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

Search documents
金融“惯犯”跑了!这一次,他用稳定币骗走了百亿
商业洞察· 2025-07-10 08:09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a significant scam involving a trading platform named "DGCX Xin Kang Jia Data," which defrauded over 200,000 investors, amounting to nearly 13 billion yuan, by misusing the concept of stablecoins like USDT [2][3][4][28]. Group 1: Scam Overview - The platform, based in Guiyang, disappeared in late June, leading to a police investigation confirming it was involved in fundraising fraud [3][4]. - The mastermind behind the scam, Huang Xin, has a history of fraudulent activities and has previously been convicted for involvement in a large-scale pyramid scheme [22][23][25]. - The scam was designed with a sophisticated structure, including a multi-level marketing system that incentivized members to recruit others, promising high returns on investments [13][20]. Group 2: Mechanism of the Scam - The platform claimed to use a proprietary algorithm to predict market fluctuations in gold and oil, offering daily returns of 1% on investments [14][15]. - Investors were required to convert their funds into USDT before transferring them to the platform, which facilitated the concealment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and evasion of regulatory scrutiny [30][32]. - Just before the platform collapsed, it demanded additional funds from users under the guise of system upgrades, leading many to invest even more in hopes of recovering their initial investments [16][18][19]. Group 3: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gap betwee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financial tools like stablecoins and the ability of regulatory bodies to keep pac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risks for investors [8][33][34]. - Despite warnings from financial regulators about the platform's illegal activities, many investors dismissed these alerts, believing the project was legitimate [34][35]. - The article notes that regulatory discussions regarding stablecoin oversight are intensifying globally, indicating a shift towards more stringent control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36].
“迪拜黄金交易所”暴雷前48小时:18亿稳定币被转移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07 15:04
以下文章来源于品牌观察官 ,作者曾有为 品牌观察官 . 中国品牌营销第一自媒体!全国领先品牌营销媒体成员,广告、公关、营销人的首席品牌读本,聚焦最新最热最鲜活的品牌案例、营销方法、商业策略,一 起创造消费者至爱品牌!每天提供最热品牌营销资讯与经典案例!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 导语 :崩盘前48小时内,DGCX鑫慷嘉把价值约18亿元的USDT(泰达币)转到了开曼群岛的一个空壳公司。 10年前 e租宝暴雷, 9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涉资超过500亿! 部分投资者到今年6月才收到了 e租宝第二笔资金清退 ,这事件热度还没退,又一个披着马甲,实质是"庞氏骗局"的金融平台翻车了? 更离谱的是," DGCX鑫慷嘉"在国内的"人设"是"迪拜黄金交易所分站" ,平台名字还带了DGCX。 "DGCX"英文全称:Dubai Gold and Commodities Exchange,中文: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 当"DGCX鑫慷嘉"暴雷的时候, DGCX的母公司"DMCC"却不承认"DGCX鑫慷嘉"是他们的平台。 崩盘前48小时内卷走了18亿泰达币 会员 数量高达200 万 右:黄鑫 2021年3月1日, 黄鑫、 ...
