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土地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杨帆:用“超级高压锅”做出黑土“营养餐”
Ke Ji Ri Bao· 2025-05-12 01:49
田晶娟制图 受访者供图 彼时,黑龙江省1.56亿亩黑土耕地亟待修复,而省内农业固废年产量高达1.3亿吨,且当时农业固废综合 利用率不足60%,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杨帆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信息,决定以固废资源化利用为 突破口,解决黑土地退化难题。在众多技术方向中,他们选择了水热腐殖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模仿森林深处腐烂落叶在雨水浸泡、地热烘烤下的自然发酵过程,通过人为创造类 似条件,将农业废弃物快速转化为高效腐殖质。"杨帆说。在她看来,研究水热腐殖化技术,就像在黑 土地里"寻宝",每个数据都是找寻宝藏的线索。 "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坚定了研究的决心。" ◎科技日报记者 朱 虹 编者按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力量。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量子计算、深空探 测、生物医药等领域镌刻下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坐标。本报今日起推出"以青春之名赴创新之约"系列报 道,聚焦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科技工作者和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科 研团队,见证他们如何以"硬核"创新践行"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5月的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黑土地在拖拉机的轰鸣中苏醒。田垄旁的监 ...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探索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保护监管中的应用——秦岭生态保护有了AI助手
作为我国"中央水塔"和重要生态屏障的秦岭,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慧升级"。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以下简称制图院)持续深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网格巡查等技术手段, 从"天上看、空中巡、地面察、网上管"多个维度出发,成功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模式和多级联动的监管业务体系,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 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迈入智能化升级新阶段。制图院在既有网格化监管平台基 础上,积极引入AI技术,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个业务环节,持续优化平台功能,逐步构建起智能化监管新模 式,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全天候的"智慧之眼"和智能化的"决策大脑"。 遥感监测自动化影像解译高效率 在秦岭卫星影像图前,制图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一套融合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变化检测系统正在高速运转。这套专门针对秦岭"五乱"问题研发的智能 系统,通过多时相影像比对与迁移学习算法,实现了违建工地、无序采矿等可疑图斑的自动识别。 "过去人工解译全靠经验,现在AI系统就像 ...
科技创新赋能黑土地保护——记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调查人员设置不同耕地试验区,长期观测土壤有机碳变化。 在我国东北广袤的大地上,黑土地犹如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利用让黑土地面临严峻挑战,退化问题 日益凸显。为守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成立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 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哈尔滨站),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肩负起科技创新助力黑土地保护的重任。 锚定方向,精研关键议题 调查人员校准观测数据。 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观测研究团队,如同探寻水之奥秘的先锋,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对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展开全方位 观测。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规律观测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黑土地中元素的迁移旅程。他们研究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垂向结构类型和分布特征,探索地球化学元 素在岩石-土壤-水-作物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在黑河观测试验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对重金属和有益元素不同形态在多介质中的富集规律展开研究。他 们克服野外采样的重重困难,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坚守试验场,采集土壤、水样等样品。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元素数据库,为黑 土地生态环 ...
“两高”发布破坏黑土地犯罪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决心和 鲜明司法导向。比如《解释》在以往司法解释关于以往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基础上,适当降低了入罪和升档量刑的标准。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典型 案例。 《解释》坚持严格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黑土地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解释,准确把握立法原意和立 法精神,认真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依法严格公正审理破坏黑土地犯罪案 件。《解释》主要围绕调研发现的破坏黑土地犯罪案件司法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难题,如罪名适用问 题、定罪量刑标准问题、事实认定难问题等作了解释,为执法办案提供裁判依据。 发布会还发布了3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包括严惩盗挖、滥挖黑土违 法犯罪行为,严惩以合法形式掩盖盗挖泥炭土的行为,严惩污染黑土地犯罪行为等,充分展现了司法机 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 《解释》共十四条,自2025年5月6日起施行。 ...
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Yang Shi Wang· 2025-04-20 09:08
央视网消息: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 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看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得如何? 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两天,记者来到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距离玉米大规模春播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 前的一大片农田里,还都留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仔细查看作业效果。 杨长春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在播种之前清除干净地里的秸秆,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而现在却要将秸秆尽 量留存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杨长春说,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是一把火烧了,要么是打成捆卖了做柴火、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的任务面积总计将达到1370万亩,同时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之上增加 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掏这么多的真金白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