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术
icon
Search documents
高校教师,集体“倒贴做科研”?
Hu Xiu· 2025-05-08 22:03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esearchers in securing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C) in China, highlighting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nd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research projects that often exceed the funding received [1][2][3]. Funding Challenges - The NSFC funding application process has become highly competitive,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applications exceeding 430,000 for 2025, leading to a decline in funding rates, particularly for youth and general projects [2][3]. - The funding amount for youth projects is typically around 300,000 yuan, while the costs for necessary publications and experiments can exceed this amount, resulting in a situation where researchers face financial losses [4][5]. Financial Burden and Academic Integrity - Many researchers find themselves in a position where the costs of experiments and publications far exceed the funding received, leading to a phenomenon where the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turns [5]. - The pressure to secure funding has led some researchers to engage in unethical practices, as they struggle to cover their expenses with limited funding [5]. Shift to Horizontal Projects - As NSFC funding becomes harder to obtain, horizontal projects (commercial collaborations) have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researchers, with some institutions allowing these projects to substitute for national-level project evaluations [6][9]. - However, the nature of horizontal projects often conflicts with academic research goals, as they prioritize client needs over innovation, leading to a shift in researchers' roles from academics to service providers [8][9]. Evaluation System and Funding Allocation - The increasing financial requirements for horizontal projects have created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here funding capabilities are prioritized over academic research skills [9][11]. - The NSFC budget for 2025 has increased by 3.143 billion yuan, marking the highest growth in five year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funds remains critical for researchers [12][13]. Need for Systemic Reform - The article calls for a re-evaluation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to better accommodate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funding allo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to reflect actual research costs [12][14]. - It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a more humane and scientifically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to allow researchers to focus on genuine academic pursuits rather than merely seeking funding [14].
男性的子宫,在医学论文里长出来了
Hu Xiu· 2025-05-08 08:04
最近一段时间,从中日友好医院的手术争议到协和"4+4"学制的讨论,医疗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几篇学术论文的"出圈",更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 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浪。 引发舆论的源头之一,是一篇名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上, 作者是一名护士,而这篇关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情绪支持和生活质量的论文却显示,文中80名受试患者中有55名男性。 目前该论文已从知网下架。(图/论文截图) 这让人下意识以为是假新闻的事件,却真真实实发生了。5月5日,该护士所在的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通告称,已核实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依规依纪给予该护士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但"妇科疾病男性患者"现象并非孤例,在不同期刊的妇产科领域的多篇论文中,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均提到了男性患者,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 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讽刺的是,当我在查阅相关文章时,微信底部弹出一个提示,让我搜索"男性可以得子宫肌瘤吗"。出于好奇,我点击了搜索按钮,出来的结果是:男性确 实可以患有子宫肌瘤。 5月6日,刊载过相关涉事论 ...
比假论文更离谱的,是逼着护士写论文
Hu Xiu· 2025-05-08 04:12
一 最近,医学圈的瓜是一个接着一个来。 董小姐涉嫌学术造假的事还没扯明白,山东齐鲁医院又上了热搜。 起因是他们院的护士霍某某,八年前发表了一篇研究"子宫肌瘤术期护理"的论文。 其中赫然写到: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 众所周知,得子宫肌瘤的前提,是要有子宫。 可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子宫的男性,居然能得子宫肌瘤,还在研究样本里占比七成。 吃瓜网友无不大呼逆天。 按照"微博智搜"目前整合的素材,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这篇神文诞生的背景——很多时候,发论文追求的是待遇,而非学术。 医护圈也一样。现在的行情是,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要升级做主管护士,必须通过考试,还得发表至少两篇护理学的论文,以此证明自己才华。 霍护士发水文大概率是为了评职称晋升。 写不出正经论文又没有门路的她,可能直接买了论文代写一条龙服务。 掏了一笔"润笔",让杂志编辑帮忙水一篇论文,然后刊登出来。 她自己估计都没看过这篇文章成品。 帮她发文的杂志,挂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名下。 论文代发中介说,这本杂志版面费报价大约在4000~10000元之间,贵是贵了点,但审稿流程非常快,三天 ...
治病救人,医生更需要的是论文还是临床经验?
Guan Cha Zhe Wang· 2025-05-08 04:08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方朔风】 国内各个行业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论文往往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因为这代表了科研能力。本来这 也没什么错,一来是国际经验,二来是当下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科研能力,但问题是这种刻板的方式是 有缺陷的。 很多时候,科研能力与实践工作能力并不直接相关、甚至相互冲突。以笔者了解的医疗行业为例,有一 些努力在临床工作的大夫并没有时间、精力与资源去完成论文指标,但是职称晋升和各种评审,让他们 不得不去花钱买论文——这当然是学术不端,但问题在于,我们仅仅批评学术道德问题能治本吗? 而类似情况恐怕不限于医疗领域。类似的问题也不限于论文,专利领域也是如此,只要花钱就能买到职 称与评审所需要的专利。此次涉事的某家山东医院,水平并不算低,笔者可以猜测医院相关系统对论文 应该有比较高的要求。 最近有一篇医学论文在网上火出圈了。一篇子宫肌瘤相关的论文,居然涉及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网友 沿着这个线索继续扒下去,发现竟让还有不止一篇论文出现类似错误,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目前这篇出 圈的子宫肌瘤论文的当事人,已被所在医院处置。 其实如果我们日常阅读论文比较多的话,会发现在正式的学术论文中,也会有很多错误,这个现 ...
