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Search documents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Ren Min Ri Bao· 2025-07-07 22:28
城头山的原始地貌是澧阳平原之上一处山前低矮岗地,距西部山地仅数千米,澧水支流澹水从岗地南侧 流过。在距今6800年左右的汤家岗文化时期,这里即出现了定居聚落。选择在这样一处平原之上的山前 临河岗地,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实乃最佳位置。汤家岗文化的人们开掘了围绕聚落的环壕,又在环壕 之外的东部开辟了稻田。稻田为长方形,面积不小于180平方米,有田埂和灌溉设施,已呈现出成熟的 稻作农业特点。聚落内部也有明显规划,墓地、居住区分成不同的空间,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汤家岗文化聚落发展数百年之后,大约在距今6300—6100年间,开始了有计划地持续筑造城池。湖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持续的田野考古工作,发现了距今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确立了长江中游史前稻作 农业社会复杂化的基本路径,还有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的早期城墙,城头山遗址因而于1997 年再一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掘过去了20多年,城头山仍然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考古揭示这座城有 过4次筑造。最早筑城的年代为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城的面积约6万平方米,仅南部有 一条陆路通道,其他三面 ...
聆听沉睡四千年的都邑脉动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7-02 00:47
原标题:聆听沉睡四千年的都邑脉动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随时空长河溯流而上,聆听沉睡四千年的都邑脉动,共赴一场文明之约。7月1日,陶寺国家考古遗 址公园揭牌仪式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南广场举行,实现了山西省国家级考古遗址公 园"零的突破"。 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至3900年,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遗址总面积在400万平方米 左右,是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的核心聚落。陶寺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在中华 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陶寺遗址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目前已开放遗址博物馆、"陶寺天文考古馆"、宫城 墙、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等展示区域。 襄汾县委书记刘春林表示,该县将紧紧围绕《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高效推进各类项目建 设,徐徐再现4300多年前陶寺先民筑城建宫、敬授民时、以礼治国、协和万邦的早期国家图景,让陶寺 文化,成为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社会公众,沉浸式、多角度 领略陶寺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加力 ...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 6 Ke· 2025-07-01 07:26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倾力撰写的考古 巨著《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这部凝聚六十余年考古成果、四十年三次精修打磨而成的里程碑式作品,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 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 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 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读不懂长安,便读不懂中国。"长安,这座承载汉唐盛世的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 达。从汉长安城"家国一体"的礼制雏形,到唐长安城"万国衣冠"的开放气度,它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 更是文化磁极、信仰高地与制度之源。 《盛世长安》以考古学视角切入,拂去两千年的历史尘埃,揭 示这座都城如何成为东方世界的中轴线。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布局的严整礼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秩序 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佛光道气、丝路文明,成为古代世界的"国际都 市样本"。长安的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街坊,都是中华秩序、礼制、精神的鲜活注脚。读懂长安,便能 ...
寻龙红山,是以中国——上博大展再探中华文明之源
Nei Meng Gu Ri Bao· 2025-07-01 00:45
转自:草原云 《新华每日电讯》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贯穿血脉之中。然 而,龙文化源起何时何处?中华文明的信仰体系如何绵延传承? 7月1日 故宫博物 院藏"C"形玉龙亮相上博展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浩明 摄 6月26日,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大展第四展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 展"对公众开放。以"龙图腾"著称的红山文化,加上它"庙坛冢"背后蕴含的"敬天、崇祖、尊王"的信仰 体系,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龙腾中国的磅礴气象。 寻龙红山:探觅极其悠远的古老根脉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览联合辽 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300余件文物,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 最新发现。 步入上博东馆展厅,一条庄重优雅的"中轴线"纵贯延伸。占据这条"故事线索"的C位,来自故宫博物院 的"C"形玉龙不偏不倚,浑然有王者之气。当观众将目光投向玉龙背后不远处,复刻版"红山女神"正在 展墙上俯瞰众生。 红山文化,这个考古意义上的学术词汇,对许多国人来说还颇为陌生。 ...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Xin Hua She· 2025-06-28 12:15
跨越4800年时光,一件大口陶尊静静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精神图腾。尊身刻画的"神秘符号",似日月升 腾,如山峦起伏,暗藏着中华文明的"最初密码"。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硕大篆书"史"字高悬于建筑外墙,两座西周铜牺尊造型石像矗立门前……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 博物馆,仿佛叩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大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展厅内,总书记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 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这是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讲解员指着一件陶器 展品,"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 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4000多年前的东西这么精致""这个技术在那时是很先进的""真漂亮!制作工艺太精湛了"……总书记边 走边看,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远隔千山万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安徽 ...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6 03:38
Core Viewpoint - The exhibition "Dragon Soars China: Special Exhibi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Ancient Civilization" showcases the development of dragon-shaped artifacts over 5,000 years,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Hongshan culture in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29]. Exhibition Overview - The exhibition is structured around the theme of "dragon," with three main sections: "Dragon Emerges from Liao River," "Dragon Travels Hongshan," and "Dragon Spreads Across the Nine Provinces," highligh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ehistoric dragon culture in the Liao River basin and Hongshan culture [3][15]. - A central "Axis of Civilization" in the exhibition links various dragon-shaped artifacts, illustrating their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Hongshan culture [5][15]. Key Artifacts -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significant dragon-shaped artifacts, including a stone dragon from the Zuojiashan site, dated to approximately 6,000 years ago, which may represent the earliest known stone-carved dragon in China [6][8]. - A newly discovered shell dragon artifact from the 2023 excavation at the Caitaopo site in Inner Mongolia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dragon imagery and beliefs in Hongshan culture [8][10]. -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16 jade dragons, comprising one C-shaped dragon and 15 pig-shaped jade dragons, showcasing the diver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artifacts in Hongshan culture [10][12].