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Search documents
“首次”“第一”“增绿”……成就举世瞩目!多个关键词透视这份发展答卷↓
Yang Shi Wang· 2025-07-10 02:45
央视网消息: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 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据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预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地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在顺利推进。 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 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 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其中,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从经济实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 国。"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人工智能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第一" 在创新能力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 ...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7-09 15:16
在蔡旭哲看来,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伟大事业。"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将我们凝聚在一 起,托举我们实现飞天梦想,也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蔡旭哲感慨道,"每次出舱任务的顺利完 成,都是地面航天科技工作者支持的结果,都是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密切配合的结果,也充分验证了舱外航天 服、空间站机械臂等的可靠性,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成熟与自信。" 载人航天是一场接力赛。作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 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90后"投身到这份事业中。"对于我们年轻一代航天员来说,在最好的年 纪,祖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给了我们追梦圆梦的机会,这既是崇高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太空出差183天创造多项纪录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灵娜 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李灵娜 摄 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 令东、王浩泽返回两个多月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 ...
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蔡旭哲讲述处置意外经过
Xin Jing Bao· 2025-07-09 12:32
见面会上,蔡旭哲谈到了出舱处置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问题。他回忆,面对时间紧迫、舱外设备情况不 熟悉等挑战,在地面团队天地视频通话进行培训后,乘组沉着应对,出舱后对设备状态进行判断,并与 地面支持团队沟通后,成功完成处置。当耳机中传来地面支持团队的热烈掌声时,他"为航天员在载人 航天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和价值而深感自豪"。 作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感慨:"打开舱门那一刻,就是圆梦时刻。"他认 为,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年轻一代在前辈们的帮带下,在所有航天人的托举下,承担起了他 们这代人的责任。宋令东在轨首次尝试种植甘薯,植株长势良好。返回前,他按照地面指令采集样品并 带回,为验证甘薯作为长期太空飞行食物来源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数据。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603698)办公室消息,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 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两个 多月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 此次见面会上,三位航天员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先后执行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九号飞 行任务的指令长蔡旭哲向记者表示, ...
NASA依赖加深,SpaceX载人“龙”飞船难被替代
Huan Qiu Shi Bao· 2025-07-08 22:46
在载人航天领域,NASA多年来更是一直依靠SpaceX。自从航天飞机在2011年退役后,美国在很长时间 内失去了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能力,不得不依靠俄罗斯载人飞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载人"龙"飞船服 役后才算结束。原本NASA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同步推进SpaceX的载人"龙"飞船和波音公司 的"星际客机"载人飞船,但后者不但研制进度严重推迟,一直到去年才进行首次载人试飞国际空间站测 试,而且任务期间暴露重大缺陷,最终NASA决定放弃该飞船载人重返地球任务。尽管波音公司今年年 初表示不会放弃"星际客机"飞船,将在完成修改后尝试新的太空任务,但何时能够重返太空依然没有定 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NASA想要靠本国力量将宇航员送往近地轨道,就只能依靠SpaceX的载 人"龙"飞船。 更大的麻烦来自美国"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根据当前NASA公布的计划,除了搭载宇航员的"猎 户座"载人飞船由SLS重型火箭发射升空外,SpaceX的"星舰"超重型火箭将扮演关键角色:"猎户座"载 人飞船抵达环月轨道后,宇航员需要换乘月球着陆器抵达月面,而后者就是基于"星舰"飞船改装而来。 此外,在距离地球上空数百公里的近地轨 ...
太空漫步全靠它!揭秘130公斤重的中国“飞天”航天服有多牛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6-27 13:10
Core Viewpoint - The upcoming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of the Shenzhou-20 astronaut crew highlights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ritical functions of the "Feitian" spacesuit, which serves as a life support and operational system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outer space [1][3]. Group 1: Spacesuit Technology - The extravehicular suit is essentially a small manned spacecraft that provides life support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for astronauts in the vacuum of space [3]. - The suit features a gas-tight layer that maintains approximately 40 kPa pressure to simulate a pure oxygen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gainst vacuum threats [4]. - It incorporates a multi-layer thermal structure and a water sublimation system, with up to six layers that reflect 90% of solar radiation and regulate internal temperature, crucial for managing the heat generated by astronauts [4]. Group 2: Life Support Systems - The prominent "backpack" of the spacesu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external suit's backpack structure and a large auxiliary pack, which includes primary and backup oxygen tanks and batteries, essential for life support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5]. - This system ensures a continuous supply of oxygen while absorbing exhaled carbon dioxide, maintaining a fresh air environment for the astronaut [5]. - The backpack also features a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ith a water tank and sublimation system to dissipate metabolic heat, functioning as an emergency toolkit for pressure adjustment, power supply, and communication [5]. Group 3: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 The "Feitian" spacesuit represents the culmination of Chinese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symbolizing the nation's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5]. - Weighing approximately 130 kilograms on Earth, the suit allows astronauts to operate flexibly in the weightless environment of space, showc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design [5]. - The suit not only serves as a protective gear but also embodies the technological prowess and determination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as it ventures deeper into the cosmos [5].