“男性患妇科病”的论文何以接二连三出现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5-07 11:14
对于此类明显的学术不端现象,当然要严厉打击,但还应该思考,这些作者为何如此热衷于发表劣 质论文。最可能的原因恐怕还是目前专业技术晋升体系中过度重视科研和论文发表。比较典型的例如护 士和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的通道都被论文数量牢牢卡住,但他们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和能力都很有 限,一些人不得不炮制低质论文,甚至公然抄袭或造假。有些领域职称评定还与专业脱节,导致有人不 得不花钱买论文或找人代笔,进而形成畸形的论文产业链。 其实,护士、中小学教师这类基础性技术岗位的主要价值在于服务,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 能力,需要的是接地气的工作交流,比如在工作交流会上谈谈个人经验,在行业简报或单位内部媒介上 发表一些技术改进举措等,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方面,反而可能比学术论文更管用。如果基层技 术人员的小技巧或小改进也能成为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立足岗位开展实用性创新就会蔚然成风, 这对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均大有好处。 相反,如果让基础性技术岗位人员花太多精力搞科研和发表论文,不仅对于水平提升毫无益处,而 且还会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助长论文造假等不良风气。更要看到,评职称变成造假比拼,真正的工作能 手 ...
【西街观察】离谱论文背后的评价之困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5-06 15:21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一篇严肃的医学论文竟出现如此 荒谬的错误,引发各界关注。 让一个身处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没有科研基础、没有充足时间、没有实验室的情况下,去发表专业论 文并不现实。 就论文本身,国家层面应通过技术升级尽快更新核查系统,以引导医疗单位及工作者对论文质量的重 视,尽快将防控造假的端口前移,以此震慑造假的动机,从而减少学术不端的批量发生。 论文之外,更要修补制度不合理之处。对于医疗领域的科研人员,要考虑行业的特殊性和实效性。减少 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科研等硬性要求。 目前,医院已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涉事期刊在其官网发布致歉声明。 公众的疑点颇多。比如,如此低级错误,为什么能出现又何以一路顺利"通关"?基层的护理人员为何在 临床之外也需要发表论文?医院在评定职称、评先树优方面,是否存在重论文轻临床的现象? 简单把医护人员或科研人员论文造假归咎于学风浮躁、学术失范、诚信失守,并不能完全解释这荒诞。 离谱论文背后,除了学术品格等个人因素外,学术机制本身惩罚力度不足、对第三方机构查处乏力、医 疗论文代写灰产蔓延、行业鱼龙混杂监管缺位都是"漏洞 ...
过于离谱!妇科论文惊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院方:记过处分、降级处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6 09:05
以下文章来源于21新健康 ,作者韩利明 21新健康 . 21世纪传媒 · 公众号矩阵成员。 事件发酵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在关注到网友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工作, "经核查,网传论 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齐鲁医院也明确表示高度重 视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作 者丨韩利明 编 辑丨 季媛媛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 舆论直指 这篇聚焦子宫肌瘤的学术研究中,竟出现男性患者,"过于离谱"。 2 1世纪经济报道在中国知网查询发现,该论文于2 0 1 7年6月2 8日刊载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作者署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 科的霍文静。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护士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核实,霍文静持有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执业证书,证书编码为 2 0 0 8 3 7 1 2 9 6 6 4 。 在这场风波背后,舆论逐渐聚焦两大核心议题。其一,学术不端行为对医学科研公信力的侵 ...
“男性患子宫肌瘤”论文涉事期刊主办单位:领导很重视正核查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5-06 08:40
| | | 涉事论文截图。 南都记者注意到,涉事论文名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发表于2017年6月《实用妇科内分泌杂 志》,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某某。截至5月6日,该论文仍可在知网打开、下载。 论文提到针对在围手术期的子宫肌瘤患者中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 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因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论文引发广泛质疑。 此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称,5月5日上午,该院关注到网友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工作。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 学术不端问题。该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说明表示,齐鲁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 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态度。 5月6日,南都记者搜索发现,《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创刊时间为2014年,主办单位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其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097,综 合影响因子为0.055,属于低分水平。多名期刊投稿中介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此杂志"已暂停 ...
子宫肌瘤论文里的男性患者:是学术闹剧,还是职称困局的缩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中国知网下载上述论文发现,其聚焦于探究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对患者实施针对 性护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情绪产生怎样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开篇清晰点明,"子宫肌瘤是女性 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殖器官健康",已然明确界定了研究对象与范畴。 但文章中却提到,"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男性患子宫肌瘤?不少公众直言,如此漏洞百出、"离谱至极"的论文,究竟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最终 得以发表的?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 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舆论直指这篇聚焦子宫肌瘤的学术研究中,竟出现男性患者,"过于离 谱"。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中国知网查询发现,该论文于2017年6月28日刊载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 版),作者署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的霍文静。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护士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进 一步核实,霍文静持有山东省卫 ...
特朗普政府,正在将学者“逼离”美国
Hu Xiu· 2025-05-06 05:39
"这里不再适合养家糊口,也不适合安心做研究。"近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马蒂亚斯·多普克辞去了终 身教职,举家迁出他已生活了30余年的美国。 "在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多普克坦言,在当前学术环境下,他不推荐 学生再来美国读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多普克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长大,他本人 于2014年加入美国国籍,但这些均未动摇他离开的决心。 一切都要归因于特朗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的风暴。更可怕的是,特朗普政府正在将越来越多的 学者"逼离"美国。 一、"来到美国30年后,我从西北大学辞职了" 当地时间4月23日,多普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来到美国30年后,我从西北大学辞职了。我们卖掉了 房子。" 他在评论区补充道:"我非常感谢这个国家给予我的机会,包括令人惊叹(而且免费)的教育、工作和 我遇到的所有人——首先是我的妻子!我曾目睹美国无与伦比的变革能力,所以我真的希望目前的黑暗 只是暂时的。" 评论区中有网友称,"特朗普已将许多学者赶出了美国。"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经济增长、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曾在《经济学人》《美国经济评论》等顶刊 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