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北京新规征求意见: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监测平台,实施分类修缮工程并禁止遗址长城重建。市、区应推动将具备条件的 长城点段辟为参观游览区……《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近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7月31日前,市民可以为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出谋划策。 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 北京将推进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鼓励科技应用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长 城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巡查监管水平。文物部门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 台,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开展病害与灾情预警管理;指导督促相关区对长城保存状况以及周边生 态环境、自然灾害、开发建设等进行监督检查。 "传承与利用"作为《条例》中一个单独篇章,强调长城的文化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 相比2003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条例》聚焦长城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活 化利用深度等方面,提出5章38条具体举措。 市文物局表示,《条例》落实"大保护"理念,将与长城相关的其他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 和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农业遗产 ...
我省开展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
Liao Ning Ri Bao· 2025-06-30 01:19
我省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要求,文物、司法等部 门协同合作,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 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法律严格实施,为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坚实屏障。 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法治化水平,我省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辅导讲 座、研讨交流等活动,帮助党员干部精准把握法律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增强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 力。文物部门则要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依法履职水平。 6月以来,我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2025年辽宁省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学习宣传新修 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推动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各地结合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沈阳市启动"公众考古活动季(第 三季)",推出十一大单元60余项公众考古活动,并深入社区开展"文物微课堂""老建筑影像采集"等互 动项目,鼓励市民成为文物的"发现者""记录者""守护者"。大连市各司法所联合社区,通过案例剖析、 互动问答普及法律知识,部分社区还推出"数字考古+非遗手作"体验活 ...
AI顶级拼图:兵马俑碎片实现高效智能拼接
在文物风险防控方面,敦煌研究院利用物联网、GIS+BIM、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和大数据等 技术研发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立起集"信息综合、科学研判、协同管理、主动预防"于一体的"平安 石窟"安全管理模式。 在考古与文物研究领域,"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汇集全球99个国家共12915条丝绸相关数据,并研发 了多语种互动地图时空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全球开放共享。 2025年6月24日,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彭馨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 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兵马俑修复工作。"兵马俑中很多都是被压碎成大量碎片,通过扫描这些碎片,再借 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拼接,不仅实现了高效拼接,还大幅减少了对文物本体的扰动。"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得益于国家文物局对数字技术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先后印发了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等文件,对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建设,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以及 大遗址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作出了系统部署,大幅提升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推动 ...
“数据要素×”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Xin Hua She· 2025-06-24 07:51
新华财经北京6月24日电(周圆、黄昊宇)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副司长栾婕24日介绍,"数据要素 ×"行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阶段性成效,挖掘出一批优秀数据开发利用解决方案,有效推动各行业领 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栾婕在当日举行的国家数据局第二场"数据要素×"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说,行动以试点建设为牵引,部署 开展了金融服务、气象、中医药等领域"数据要素×"的试点,加快破解行业内数据汇聚、流通、使用等 环节堵点卡点难点;发布两批共4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促进以数据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以数据助 力行业焕新提质;启动"数据要素×"大赛,去年吸引超过1.9万支队伍,约10万人参赛,涌现出一批可复 制、可推广、高价值的数据开发利用项目。 栾婕表示,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联合各部门持续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从典型应用场景入手,加 快挖掘更多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新模式新路径,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到相关试点、案例遴选及大赛活 动中来,共同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文章来源:新华社) 记者从此次发布会上获悉,中国人民银行正组织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示范工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从 ...
首个文物保护领域科学数据中心建成!数据量达到3.8TB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24 04:12
南都讯 记者黄莉玲 6月24日,国家数据局举办第二场"数据要素×"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文物局 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彭馨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进"数据要素×"行动中的举措和进展。 建成文物保护领域首个科学数据中心,数据量达到3.8TB 在智慧化管理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 技术,构建了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管线管理、能耗管理等管理系统,真实再现了故宫的物理状态及动 态变化。 在文物价值利用方面,构建书画、简牍、青铜器、玉器等重要文物类型的高质量知识库,同时,加强公 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截至目前,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13 万余个,举办线上教育活动4.7万余场,博物馆网站访问量超20亿人次,有效激发文物博物馆单位创新 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的数据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研究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数据采 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等全流程架构,提升数据质量和规范化水平;发布《可移动文物二维数字 化采集与加工》《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石窟寺二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石窟寺三维 数字化采集与加工》4项行业 ...
