源于解码LP ,作者吴琼 解码LP . 对于基金的未来发展,陈茂波提出两点期望:一是愿基金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功能,坚 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更好地支持香港初创企业的发展;二是发 挥基金的专业网络,为香港汇聚全球顶尖的科创人才和初创企业。 成立新基金,抢人目标明确。其实早在2 0 22年,为吸引世界各地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高 学历的人才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就推出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简称"高才通" )。截 至2 0 25年2月底,已批出近9 .9万宗申请。 如今,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牵头设立新基金算是配套措施之一。尚 ...
中介收费近千元 内地赴港开户热中的代办生意
经济观察报· 2025-05-11 06:34
港股回暖、跨境理财需求及高才计划推动开户热,香港银行账 户成为连接国际市场的通道。中介们正从激增的投资理财需求 中嗅出新的商机。 作者:刘颖 封图:图虫创意 导读 壹 || 内地用户申请香港银行账户时,最常遇到困难的环节便是预约和排队。 贰 || 多数中介人士表示,协议代办的方式已不可行,客户必须亲自前往香港,但他们可以提 供开户攻略和全程指导。 叁 || "去年开始,香港的银行多次主动找我们公司寻求合作。所以今年我们注册了这家新公 司,专门拓展港卡业务。" 肆 || 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汇丰香港新增13万名对私客户;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一数 字飙升至30万名。 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门口,人们通宵达旦地排队,等待抢购首批股票认购券。那 时,"黄牛"将认购券的价格哄抬到比股票本身还高的离谱程度。一名资深老股民回忆,他为了购得 一张认购券,无奈之下把新买的永久牌自行车抵押给了"黄牛"。 如今,清晨的中银香港网点门前,长队如龙蜿蜒——这不是抢购限量版球鞋,而是内地客在等待办 理一张香港银行卡。上述资深老股民不禁感慨: 历史总是在变着花样重演,只是当年的认购券, 换成了如今被追逐的香港银行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