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重返太空,莫迪祝贺
Guan Cha Zhe Wang· 2025-06-26 07:58
6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通过社交平台"X"发文,祝贺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再次进入太空。 莫迪写道:"我们热烈祝贺搭载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宇航员的太空任务发射成功!印度宇航员、 空军上校舒班舒·舒克拉(Shubhanshu Shukla)即将成为首位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印度人。他肩负着14亿 印度人民的美好祝愿、希望与抱负。祝愿他和全体宇航员任务圆满成功!" 莫迪祝贺第二位印度宇航员进入太空 美国东部时间25日2时31分(北京时间25日14时31分),美国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公理4号"发射任务取 得成功。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将搭载4名宇航员的"龙"飞船送上太空。飞船预计于美国东部时间26日 7时左右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随着飞船进入太空,舒班舒·舒克拉成为时隔41年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印 度人。舒克拉上校预计将成为首位访问国际空间站的印度人。 印度宇航员拉克什·夏尔玛(Rakesh Sharma)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印度人,于1984年搭乘苏联联盟号飞 船执行航天任务。 乘组成员分别来自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图中左一为舒班舒·舒克拉。 BBC 此次飞行任务由前NASA宇航员佩吉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news flash· 2025-06-25 09:27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 活动。自北京时间2025年5月22日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站 内环境监测与设备检查维护、物资清点整理与转移等工作,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 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 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央视新闻) 跟踪中国航天动态 +订阅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Guan Cha Zhe Wang· 2025-06-20 00:1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28年磨一剑,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闪亮登场,走向未来。 6月17日,"梦舟"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零高度逃逸试验,这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后,我国再 次进行此项关键逃逸验证,标志着中国载人探月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不过"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醒目的逃逸塔,被个别网友质疑为古董设计:不是美国"阿波罗"飞船用过的 吗?美国的载人"龙"飞船早就用会喷火的推进器代替了,取消了这根长长的塔,怎么我们还在用这种上 世纪的思路? "梦舟"落后了的声音,在社交平台扩散开来,甚至配上了载人"龙"飞船喷火逃逸试验的照片,形成 了"美国先进VS中国守旧"的直观对比。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现实是,就在这场争议发酵的同时,"梦舟"飞船的零高度逃逸与最大动压逃逸试验,进入逃逸系统验证 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生死攸关的系统上,先进从来不是喷火好不好看,而是出事那一秒,谁能把航天员 活着拉出去。 喷火很酷,一根塔却更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逃逸系统的技术真相。 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选择了逃逸塔 "拔萝卜"式保命 如果把这场争论从感官拉回工程现实,答案会反转得很快。 "梦舟"选择逃逸塔,不是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设计亮点抢“鲜”看
Qi Lu Wan Bao· 2025-06-18 07:00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又有新的重要突破。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 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 "梦舟"承载从空间站运营到 月球探索双重使命 梦舟载人飞船是我国面向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载人飞行器,承载着从空间站运营 到月球探索的双重使命。 去年2月,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式命名为"梦舟",不仅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寓意 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 "梦舟"采用什么新结构? 设计上有哪些新巧思? 一起来了解 ·近地版可支持中国空间站运营,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近地轨道; ·梦舟Y登月版则服务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可搭载3名航天员穿越地月空间。 "梦舟"承载着从近地轨道到38万公里深空的双重任务使命。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返回舱和服务舱两 舱构成,在神舟飞船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升级,通过灵活配置可满足不同深度的空间任务需求。 0:00 / 1:25 梦舟飞船两个核心型号:近地版和登月版 梦舟飞船规划两个核心型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李志杰:梦舟飞船它主要是一个两舱的结构,返回舱加上服务舱,再有一个逃逸塔的部 分,这是设计上的区别 ...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Jing Ji Ri Bao· 2025-06-17 22:21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指令长费俊龙是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10 月,他担任指令长,和聂海胜一起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11月,费俊龙再次担任指令长, 和队友邓清明、张陆一起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费俊龙说,非常自豪也很荣幸能够见证中国航 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也亲自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建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测控系统专家孙威工作28年来,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的发展与建设。他说,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时,测控通信系统的 覆盖率只有15%左右,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的90分钟里只有约13分钟能够与地面通信。今天测控通信信 号几乎覆盖全程,通过空间站内设计安装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保证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顺畅的音频、视 频通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是一 名"85后"航天人,十余年来,他一直从事空间站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载荷研制工作。"我们的目 标就是将地面上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搬到太空去,放进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实验柜内,支持科学家 开展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