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

Search documents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Yang Shi Wang· 2025-05-05 16:08
央视网消息:在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漫长历史中,贝壳不仅是自然的造物,更成为承载文明的载体。在北部湾畔,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海上 丝绸之路就发轫于此。5月5日,我们一起走进方寸间的海洋史诗与文明对话,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海贝雕如何由经典 向新而行。 自唐宋起,"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不断碰撞,催生出明代的"百宝嵌"技法。海洋的呼吸、匠心的温度与文明 的记忆从此凝聚于方寸之间,也把这条航线上的一座座城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这就是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名录的"北海贝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贝雕(北海贝雕)代表性传承人何明军称:"这幅作品叫海丝掠影,总共有13块国家的城市地标剪影组成。从北海出 去,经过了东南亚到非洲,最后到了威尼斯,这个作品我们用贝雕的形式来呈现还是第一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名噪一时,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受一些原因影响,北海工 艺美术总厂陷入困境,北海贝雕技艺面临失传。在艰难的时刻,北海贝雕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雄召回原北海工艺厂的26 名老艺人 ...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Sou Hu Cai Jing· 2025-05-02 16:31
琥珀色的糖液在案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川剧表演者手中的喷火表演腾起丈高火焰……近年来,从蜀绣、川剧、成都漆艺,到成都糖画、黄龙溪火龙 灯舞,这些非遗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也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眼名片。"五一"假期,成都的街头巷尾同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沉浸式体验 非遗活动,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出行"首选"。 糖画、漆扇等受热捧 还有外国友人前来"拜师学艺" 5月1日下午,为弘扬劳动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劳动之歌 文明之约"游园音乐会暨五一文明实践活动在"山上·文明 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正式启幕。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活动以"劳动+文明"的创意结合,将文明实践浸润节日肌理,通过音乐、市集、互动体验与露天观 影等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可玩、可学、可感"的节日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糖画、捏面人、漆扇制作等摊位前排起长队。只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蒋启军手腕轻转,糖浆便在案板上勾勒出憨态可 掬的熊猫和灵动的太阳神鸟。 漆扇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成都市民郭依婷、周书会就是直奔漆扇制作而来,"之前经常在新媒体平台上刷到漆扇制作,觉得特别精美,但从来没有真正体 验 ...
月港氤氲
Ren Min Ri Bao· 2025-04-29 22:31
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在闽南漳州龙海区,月港古镇以"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而得名。 周末清晨或夜晚,我喜欢独自漫步其中。 月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口,一条长约500米的狭窄街道,走过了繁盛、坚守、寂寞和挣扎的历史,承载着 厚重的记忆。时至今日,这里依旧古意浓浓,满是人间烟火。 林语堂在《我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在镇上,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面竹帘子,妇女们只 能躲在屋子里,隔着竹帘往外看,而在外面镇上的人,却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竹帘子,又叫"朱子 帘",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时主张"节民力、易风俗"创造的,高2米、宽1.5米,用竹竿和竹片制成。讲究 的家庭会在竹片上画上祈福图案,有喜事的还会贴上一对双喜。其独特之处在于房屋内的人可以透过竹 帘看到外面,而屋外的人却无法看到里面,从而表达儒家思想的内外有别的理念。 至今,月港古镇的原住居民还保留着在家门口摆放竹帘子的习俗,不过"朱子帘"已经从束缚女性的象征 转变为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历史和文化的 延续和传承。 2008年,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在清理馆藏时,意外发现了一幅古老的中国航海图。经研究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