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Search documents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6-25 04:25
Core Insights - The excavation of the Marnot site in Tibe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for 2024, providing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early human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in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1][2] - The findings at the Marnot site, including evidence of fishing and trade networks, challenge previo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lifestyle of highland populations and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early human settlements [2][4] Group 1: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 The Marnot site is the highest and oldest Neolithic lakeside site discover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ating back over 4,000 years, and has revealed a continuous cultural sequence [2][4] - Artifacts such as fish bones, pottery shards, and charcoal have been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early humans in the region [2] - The discovery of seeds from crops that are difficult to grow at high altitudes suggests that trade networks existed in the Marnot area around 4,000 years ago [2] Group 2: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research from the Marnot site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1][4] - The findings fill gaps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human adapt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4] Group 3: Preservation Efforts - The ongoing work of the Qiangtang Women's Survey Team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and dedication involved in documenting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remote areas of Tibet [6][8] - The team has conducted extensive surveys, discovering over 460 new archaeological sites, emphasizing the richness of the region's historical landscape [8] -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texts, such as the "Bey Leaf Scriptures," is being approached through innovative method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based repair materials and digital recognition systems [10]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Xin Hua She· 2025-06-23 02:47
镜头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文 物保护与修复馆,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总书记感慨系之:"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来到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玻璃幕墙后的文保修复工作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数十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至今难忘同总书记 当面交流的一幕幕。 "期待着更长的 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四川成都往北,夏日的鸭子河畔满目青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如河边起伏的三座土丘,静静守望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殷切的鼓励,令我们由衷感受到总书记对考古的高度重视、对我们的亲切 关怀。"三星堆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说。 走进新馆展厅,仿佛穿越到一个奇崛瑰丽的梦幻时空。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形态各 ...
田野考古的足迹
Ren Min Ri Bao· 2025-06-20 21:41
若以进入考古专业读书算起,考古学家徐光冀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前行了70年。他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和中 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第一次见到徐先生是2006年的冬天。那次陪同先生从北京赴河南,检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固岸 墓地"等遗址的发掘。之前作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组成员,徐先生参加了《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总体 规划》的制定,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物保护规划,突出了"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理念。作为水利 部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规划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徐先生参加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文物保护规划编 制,并对考古工地进行长期的检查和指导。从考古转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徐先生丰富的田野考古经 验、强烈的责任感和鲜明的保护立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光冀出生于1935年,幼年正值抗战时期,颠沛流离,1948年方回到北京读中学,1954年以第一志愿进 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考古专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作。他很怀念自己成长路上遇到的各位老师——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等。夏鼐先生主持 考古所工作长达30多年,一贯重视和严格要求田野考古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田野 ...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Ke Ji Ri Bao· 2025-06-20 03: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 侠 江 耘 颉满斌 编者按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礼乐之邦传承,从早期城市发 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的画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发清晰。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解读"2024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带您进入考古一线,感受那些文明探源过程中的科技之力。 同时,考古队也以"治水"为突破口,通过修建木质遗物沉降池与分类工作室,为脆弱文物打造"恒湿恒 温"的微型生态舱。此外,团队采用定期换水、化学加固等科技手段,使这些沉睡万年的木构件保持结 构稳定,尽全力构建了遗址系统性保护体系。 "濛溪河遗址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清晰展现了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填补了东 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领域的关键时间、空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空白。"郑喆轩说。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 临洮寺洼遗址入选。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江上游到黄河中游,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些遗址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 明起源的"时空门"。数万年前的远古 ...
【省文物局】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发布
Shan Xi Ri Bao· 2025-06-19 22:44
6月19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日,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发布。 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重点构建"一核"(秦咸阳宫保护展示 核心)、"三轴"(秦汉历史文化主轴、大汉紫道景观展示次轴、大秦遗址保护展示次轴)、"两廊"(秦 汉文化联系廊、秦宫古道体验廊)、"六片区"(农田景观展示片区、府库遗址展示片区、民俗休闲展示 片区、秦汉文化体验展示片区、大秦文旅融合展示片区、公园入口综合服务片区)格局,打造彰显秦汉 文化魅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考古遗址公园典范。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是战国时秦国到统一秦王朝的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东至秦汉新城刘家沟村、西至毛王沟村、南达兰池大 道、北至高干渠,总面积约703公顷。主题定位为"大秦帝都、一统之地",集中展示秦从方国、王国到 帝国的发展历程,主要展示对象为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重点围绕核心宫殿区、国家府库遗址、手 工业作坊遗址等遗存进行全方位阐释。 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分三期建设:近期主要推进核心宫殿区展示工程。重点实施 秦咸阳宫(一、二、三、五和六号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
“宇宙之眼”将开启暗物质与银河系探秘之旅
Ke Ji Ri Bao· 2025-06-19 02:18
"宇宙从未许诺会向我们袒露所有奥秘。"——这是美国天文学家薇拉·C·鲁宾在自传序言中留下的 感慨。 而今,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天文台——薇拉·C·鲁宾天文台(以下简称"鲁宾天文台")即将睁开"眼 睛",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这座耗资8.1亿美元的天文台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能源部运营,坐落于智利帕穹山伊尔佩恩 峰,预计今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面对如此汹涌的数据洪流,团队开发了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运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 实时比对新旧观测图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天文学家托尼·泰森教授表示,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现 象,每晚可产生超过800万条关于瞬变天体、移动物体等异常现象的预警。全球天文学家将通过协作平 台筛选这些警报,及时追踪超新星爆发、小行星飞越等重要天文事件。 探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奥秘 鲁宾天文台肩负着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使命。鲁宾本人毕生研究这种神秘物质,这座天文台也将 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暗物质不发光、不反射电磁波,却用无形的引力之手操控着星系的运转。鲁宾天文台研究员斯蒂芬 妮·德普解释称,实际上,是可见物质在追随暗物质的脚步。星系分布于天文学家所说的由暗物质细丝 编织而成的宇宙网内,暗物质细 ...
