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Search documents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7-08 03:52
凌家滩文化双虎首玉璜。 凌家滩文化玉龙。安徽省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领域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 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 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厅。 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凌家滩遗址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关键节 点、关键区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评价:"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 队。" 5月中旬,坐落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作为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 利用的重点项目,这座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系统展示凌家滩 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 生动讲述考古发掘故事 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踏上一条"时间之轴"。轴线上镌刻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引领人们开启一场文明寻根之旅。 沿着时间之轴前行,来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筑主体呈十字院落形,外墙使用夯土板材料,既有历史 厚重感,又有现代艺术气息。" ...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5 13:35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6月25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开幕,并将于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智通 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彩陶、石雕神人像等共计310件/组文物,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距今约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中,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 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以三百余件文物,阐释 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 历史之问。 据上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Da Zhong Ri Bao· 2025-06-07 01:07
副省长温暖在主持时说,赵辉同志的报告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我们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以这次干部讲堂为契机,从更高维 度、更广视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坚定扛牢赓续文明文脉的责任使命。要聚焦重点任 务,着力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加强考古研究和历 史文化阐释,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 一监管,高效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 入强大精神动力。 有关省领导,驻济省直部门(单位)、省管企业、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记者 刘兵 李 子路) 6月6日下午,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省委书记林武,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 翔,省政协主席葛慧君,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宇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 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赵辉受邀作报告。 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主题,从何谓"古国"、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 ...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Xin Hua She· 2025-06-06 02:36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 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 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 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 理论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 展 ...
民族自豪感引发考古旅游热
Xin Hua Wang· 2025-05-19 16:23
"这个物件有什么功能?""谁是墓主?""文物都是真的吗?"程义被游客包围,受到问题的轰炸。 5月18日,游客在苏州考古博物馆内观赏展出的文物(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硕 摄 新华社南京5月19日电(记者蒋芳、黄硕、朱筱)中国旅游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新开放的苏州考古博物馆涌入观众数量之多,出乎馆长程义的意 料。 "我原以为第一天最多会有三四千人来,其中大多数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实际上我们接待了七八千人,许多是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他说。 程义认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将是另一个游客高峰,届时正值端午假期,博物馆正为此准备一场特别的苏州出土玩具展。暑期预计还会有更多人 来。 苏州考古博物馆呼应了中国兴起的考古旅游热。近年来,中国的考古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正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往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排着 长队进馆。不仅故宫这样的知名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人还热衷前往偏远的古迹处旅行。 "苏州是古代长三角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很有意义。它不仅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还唤起人们对家乡的自豪感。"程义说。 他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人们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以前饭都吃不饱,大家不会 ...
【省文物局】文博游,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Shan Xi Ri Bao· 2025-05-12 22:44
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2024年新增国家级博物馆36座,备案博物馆总数达362座。全 省博物馆不断创新,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研发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让文博游成为游客在陕西独 特的文化体验。 "打卡博物馆"成为旅行标配。历史遗迹变身"网红"景点,文博游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陕西,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符 号。 据统计,2024年陕西各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7200余万人次,文博游成为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特色展览阅古今 近日,在西安博物院展厅,洛阳游客刘威凝视着文物,发出感叹:"没想到一块不起眼的木头也大 有来头。这个展览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渭桥遗址、北城村墓地。西安真是一块宝地。" 刘威正在参观的是"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 该展是对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进中 华文明探源工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策展人陈斯文介绍,展览展示了考古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就,彰显了考古工作传承历史、 护佑文脉的核心主旨。 晶莹剔透的绿玻璃高足杯、五颜六色的铸马赛克玻璃镶嵌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4-29 00:29
乔云飞表示,2024年中国考古趁势而为、砥砺前行。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强考古和大遗址保护用地保障, 中外联合考古专项规划、《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过去一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实 施1740项考古发掘项目,18个"考古中国"在研项目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夏 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 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0个参评考古 项目,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记者 成琪) 转自:中国经济网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 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