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

Search documents
抗日英雄谱丨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 他一人抵挡千军万马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7-12 07:27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后,成为感动几代人的红色经典。该片的主人公李侠是中共地下工作者,他潜伏在敌占区,用秘密电台向党组织传递 情报,在长期斗争后不幸入狱,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侠的原型就是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李白。今天的《抗日英雄谱》,我们一起追忆李白烈 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我宁肯一人受困,一人牺牲,也要保全党的组织,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同志。志士是杀不尽的,革命的力量是削弱不了的。" 这是1949年5月7日,李白在狱中向妻子做的诀别。20天后,上海迎来了解放。 李白原名李华初,湖南浏阳人,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电台政委。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上海中共地下电台被日军破坏,急需重新设立秘密电台,中共中央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精通无线电技术的李白。 李白抵达上海时,淞沪会战炮火正浓。他悄悄四处购买各种零件,自己组装电台。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李白终于向千里之外的延安发出了呼号,在上海 与延安之间,以一道道往返的红色电波架设起了一座无形而坚实的"空中桥梁"。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烈士的故事》作者 周兆良:敌人也没发现什么,最后要走的时候,有个日本宪兵脚一踩,踩到 ...
烽火砺肝胆 杀敌无所惧(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7-03 00:31
夏日上午,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登门采访抗战老兵黎洪,正在看新闻的他立马起身,迎上 前来。即将满101岁的黎洪,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亲历日军侵 略,饱受战火蹂躏,黎洪更懂和平的珍贵。 图①:青年黎洪。 受访者供图 图②:黎洪近照。 李振华摄 黎洪,1924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42年,不到18岁的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 队港九大队,开始了不平凡的抗战生涯。 为什么参加抗战? "国难当头,怎能不站起来反抗"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林立的高楼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静静矗立。80多年前的那场大营救, 黎洪便是参与者之一。 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黎洪一家也突遭劫难:妹妹被卖,弟弟被日军抓到新加坡做苦力。当时在 九龙一家船厂务工的黎洪,突然体会到家破人亡的痛苦。抗日的熊熊烈火,在他心中燃起。 "国难当头,怎能不站起来反抗!把悲伤放在心底,化为在战场上杀敌的动力。"黎洪回忆,1942年,他 先后加入九龙西贡自卫队、九龙西贡港九大队(后编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投身抗日救 亡。 当时,包括宋庆龄、田汉、茅盾、邹韬奋等人在内,不少知名文化 ...
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 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
Ren Min Ri Bao· 2025-07-01 22:19
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 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在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规范权力运 行、从严监督执纪、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 神,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以实际行动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这一经 验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吕品说,新 征程上,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这一重要经验,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 自觉肩负管党治党责任,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辟以伟大自我革命 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洪水退去之后,恢复供电迫在眉睫。南方电网贵州铜仁供电局 党员突击队队长胡海波正清理淤泥、抢修线路。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 ...
永远的旗帜
He Nan Ri Bao· 2025-06-30 23:20
核心提示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无数共产 党员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七一"到来之际,本报推出"永远的旗帜"报道,采访我省共产党员抗战英烈后 人,通过他们的深情追忆,生动再现英烈壮举,阐释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传承,以此凝聚起奋进的磅礴力量。 家乡的红色丰碑 6月25日上午,在太康县大许寨镇游庄村,一座小院绿荫掩映,84岁的游立峰坐在椅子上乘凉。作为抗日英烈理琪的侄子,他讲述了大 伯经历的一段烽火岁月。 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出生于太康一个富裕家庭,1924年赴开封求学时接触共产主义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派遣回太康 开展革命斗争。后来,理琪考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1934年,理琪被派往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又被派往山东胶东工作。1937年, 理琪领导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离游立峰家不远,有几间青砖黛瓦的老屋,这是理琪家的老宅,他在这里出生长大。 游立峰说,大伯牺牲的时间比较早,未曾谋面,但他常听父亲讲大伯的事,"大伯中等身材,戴着眼镜,说话很'硬',说干啥就要干 ...
廖海涛: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Ren Min Ri Bao· 2025-06-30 22:11
廖海涛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阳光明媚,青山如黛。巍巍双髻山脚下,闽西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自然村里,矗立着一座庄严的革命纪 念亭。这座亭子纪念的是从当地走出的抗日名将廖海涛。 1941年,在江苏溧阳塘马战斗中,廖海涛为掩护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机关和苏南抗日根据地干部突围转 移,率部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大岭下村是革命基点村。1929年4月,当地就成立了农会,刚入党不久的廖海涛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廖 海涛出身贫苦家庭,参加革命后,根据组织安排参与策划多次暴动;发展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 女会等,吸收超八成村民;建立乡、区苏维埃政府并任领导职务等。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1931年,闽西红军兵工厂迁到大岭下村。1933年9月至1934年7月间,廖海涛先后任 新成立的中共代英县委领导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英独立营营长等职务,持续在上杭开展革命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各级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在大岭下村旁的双髻山等据点建立 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廖海涛领导的队伍也长期活跃于此。 "在此期间,反动势力采取各种毒辣手段,对根据地军民疯狂报复。"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 ...