不断揭开三星堆的秘密
Si Chuan Ri Bao· 2025-06-17 00:32
温暖嘱托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 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强调 回访看变 6月5日,三星堆遗址燕家院子点位考古工作阶段性结束。考古人员在该点位不仅发现三星堆玉石器 作坊,还发现一处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台,推测使用年代上限不晚于商代中期。 与此同时,针对三星堆古城门、水门以及道路交通体系的系统调查勘探,正在进行。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 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 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要求。近两年来,三星堆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 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多项并进,不断揭开三星堆秘密的同时,持续擦亮三星堆的文化名片。 燕家院子再发现人工土台和大型房屋基址 ...
“大河村”入选国家队 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He Nan Ri Bao· 2025-06-15 00:05
6月14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同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 单,"河南省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列其中。至此,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是全国大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多年来,我省在大遗址保护、考 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不断发力,探索创造了"生态保遗"郑州模式和"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将遗 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城乡发展有机融合,产生显著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同时,着力满足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证实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四种考古学文 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年代距今7000—3500年,尤其是该遗址涵盖了仰韶文化起源、形成、发展的完 整演变脉络,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作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节点项目——大 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新馆以大河为主线,从世界大河文明到仰韶文化再到大河村,通过基 本陈列、数字化陈展、沉浸式演绎等手段,对整个仰韶文化及大河村遗址进行全景式展示,填补了国内 仰韶文化集中展示空白,成为我省在大 ...
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在这个阶段,我的角色更接近法医。合作者送来疑似烈士的遗骸样本,以及疑似亲属的生物样本,我会 为比对成功而高兴,也会为比对失败而遗憾。 2023年1月,这项工作迎来转折点。应山西省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我们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 展开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这不再仅仅是单点寻亲,而是一次关于烈士墓地的综合研究。课题目标 骤然延展:其一,通过DNA鉴定和颅面复原,获取烈士身份和形象,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其二,通 过体质鉴定和同位素分析,复原吕梁烈士革命场景,解码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历史——在何等艰难的环 境下,我们党铸就胜利的史诗! 在这处曾是战地医院的土地上,我们成功帮助寻亲家属崔玉岐老人找到了其三叔崔海治烈士的遗骨。经 鉴定,这片烈士墓地安葬的49名无名烈士平均预期寿命仅20.5岁,最小的不到14岁。在挖掘和鉴定工作 中,我们常边抹眼泪边工作,一幕幕令人震撼的英雄图景在我们眼前展开:多具战士遗骨正面的不同部 位有数处子弹弹孔,凝固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正面冲锋的无畏姿态;一位年仅17岁的烈士,其遗骸的病 理现象——眶上筛变,揭示了他曾长期营养不良和贫血;更有多具年轻烈士的骸骨上,显现出退行性关 节疾病等中老年病症 ...
三国名将今又见:访朱然家族墓地|访古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13 00:35
(原标题:三国名将今又见:访朱然家族墓地|访古) 图文|翟德芳 在高蒙河兄提供给我的长三角地区考古博物馆的清单上,马鞍山附近除了凌家滩外,还有繁昌宫瓷窑址 和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我自己还打算去池州华龙洞,看一看那里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但我在路上 搜索发现,繁昌宫博物馆不接待游客,搞得我连华龙洞也不敢贸然前去,这样在马鞍山我可以去的地方 就只有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了。 关于朱然,我是知道一点的。他是东吴将领,不过在群星璀璨的三国人物中,朱然的知名度并不高,而 且由于其追随吕蒙、擒杀关羽的缘故,在后世演义小说中,他的形象也不太正面,《三国演义》甚至虚 构他在夷陵之战中被赵云刺死。由于我对三国时代之后的考古发现关心不够,还真不知道朱然家族墓地 的发现和发掘经过,也不知道有什么惊世发现,这次已经来到马鞍山,当然一定要到现场去学习一番。 01 朱然其人及其家族 朱然(182—249)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本姓施,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本 是毗陵侯朱治姐姐的儿子,生父名施崇,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掌权 后,朱然历任余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曾率军平定山贼。建安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