科技赋能 西安城墙保护取得新成果
Zhong Guo Fa Zhan Wang· 2025-06-23 15:20
中国发展网讯 6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西安城墙管委会 《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 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凭借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守护遗产从251个有效 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同期,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 防性保护项目表现突出,荣膺"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据了解,在数字经济浪潮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2020年12月,西安城墙被选为全国首批文物建 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之一,经过持续地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逐步构建起系统性、科学 性、富有西安城墙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西安城墙特色的文物保护路径。 事实上,从全人力一步步测量、复核城墙的"身体状况",到人工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应 用,西安城墙的保护在科技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数字化新路 径,生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长的数字大屏横贯整个房间,正中央是精度达厘米级的西安城墙 全域数据模型。轻点屏幕,各个登城口的入园人 ...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百余件贝宁青铜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3 02:25
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负责人奥卢吉布尔·霍洛韦表示,尼方感谢荷兰树立了良好典范,并 希望通过文化外交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他指出,文物回归有助于恢复民族精神、自豪感和尊严。他介 绍,德国已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承诺归还超过1000件贝宁青铜器。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长汉娜图说,尼日利亚有权收回属于自己的历史和遗产。她表示, 与德国达成的协议显示出国际社会日益增强的历史责任感与相互尊重的文化态度。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6月22日电 拉各斯消息:尼日利亚与荷兰代表21日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举行文物交接 仪式。荷兰履行今年2月作出的承诺,将119件贝宁青铜器正式归还尼日利亚。 当日,拉各斯国家博物馆展出该批文物中的4件,包括一件国王头像、一件象牙雕以及两件动物形青铜 器。这四件展品将由拉各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余文物将交还给尼日利亚南部贝宁王国的传统统治 者贝宁奥巴二世。 此次归还的119件文物中,有113件来自位于荷兰莱顿的博物馆。莱顿世界博物馆负责人玛丽克·范博梅 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艺术品)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因此需要回归故土。 贝宁青铜器可追溯至16至18世纪,涵盖金属雕塑与象牙等工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
He Nan Ri Bao· 2025-06-21 23:20
河南是文物大省,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要更有效地实现"保护好、利用 好"的目标,科技赋能已成为关键支撑和重中之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的正式挂牌, 正是我省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的关键举措。同时,通过工作站的建设,还将不断加强河南省文物人才 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快提升文物建筑保护的科技水平。(记者 张体义) 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冲刷,不少古建筑在风吹雨打后已经"伤痕累累",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些中华文化的瑰 宝?6月17日,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暨文物建筑结构稳定科技保护座谈会 在郑州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科技厅、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省内外相关文物建筑保护、文物考古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工 作站建设、文物建筑保护提出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 何山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以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设立文物防震国家文 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这是国家文物局设立的以文物防震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重点科研基地。 揭牌仪式上,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签订工 ...
数字技术赋能 让文物焕发时代生机
Si Chuan Ri Bao· 2025-06-17 00:3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ichua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digitalization of stone carving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enhancing public engagement and cultural appreciation [5][17].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 Sichuan's cultural authorities have implemented a digital innovation plan aimed at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by 2025, utiliz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3D modeling and AI for restoration [5][7]. - The digitalization projects, including the online exhibition of Sichuan's stone carvings, allow audiences to explor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home, showcasing the depth and charm of these historical sites [5][16].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 Advanced technologies like 3D laser scanning and AI-driven restor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create detailed digital records of stone carvings, enabling precise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efforts [8][14]. - The use of immers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VR and AR in museums enhances visitor experiences, allowing for interactive engagement with cultural artifacts [12][17]. Cultural Impact and Public Engagement - The digital initiatives aim to connec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life, foster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mong the public [11][16]. - Events like the "Encounter Sanxingdui" exhibition have successfully brought ancient artifacts to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utiliz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present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cultural treasures [18]. Future Prospects - The ongoing digitalization efforts are expected to not only p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stimulate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ichuan,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cultur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 [17][18]. -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s seen as a pathway to ensure the longevity and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artifac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7][14].
广东公布文物“四普”阶段性成果 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韶关市始兴县的东郊场粮仓也是重要新增文物点,其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始兴"粤北粮仓"这一美誉 的历史见证,也代表了当地当时先进的储粮技术水平;中山重要新发现线索包括岐澳古道五桂山段,该 段是岐澳古道现存唯一山地型驿道,为连接香山县城石岐与澳门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陆地段重要通道之一。 全省"四普"工作开展以来,文物普查队员们践行应保尽保,不畏酷暑严寒,不惧遍途荆棘,在崇山峻岭 间,在荒无人烟处,用脚步丈量岭南大地,累计普查一大批重要新发现。比如,广州重要新发现黄埔陂 头岭遗址,揭示了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窖穴群;深圳新发现改革开放文物30多处,其中有多个关键 历史事件的见证场所,如荣根学校大门、万丰股份合作公司等。 在全省"四普"工作中,RTK定位、无人机航拍、激光测距仪等科技手段有效助力普查工作精准高效完 成。比如,深圳"三普"复查总数为1968处,新发现文物300多处,其中宝安区利用全景运动相机解决普 查中的难题,为每处文物点建立了全景视觉档案;珠海采用国产化先进设备进行采集,确保普查数据高 效性、准确性与安全性,设备接入北斗定位系统并采用国标大地2000坐标系精确定位,完成66处市级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