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保险
icon
Search documents
港险是专为中产定制的“骗局”?真相值得多听一句
美股研究社· 2025-07-13 05:50
最近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近期一段视频中大胆发言: "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香港保险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直言:"拿到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并列出了香港保险隐藏着的"七大坑",具体包括:7%的稳定 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退保损失大、不同产品收益差别大、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维权成本高昂、外汇管 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甚至称"在内地,让你买港险的中介都是骗子。" 言辞犀利,这是真的么? 今天,我们就从"7%回报"这个争议点说起,带大家看清楚, 港险到底是不是被"设计好的陷阱"?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郎咸平所提"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并非没有依据。 事实上,从2024年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这本身就是为了 防止市场对收益的误读。 如果你把它当作"买了就能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那一定会失望; 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份 中长期的资产配置工具 ,那港险的价值就能显现出来。 从历史数据来看,香港分红储蓄险有两个显著特征: 同时, 自2017年起,香港保监局要求每家保险公司公开 实际分红达成率 ,投资者可以通过10Life、香 港保险观察等平台查分红表 ...
清北精英转战香港保险:200万年薪神话与郎咸平“骗局”指控的真相
Sou Hu Cai Jing· 2025-07-10 13:06
当顶尖学府的智慧遇上跨境财富游戏,是精英的降维打击,还是认知税的新变种? "香港保险就是精心设计的骗局!"7月初,经济学家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的炮轰如同投下核弹,直指这个年吸金2198亿港元的市场。更惊人的是,他揭穿了 一个隐秘现象:清华北大毕业生正批量涌入香港卖保险,有人年薪突破200万港元。 通道存在:150万港元以下纠纷可通过免费投诉局处理 2023年香港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像磁石般吸附内地精英。截至2025年初,超9万人获批,内地申请者占比近90%。这些人才抵港后月入中位数达5 万港元(10%超20万港元),金融业成为首要落脚点。 人脉即生产资料的行业规则在此赤裸展现: 一位化名"林薇"的北大毕业生坦言:"保险销售是留在香港的'签证密码',时间自由让我能兼顾深圳的创业项目。" 郎咸平称"首年保费即佣金"引发哗然,但精算师揭开更复杂的现实: 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吕愈国已明确表态:正推动改革前置式佣金模式,拟参考新加坡设首年佣金上限。行业数据显示,高才群体中仅10%月入超20万港元 (折合年薪240万港元),且集中于自带资源的A类人群。 A类富豪(年收250万港元+):凭借高管圈层,有人两个月创收4 ...
郎咸平怒批港险“七大坑”,事实还是抹黑?香港保险到底适合谁?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7-08 14:09
Core Viewpoint - The recent criticism of Hong Kong insurance by economist Lang Xianping has sparked significant debate, highlighting potential risks and issues within the industry, while also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motivations behind such critiques [1][3]. Group 1: Criticism of Hong Kong Insurance - Lang Xianping claims that many Hong Kong insurance products are designed as "scams," citing seven major pitfalls,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a 7% stable return, significant losses upon early withdrawal, and high costs of legal recourse [3][4]. - The insurance industry has reacted strongly to these claims, with some experts acknowledging that while certain issues raised by Lang are valid, others are common across financial products and do not warrant excessive concern [3][4]. Group 2: Market Trends and Growth - Despite ongoing controversies and the presence of unlicensed intermediaries, the Hong Kong insurance market has seen a surge in activity, with new policy premiums reaching HKD 219.8 billion in 2024, a year-on-year increase of 21.4% [6][9]. -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is growth is attributed to mainland visitors, who accounted for HKD 62.8 billion in new premiums, representing a 6.5% increase and making up 28.6% of total new business [6]. Group 3: Consumer Awareness and Suitability - Experts emphasize that Hong Kong insurance products require a high level of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are primarily suited for specific demographics, such as middle-class families,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and high-net-worth individuals [11][12]. - Consumers are advised to assess their actual needs and risk tolerance before purchasing Hong Kong insurance, a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may be offset by currency risks and legal complexities [11][12].
LP都去香港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6-20 06:00
香港的新角色 当高盛们忙着缩减亚洲团队时,星展银行却在香港竖起'百万年薪急招财富顾问'的广告牌——短短3个月,86%的业绩增长让这家新加坡银行嗅到了什么? 这不是常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针对制度红利与未来资产结构的押注。标题中的"稳定币"只是入口,更大的棋盘,是香港正在搭建的金融基础设施——一 套贯通离岸人民币、虚拟资产、跨境财富管理的新通道。 星展赌的不是香港的现在,而是它作为"链上人民币资产枢纽"的未来。 星展银行在香港的扩张并非临时起意。过去两年,它已经悄然完成了一个判断:中国境内新富阶层的跨境资产配置需求,将成为亚洲财富管理市场下一轮 增长的核心动力。 如果回看2023至2025年香港的资金流向数据,会发现星展的判断并不出人意料。2023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实现净资金流入3410亿港元,同比增长接 近两倍;2024年起,香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CIES)重新启动,仅一年已吸引超1200宗申请,预计带来370亿港元直接投资。而在计划优化后,仅 2025年3月单月的申请数就暴增440%。这种密集申请背后,实质是对香港资产平台功能恢复的直接投票。 对星展而言,这些数据并非宏观参考,而是直接业务反馈。 ...