贵州金融巨头鑫慷嘉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Sou Hu Cai Jing· 2025-07-06 13:04
前言 6月26日,当200万投资者还在憧憬高额回报时,贵州金融界龙头企业鑫慷嘉的服务器悄然关闭。 谁能想到,短短48小时内,幕后黑手已经用比特币洗钱技术,把129亿元偷偷转到了海外空壳公司。 这套跑路方案到底有多狡猾?这些钱还能追回来吗? 作者-山 48小时惊天大逃亡 你敢信吗?129亿就这么没了。6月26日到28日,这关键的48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从比特币兑换到混币器洗白,再到开曼群岛分散存储,整个转移过程就 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魔术表演。 说起这帮骗子的手法,那真是比变魔术还神奇。他们先把资金兑换成比特币,这玩意儿就像数字世界里的黄金,既值钱又难追踪。 传销帝国的华丽包装 说起来,这帮骗子的演技真是没话说。从迪拜黄金的金字招牌,到中石油合作的虚假背书,再到团长模式的疯狂扩张,每一个环节都踩在了人性贪婪的痛点 上,让人一步步走进他们设好的圈套。 接着呢,这些比特币被送进了一个叫Tornado Cash的混币器,就像把脏衣服扔进洗衣机,出来的时候就干干净净,谁也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最狡猾的是,他们把这些"洗干净"的钱分成几十份,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开曼群岛的各个空壳账户里。 你说这得提前筹划多久啊?光是注册这些 ...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14:29
作者 | 第一财经 安卓 以非法手段进行金融活动,不仅损害他人财产权益,还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6月13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两件依法惩治非法金融活动的典型案例,提醒公众提高风险防 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金融诈骗陷阱,守护"钱袋子"的安全。 在"以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集资"的案情中,被告人张某清以其实际控制的某公司名义承 租某大厦部分楼层。随后,张某清在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资格且未获得改建公寓的合法手续情况下, 与其他两名被告人合谋,通过打造复式公寓样板间、拨打电话、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公开宣传上址项 目,并采用与投资人签订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等方式出售上址公寓使用权,承诺售后包租、保证固定 收益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投资,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为,被告人张某清等人结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 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张某清等三人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 金四十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不等,并追缴张某清等人的违法所得发还各集资参与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寓项目逐渐吸引公众的关注和投资。公寓项目主要有选择自住或委托 ...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小心“包租”公寓变陷阱、“背贷人”沦为帮凶
Di Yi Cai Jing· 2025-06-13 11:47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金融诈骗陷阱,守护"钱袋子"的安全。 以非法手段进行金融活动,不仅损害他人财产权益,还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6月13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两件依法惩治非法金融活动的典型案例,提醒公众提高风险防范 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金融诈骗陷阱,守护"钱袋子"的安全。 在"以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集资"的案情中,被告人张某清以其实际控制的某公司名义承租某 大厦部分楼层。随后,张某清在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资格且未获得改建公寓的合法手续情况下,与其他 两名被告人合谋,通过打造复式公寓样板间、拨打电话、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公开宣传上址项目,并采用 与投资人签订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等方式出售上址公寓使用权,承诺售后包租、保证固定收益的方式,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投资,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为,被告人张某清等人结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 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张某清等三人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四 十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不等,并追缴张某清等人的违法所得发还各集资参与人。 期间,易某胜负责谋划贷款方案并提供购车首付款 ...
“日结高薪”等已成金融诈骗新幌子,学生群体被诈骗团伙关注
Bei Ke Cai Jing· 2025-05-15 14:40
针对中学生群体,据北京金融监管局介绍,有不法分子利用中学生群体对偶像文化、二次元文化的热 爱,以"免费领取周边产品""解锁隐藏内容"为噱头,引诱中学生加入QQ群、微信群等特定社交群体, 并通过在群里营造"限时抢购低价物料"紧张情绪,骗取中学生支付所谓的"入场费"或"保证金"。不法分 子甚至还会诱导中学生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恶意软件,通过控制手机账户向不法分子账户转账,谋取不 正当利益。 针对大学生群体,不法分子则以"轻松赚钱""日结高薪"为幌子,吸引大学生参与刷单兼职。初期利用小 额返利骗取大学生信任,随后以大额返利任务诱骗大学生垫付大额资金,并借"任务未完成""系统故 障"等理由,拒绝退款、卷款跑路。个别大学生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还存在向亲朋好友借款、向网贷平 台借贷等情形,导致负债累累、征信受损等不良后果。 针对留学生群体,现在发现的情况是,不法分子会假冒使领馆、公检法、金融监管等工作人员,谎称留 学生"涉嫌洗钱""签证异常"等,利用留学生孤身海外、心理脆弱的特点进行恐吓,要求其通过大额转账 等方式证明其清白,并要求阻断其与外界沟通,防止相关部门及时阻止或追回。同时,在留学生切断联 系过程中,不法分子还会趁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