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jade dragon is considered a vital ceremonial object in Hongshan culture, with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regarding its symbolism, including connections to agriculture and celestial beliefs [15][17]. - The exhibition also highlights 38 human-shaped artifacts, reflecting ancestor worship traditions in the Liao River basin, spanning from 8,000 to 4,000 years ago [19][23].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including large settlement sites and burial mounds, have enrich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ongshan culture's social structure and burial practices [25][27]. - The Hongshan culture is recognized as a representativ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the "ancient state era,"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27][29].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5 13:35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6月25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开幕,并将于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智通 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彩陶、石雕神人像等共计310件/组文物,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距今约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中,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 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以三百余件文物,阐释 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 历史之问。 据上 ...
曾经跃然纸上 此刻映入眼帘(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06-23 22:10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影像中国 玉门关遗址外景。 施 觉摄(影像中国) 付三云在给学生讲解。 都江堰市奎光小学供图 都江堰景区。 张 艳摄(影像中国)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南城墙遗址,一座用120万立方米夯土堆出的古城墙,充满先人的智慧;在良 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一场演出正在进行,演员们生动再现了5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片段。 "之前觉得良渚很遥远,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王同学说。 每到假期,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公众考古区,招募成团的公众考古志愿者总会如约而至,来自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的专家会耐心地给志愿者讲解良渚文化和考古知识。 "没想到考古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知识!"杭州市民杨崴宁是第一次体验考古,他兴奋地挥着手铲,走向 发掘体验区内画好的方格网,跃跃欲试。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社教专员先教大家学习如何使用考古手铲、刷子等工具,然后指导大家开始铲边、 刮面、捡拾等程序。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游客在体验考古发掘。 朱晨皓摄 课本里的古迹,你还记得多少?近年来,"课本游"悄然兴起,许多人打卡课本里的古迹,体验着古迹从 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的奇妙变化。暑假来临前,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古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Xin Hua She· 2025-06-23 02:47
镜头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文 物保护与修复馆,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总书记感慨系之:"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来到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玻璃幕墙后的文保修复工作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数十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至今难忘同总书记 当面交流的一幕幕。 "期待着更长的 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四川成都往北,夏日的鸭子河畔满目青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如河边起伏的三座土丘,静静守望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殷切的鼓励,令我们由衷感受到总书记对考古的高度重视、对我们的亲切 关怀。"三星堆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说。 走进新馆展厅,仿佛穿越到一个奇崛瑰丽的梦幻时空。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形态各 ...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Xin Hua She· 2025-06-21 13:08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mmer solstice in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highlighting its historical and astronomical importance as one of the earliest recorded solar events in China [1][3][12] Group 1: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The Taosi site is recognized as a key archaeological 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ongside other significant sites like Liangzhu and Erlitou [1] - The ancient people of Taosi developed a solar calendar, marking the summer solstice as a crucial agricultural time marker [3][6] Group 2: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 The Taos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with a radius of 10.5 meters and 12 observation slits, allowed ancient inhabitants to accurately track celestial movements and define 20 solar terms, which are foundational to the traditional 24 solar terms [3] - The use of a gnomon and a horizontal measuring stick (known as a "gui") complemented the observatory, enabl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shadow lengths to establish a solar calendar [6] Group 3: Cultural Practices - The article describes how ancient people observed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shedding of deer antlers and the emergence of cicadas, to mark seasonal changes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8][10][12] - The concept of "half summer" is introduced, referring to a medicinal plant that grows during this period, symbolizing the transition of seasons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