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

Search documents
华语乐坛最大的问题在哪?
Hu Xiu· 2025-07-06 08:49
说到华语乐坛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更底层的问题经常被忽略:在连最基本的"让音乐活下去"的生态条件都没有提供,怎么要求理想主义? 我不是在说多大的利益追求,而是非常现实的事:最起码,把那些愿意认真做流行音乐的人,他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把他们买设备、录音、演 出本身的基础开支覆盖了,再去谈"风格化"、"产业升级"、"审美话语权",才有意义。和利益相关的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其实是缺乏成规模的音 乐场景,其实就是圈子里大家都在强调的scene(音乐场景)。 什么叫scene?广义的说法,当然可以说我们随时随刻都在某个scene里,毕竟只要能听到音乐就离不开它的影响,但是狭义,从这词的本意来说, 需要一个地区围绕特定音乐风格形成一套完整生态系统,包括音乐人、场地、听众、媒体、电台DJ、唱片店、产业链等等不一而足的东西,全涵 盖在此(并不是每一项都齐全,但要有闭环)。 西雅图的grunge、曼彻斯特的madchester、底特律的techno、纳什维尔的country,这些都是典型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或者依然存在的scene,不是单纯 的音乐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模式。现在即使有些没有了,每个地方其实还是有自己的一整套 ...
《文化的故事》:一次脑洞大开的文明考古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6-02 14:29
文明流动的互动与叠加 这部文化学专著回溯并重构了人类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极是深埋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密码,另 一极是永不停歇的文化创新与基因突变。在文化冲突加剧、数字技术重塑的当今时代,这部著作不仅为 人们提供了理解文明演进的新范式,而且深刻揭示了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之间的永恒张力关系。在作者 看来,文化史的本质在于"后来者"对前人的选择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这种研究视角强化了文明流动过 程的互动性与叠加性。 书里对法国拉斯科岩洞的解读极具颠覆性:通过现代光谱分析不难发现,不同手印的矿物颜料成分与洞 窟声学特性存在着精确的对应关系,某个特定频率的吟唱会引起赭石颜料的共振发光。这种"声音—图 像—空间"的多维编码,构成了人类最早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其底层逻辑与当代VR技术惊人相似。有鉴 于此,作者明确提出,原始人类已在石灰岩洞窟中构建了他们的元宇宙。 该书借鉴道金斯模因理论,精确绘制出文化基因的变异图谱:一是新石器时代的模因革命,表明陶器纹 饰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实为信息压缩技术的革命与飞跃,例如出土于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彩陶螺旋 纹,既是银河星云的观测记录,更是二进制编码的原始形态;二是青铜时代的模因战争,印证 ...
5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29 07:37
从在大学图书馆发现李普曼传记,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到满世界游荡,写作五卷本梁启超传。那个曾 经忧伤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位与时代共舞的知识分子。本书记录的,是作家许知远自己的声音:阅读, 游荡,穿梭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观察体验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伴随着永不停息的自我分析的冲动。 《穿着哲学逛街去:时尚现象学》 [日]鹫田清一著,舒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在手机成为日常交流的主流,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时尚与流行的世界从过去的规 范中解脱出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作者用考古的方式解析各种时尚现象,这本书成稿于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之后的十多年,其中的很多话题依然能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利掮客》 [美]简·海瑟薇著,张英杰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17—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奥斯曼帝国的黑人太监完成从非洲奴隶到后宫宦官首领的身份转变,成为帝 国后宫乃至朝政中的重要力量,从管理后宫生活、皇子教育,到参与后宫权势斗争、皇子废立,甚至左 右朝政,对帝国产生深远影响。本书系统钩沉大量一手历史文献,对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的编年史、契 约、细密画、坟墓等多方面的分析,跨越三 ...
走进莫斯科孔子学院,对话俄罗斯青年
Huan Qiu Shi Bao· 2025-05-11 21:59
"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历史真相。可以通过带孩子去博物馆,一起看战争电影、阅读军事作品等方 式让战争的记忆一直延续下去。中俄年轻人都应该为捍卫历史真相而努力。"学生玛丽亚称。 《长津湖》《哪吒》有不少 " 俄粉 " 【环球时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樊巍 刘欣 刘博洋】今年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段发生在亚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俄罗斯的青年群体 了解多少?中国文化在俄罗斯年轻一代有怎样的影响力?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莫 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 中俄年轻人都应捍卫历史真相 " "我了解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最悲惨的一页,已成为军事冲突中不人 道和残酷的象征。"孔院学生达利亚对于侵华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罪行有过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楚地 列出相关史实:"日军入侵南京后用枪和刺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屠杀。据统计,6周内有约30万人死 亡。" 除了达利亚,20余位受访的孔院学生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听说过"南京大屠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