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多元融合,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Xin Hua She· 2025-06-22 08:44
厦门鼓浪屿,有着"海上花园""琴岛"等美誉。在这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留存有千余幢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风貌建筑。有着百余年 历史的八卦楼是鼓浪屿的地标式建筑,如今这里已经"蝶变"成为"世界一流、国内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在紧邻八卦楼的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 里,亚洲最大的管风琴100多岁的"卡萨翁700"管风琴也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每天,这两处场所都有多场面向公众的免费讲解和演奏。 从敦煌到大足:感受中国石窟艺术的南北交辉 百年传承:璀璨琳琅"安冲藏刀" 青海玉树安冲藏刀拥有500多年历史,工艺独特、选料精良,在藏区享有盛誉。其最大特色在于刀柄采用银、紫铜、黄铜等金属交叉镶嵌,别具 一格,区别于他处的浮雕工艺。 河海文韵:五大道的沉浸式"思政课" "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18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是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艺术代表,一 前一后、一北一南,勾勒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线索。 厦门鼓浪屿:文化遗产"焕活力"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在天津市的大理道66号润园,西班牙式别墅与满墙藤萝辉映。这里曾是实业家孙震方的旧居。1949年后,润园见证了 ...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7 01:31
"一张板凳四只脚,专攻三路防四角,板凳一抡有风起,上架中撞如刀拼......"近日,在湖北省咸丰县唐 崖镇燕朝小学,52岁的陈俊法用一把普通板凳,演绎了板凳拳的独特魅力。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是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人的完善, 这门技艺逐渐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陈俊法8岁起跟随爷爷陈搏斋学习板凳拳,历经多年苦练 终得真传。 陈俊法介绍,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了棍、剑、刀等多种兵器的技法,讲究架、切、点、格、 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既能攻敌制胜,又能 强身健体。"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然 而,这门技艺曾因家族单传而濒临失传。于是,陈俊法决心打破禁锢,将板凳拳推广给更多人。 自2015年起,陈俊法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已成为县级传承人。2017年秋季学期,燕 朝小学聘请他为体育教师,每周20节课,主要教授板凳拳,他也连续三年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 之后,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聘请,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他还被当地消防部门 ...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图①:梁忠美(右)指导绣娘做刺绣。 用一只手"绣"出别样人生 图②:阿牛阿呷(右)在指导绣娘绣彝绣。 图③:王秋雨(左)带领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蜡染工艺。 图④—图⑥:"依文·中国手工坊"出品的刺绣纹样产品。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刺绣,又称针绣,是一种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的古老手工艺。 布依族刺绣题材丰富、彝族刺绣大胆灵动、苗族刺绣瑰丽多姿……神州大地上,孕育了风格迥异的 刺绣品类。尽管特点不同,但每一种绣法,都凝聚了绣娘们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刺绣艺术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生活、 走向世界。 如今,刺绣已不只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而是与千行百业彼此交融、互相辉映。万千绣娘正以"指尖 技艺"织就"指尖经济",她们绣喜爱之物,绣心之所向,绣精神所托,也"绣"出产业发展的美丽新画 卷。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绣娘,听她们讲述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梁忠美—— "这只蝴蝶的造型设计挺别致""平绣的针法改进了很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绣娘学员们轻 ...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Xin Hua Wang· 2025-06-11 06:47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种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别具一格, 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体验。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丹顶鹤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花鸟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在距博物馆不远处,当地重点打造的西溪天仙缘景区内,东台发绣展示馆也以精美的发绣作品为游客呈现东台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场的发绣技艺 展示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讨论发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看发绣作品《瑶池神会》。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赏发绣作品《一百零八将》。 馆内的发绣作品,来自东台发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多年,在总结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他潜心研究,创作适应各类绣品的样稿,除花鸟、文人画、历史题材外,还积极创 作表现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多幅 ...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泥金彩漆双龙提桶。 受访者供图 多福葫芦。 本报记者 孙懿摄 黄才良在工作室中制作泥金彩漆器物。 工艺制作 搓制泥料。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堆塑。 本报记者 孙懿摄 受访者供图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上彩贴金后的纹饰。 童俊霖摄 参观者在宁波宁海东方艺术馆参观泥金彩漆器物。 黄才良在非遗进课堂体验活动中为孩子们介绍泥金彩漆。 童俊霖摄 俯瞰浙江省宁海县天明湖。 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扫码观看视频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在一间满是古朴气息的工作室里,黄才良俯身案前,用竹刀轻轻挑起一团泛 着温润光泽的漆泥,在一盏朱红色的天球瓶表面,开始了精细地堆塑和雕琢。指尖起落,竹刀飞转,一 条活灵活现的龙跃然瓶上。他身后的博古架上,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红彤彤、金灿灿,漆艺古韵与手作 温度在这里悄然交融。作为宁波泥金彩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与这项技艺的缘分,已走过半个 世纪。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余姚河姆渡遗址出 土有7000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泥金彩漆的鼎盛时期始于南宋。当时,江南地区盛行"十里红妆"的嫁 妆习俗,泥金彩漆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大到眠床、橱柜等家具,小 ...