中产的钱,正在流向香港
大胡子说房· 2025-05-27 04:08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胡子教买房 ,作者湾区区长 大胡子教买房 . 真人实地调研,专注楼市研究10余年!大胡子教买房为您带来一手消息,助您预判楼市风向,实现资产稳步增长! 前几天,贷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房贷利率降到了3%左右; 而存款利率却下调了25个基点,三年期、五年期定存直接压到了1.3%。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利率调整,但实际上这是一次"财富重构"。 很显然接下来,你手里的钱,可能会开始越来越不值钱; 不同的人,可能会在这一次降息之后走出完全不同的命运。 我们先算一笔账: 假如你有100万存款,存在银行里,5年后的收益是1.3%的利息。 但如果你有100万房贷,利率3%,那你每年要为这笔债务付出3万元利息。 钱存在银行,是亏的; 钱借出来,是赚的。 于是,局面变了: 富人开始赚钱更快了,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让钱动起来; 中产反而开始越活越难了。 因为他们的钱动不起,只能慢慢被稀释。 高净值人群,首先干了一件事: 把钱搬离银行 。 存款1.3%的年化,利率实在太低,倒不如去其他资产那里"捡便宜"。 过去几年,很多高净值人群做的投资很反常识。 比如 房地产 ,大家都以为市场行情已经很冷淡了,但其实现在很多高净 ...
2025全球避险资产博弈图景:撕裂的秩序与资本的突围
Sou Hu Cai Jing· 2025-04-29 21:23
2025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进入"高波动模式"。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反复、地缘冲突(俄乌、中东局 势持续升温)、美联储政策预期摇摆,以及全球债务货币化加速,共同构成了市场的"黑天鹅矩阵"。在 此背景下,传统避险资产(黄金、美债)与新兴工具(数字货币、身份规划)的博弈,折射出全球资本 对风险定价的深层焦虑与策略革新。 1. 黄金:从"避险之王"到"信用对冲工具"的蜕变 2024年黄金涨幅超25%,2025年一季度短暂突破3500美元/盎司后回调,但其长期逻辑正从单纯的避险 需求转向对美元信用体系的重构。 - 央行购金潮:全球央行连续三年购金量超1000吨,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仅5%,远低于欧美60%的水 平,增持空间巨大。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冲地缘风险,更是对美元武器化的防御性回应。 - 定价权转移:黄金与美元的相关性减弱,其作为"逆全球化"标的的属性凸显。人民币黄金价格成为新 兴市场货币锚的潜在信号,暗示全球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趋势。 - 技术面压力与长期潜力:短期受美联储鹰派表态压制,但下半年若美国通胀与增长错配加剧,叠加债 务上限问题,金价或再迎突破窗口。 2. 美债:高收益率下的"矛盾型避险" 美债收益率维持4 ...
要耍流氓了
猫笔刀· 2025-03-08 14:09
周末闲聊,想哪到哪啊。 昨天有不少读者看中了文末提到的4%活期利率,但这个不是墙内人民币的理财产品,是离岸美元的理财产品,我在文章里提到的老虎证券、富途证券、 盈透证券,包括之前的利弗莫尔都是境外券商。 你如果有外汇美元的话,4%收益没什么稀罕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最新是4.3%,这些券商只是把国债收益给产品化,集成到了活期理财里。 然后就是有读者提出肉身去香港开离岸银行户,开离岸证券户。我可以确认开离岸银行户是肯定没问题的,至于离岸证券户几个中资券商不行,他们会拒 绝大陆过来的kyc,但我听说有好几个外资券商可以,至于是哪几个我唔知啊,你们开银行户的时候顺便问工作人员咯,这种上下游关联业务的多半有推 荐。 还有读者说让我多讲讲香港见闻,觉得蛮有趣的,其实我也只是匆匆的游客,没有深度体验香港本地生活。因为曾经上百年被英国统辖,那里确实和国内 城市很不一样。 普通人去那里感受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消费贵,我之前提出过一个4倍理论,就是大部分香港物价除以4,就约等于国内。比如香港打工人月薪大都在20000- 30000区间,除以4就是国内的5000-7500,其它衣食住行等消费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比如我朋友他家每 ...
刁难
猫笔刀· 2025-03-07 14:18
另外几个重要节点,比如汶川地震捐了1.3亿,武汉抗疫捐了1亿,其它零零总总还有很多就不列了,这些公益回馈作为多年华人首富的身份而言是匹配 的。 至于老李头在国内口碑,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还好的,他的形象是一个热心回国投资的港商,是经常能在电视新闻里出现的座上宾。那他的口碑是什么时 候逆转的呢,主要是他大面积的抛售中国资产开始的。 我问deepseek,李嘉诚从中国资产撤退大概是哪一年开始的,它的答案是2013年。这个时间你们可以琢磨一下,这事只能人脑琢磨,ai不适合。大家都说 李嘉诚是因为提前看衰中国房地产才抛售的,我觉得不是,2013年的中国楼市还在明显的主升浪,离2021年的顶部相距8年,没有这样逃顶的。我觉得李 嘉诚当时的决策有其它原因。 周末版夜报,想到哪就聊到哪。 前几天晚上有留言聊到李嘉诚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似乎不在意社会评价,这话隐含的意思就是回馈社会做的不够好。 其实李嘉诚作为一个老牌富豪,公益回馈不算少的。历史上他累计已经捐出300亿+港币投入公益,最大的项目是1981年成立的汕头大学,这也是潮汕地 区当年的第一所大学,历史捐赠超过百亿。 2015年一个官媒旗下的新媒体发过一篇特别著名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