“南陈北李”:历史回音中无数人托举起信仰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6-28 22:27
"铁肩担道义,我们要成立自己的政党;妙手著文章,我们要描绘中国新的航向。在北大红楼,我们有 了自己的思想;那思想,就是人民的梦想,就是中国的希望。我们把这梦想和希望,从北大红楼带到了 嘉兴南湖,带到了那飘荡的红船上……"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上,饰演李大钊的00后李宸 希身着长衫,攥紧绞刑架的铁链,浑厚的嗓音穿透剧场。 台下,李大钊的孙女李乐群泪光闪烁。这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原创的音乐剧《大钊先生》自2017 年在北京大学首演后,受到观众热捧,场场爆满。而这8年来,几乎每场公演都会迎来两位特别的忠实 观众——年过七旬的李乐群及其丈夫张建国,他们总会默默用镜头记录下青年与革命先驱的对话。 "大钊先生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此时,我们就站在他曾经仰 望的星空下,忽然懂得了何为平凡的伟大。"李宸希记得演出结束后李乐群给他的拥抱。他暗自许下心 愿,要让更多年轻观众从大钊先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在安庆师范大学"延乔英才拔尖班"(以下简称"延乔班")的课堂上,王紫悦同样在寻找这种精神共振。 不久前,她和同学们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南水关巷的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开展探访红色地标、寻访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温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的精神魅力青春为炬照山河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27 00:30
当英模的形象与泛黄的手稿再现,当青春的誓言与民族的脉搏同频,我们仿佛听见激昂的回响:青春,当以 信仰为火种,照亮山河。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馆藏英模蜡像展,以一场沉浸式的历史对话,将百年来 中国青年的热血、理想与担当凝固成永恒。 本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00余尊蜡像中精心遴选30尊英模人物作品展出。其中既有李大钊、向警予、 方志敏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王进喜、雷锋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既有鲁迅、聂耳、冼星海等 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巨匠,也有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以身许国的科学巨擘;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 善洲等心系群众的人民公仆,也有罗阳、黄大年、黄文秀等苦干奋斗的时代楷模。展览通过艺术化场景设 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和故事解读等多种表现手法,让广大观众从中深切感受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 业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现场。 在李大钊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 骛于虚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生命的写照。这副联语,一洗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在 时代大变革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Xin Hua She· 2025-06-20 07:32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一处普通民居,这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家。她珍藏着一幅根据照 片绘制的油画,画中赵一曼怀抱儿子"宁儿",神情坚毅。 "拍摄照片后她就离开了,我父亲再也没见到他的妈妈。"陈红触摸着画面,将时空拉回到那生离死别的 瞬间。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大姐夫郑佑之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川南党组织的创建 人,二姐李坤杰、二姐夫萧简青、四姐李坤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他们的引路下,李坤泰1926 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甜蜜还来不及品味,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 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孩子仅一岁多,她和姑妹陈琮英就将 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 分开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丈夫。谁料,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她化名"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 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史》记载,1933年4月,面对日伪军警横 ...
学有所悟 | 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19 00:56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 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 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把握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改革精神和 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 神,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 中统一领导。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 风雨来袭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坚实依托,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可靠保证,是不 断取得胜利的核心关键。一方面,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化 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汲取其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等思想养 分。另一方面,强化对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领导。全面完整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 ...
100次空洞的说教 不如1次刻骨铭心的行走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不容错过→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1 07:25
Core Viewpoint - The "Wal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Guyuan No. 2 Middle School has been a tradition for 30 years, emphasizing physical endurance and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through a 108-mile trek to the Ren Mountain River Martyrs' Cemetery [4][15]. Group 1: Event Details - Over 2,0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Guyuan No. 2 Middle School and Guyuan Hongwen Middle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e trek, which took 15 hours from 5 AM to 8 PM, involving challenging terrain [2][4]. - Students supported each other during the journey, with some experiencing physical exhaustion but none giving up [2][4]. Group 2: Educational Impact - Initially aimed at physical training and willpower development, the course has evolved to honor revolutionary martyrs and instill revolutionary spirit [4][17]. - The experience has become a mandatory part of the curriculum for every first-yea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4]. Group 3: Personal Reflections - Zhang Hongmei, an English teacher at Guyuan No. 2 Middle School, reflects on how her experiences have changed with her evolving roles as a student, teacher, and mother [6]. - Graduates recall the perseverance and teamwork learned during the trek, which continue to benefit them in their careers [9][11]. Group 4: Broader Influence - Since 2023, Guyuan No. 2 Middle School has hosted over 20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s to discuss the "Wal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has conducted over 40 lectures in nearly 10 citie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15]. - The school emphasizes that real education comes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nature and society, rather than just theoretical knowledg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