当科技遇上大运河文化传承
日前,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在京举办。活动现 场,城市代表与专家学者共话科技赋能下的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出行前用DeepSeek做旅游攻略,游玩后用AI自动剪辑和生成旅游Vlog……如今,AI与文旅的融合正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孙静表示,未来AI技术在深化文旅融合、 激活消费新场景方面大有裨益。"如基于大语言模型实现导览、信息、商城等文旅要素贯通,AI化历史 人物IP,让游客与其深度互动,线上与线下剧本游相互转化等,在多维场景中激活消费新场景。" 杭州灵伴科技数文副总裁季海卫表示,通过AR+AI科技的深度融合,大运河文化正在突破时间与空间 的桎梏,以沉浸式、交互式、全球化姿态,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千年文脉流淌不息,科技创新永不止步。沉淀于大运河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正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转 化为助推城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新动能。 大运河南来北往,见证了一座座运河城市因文而盛、因水而兴。科技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保 护传承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郭京宁表示,在文化遗 ...
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指引(博古知今)
Ren Min Ri Bao· 2025-06-06 21:34
循着杜甫和陆游对四川的书写,我行走于古蜀道,以及他们游历和工作生活过的许多地方。万里路与万 卷书相互辉映、相互生发,杜甫、陆游等文学家以真挚的态度、高超的艺术,为那个时代留下了许多生 动真切的记录。这些记录不论对于当下的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还是文旅融合,都是宝贵的资源。 今年,我重走苏东坡生命最后一年所走过的道路。从海南儋州至江苏常州,途经海南、广东、广西、江 西和江苏,这一路因为有东坡诗词文章的辉耀,山与水、人与大地唤起的文化记忆竟是如此动人。这一 路,我也在观摩体会沿途不同地方如何将他留下的遗产珍爱保护,将他曾经用心用情记录的彼时情景加 以言说或呈现。 在江西赣州一段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上,我眺望东坡先生描绘过的山水形势。走下城头,我看见一块城 砖上依然保留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的清晰字样,抚摸城砖上那隆起的笔画,突然热泪盈眶。 这样的情形,在我的唐宋诗旅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是引起疑问:这个古迹,这处遗存,是杜甫写 过、东坡写过、陆游写过的吗?再造这古迹的人们有没有认真读过古人的文字?即使读过了,有没有认 真复现?比如某地重建了一座楼阁,在唐代或宋代确实有过这座楼,现在重造,功莫大焉,但遗憾的 ...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6 08:17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字体: 大 中 小 】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5-06-06 08:35 "掌拿准,看前面,出去的时候,肘和膝要合在一起……"近日,走进瑞昌岳家拳传承基地,九江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岳家拳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岳家拳。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吴思瑜 摄 看着弟子们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张远亮很欣慰,"从做徒弟到带徒弟,我对岳 家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从最初的热爱和坚持,逐渐变成了情怀和信仰。"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岳家拳。吴思瑜 摄 "师傅的离世,让我们很难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后,我们决定要继续把岳家拳 传承好,完成他的心愿。"张远亮说,他和几位师兄弟继续收徒教学,后来其他师兄弟 陆续退出,只剩下他一个人苦苦支撑。 不过,张远亮并没有轻言放弃,一方面积极推动岳家拳申遗,另一方面积极创建 岳家拳传承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岳家拳馆正式成立;2024年创立瑞昌岳家拳传承基 地,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了解岳家拳、学习岳家拳。 "一开始只有几个小孩跟 ...
京杭对话: 让更多人一起来讲“运河故事”
Hang Zhou Ri Bao· 2025-06-04 02:40
5月29日-30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举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汇聚了京浙两地 政产学研代表,目标只有一个:共同探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已连续举办六届,并围绕一个永恒的主题:保护·传承·利用。今年的年 度主题是:千帆竞发,运河通济。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也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11周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围绕一条运河,开展南北对话,将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找到哪些新路径 和新模式呢? 临水经济让运河"美起来" 中国当代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韩美林。 5月29日下午,北京什刹海旁,一座叫海清苑的四合院内,一场以"运河城市与临水经济的发展路径 探讨"为主题的对话正在进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桌而坐,从水脉经济的价值转化、文 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滨水空间的智慧治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活动现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频频点赞杭州的"临 水经济"。他说:"现在我国已经有了5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但只 ...
科技点亮千年文脉 2025京杭对话共探运河文化传承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30 12:46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 徐婧 陈杭)29日至30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简称"2025京杭对 话")在北京举行。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运河论道"高端对话30日举 办,来自北京、杭州等城市的嘉宾学者相聚大运河畔,共话科技赋能下的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记忆团队四年的历 程。在创建"京城大运河"网站,将线下的大运河知识搬到线上后,冯惠玲与团队发现,在人们衷情于体 验文化的时代,线上流量有限,随即开启了大运河文化线下传播的探索。从参与数字艺术展到举办3D 沉浸式全景光影展,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大运河的历史研究在线上和线下形成了不同的效应。 大运河南来北往,见证了一座座运河城市因文而盛、因水而兴。科技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保 护传承利用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5月30日, 2025京杭对话主题活动之一"运河论道"高端对话举办。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表示,作为千年大运河北首,北京市通州区坚 持"一年一个新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聚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