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
icon
Search documents
飞虎队抗战记忆展在北京开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7-07 01:40
1941年,陈纳德将军率领一批美国青年来华,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 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被中国民众亲切称为"飞虎队"的部队,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冒险开辟了 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 中新社北京7月4日电 (刘洋)7月4日,"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 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展出"飞虎队"驼峰航线臂章、二战驼峰飞行员协会名录 等珍贵文物和照片,重现飞虎队的组建历程和中美空军并肩作战的历史。 图为"螺旋桨切割云层的声音——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展出的二战驼峰飞行员协会名录等文 物。 刘洋 摄 多位抗日空军英烈和中美空军混合团成员的后代也来到开幕式现场。中美空军混合团第三战斗机大 队分队长邢海帆的孙子雷明表示,驼峰航线飞行风险巨大,不少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20世纪90年代, 他的爷爷同一众老兵推动建设驼峰飞行纪念碑,以告慰牺牲战友的英灵,铭记这段历史。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云受访时说,抗日战争初期,昆明几乎没有防空力量。飞虎队首 战告捷后,昆明百姓欢呼终于不用再躲藏。在艰苦的飞行作战中,中美两国 ...
北京抗战文物数量持续增加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06 23:34
在历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之上,北京的抗战时期"文物拼图"逐渐变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探寻这些新增文物背后的故事。抚今追昔,让一段段尘封已久的抗战历 史变得触手可及。 北京现存已知唯一的侵华日军摩崖刻石获得法定文物身份;被发现的日军兵营和碉堡让京张铁路的历史 留存更加多元;新近被发现的一处"地道战"遗迹原址建馆保护……近十年来,在文物部门与文保志愿者 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地区新增多处抗战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让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存逐渐进入公众 视野。 三处日军建筑被认定为文物 在丰台区程庄路东侧,由于行道树和地锦草的遮蔽,很少有人注意到程庄路16号院的外墙间,矗立着一 座圆柱形碉堡。这座建筑由砖块垒砌,上下二层分布有射击孔,但随着时代变迁,碉堡第一层的射击孔 已被封堵,但还能看到往昔的结构。钉挂在外墙的文保牌显示,丰台区文委在2016年将这座建筑认定为 普查登记文物,定名为"程庄路碉堡",但文保牌上并无更多的介绍,为这处抗战遗存增添了一丝神秘 感。 程庄路碉堡是何人所建?据《北京抗战遗存》一书记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在丰台镇铁路 北侧至大井村修建仓库,系军用物资储备及调运场所, ...
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抒写
1937年7月7日,一个平静的夜晚。卢沟桥畔,日本侵略者的枪声猝然划破沉寂,战火燃遍华夏。"七七 事变"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便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在东北、华北 等地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妄图独占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北大营和奉天城(今沈 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警报如同警钟,在破碎的山河昼夜不息地鸣响——东北危机!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中国危机! 一个沉睡的民族在剧痛中惊醒。四万万胸膛里压抑的怒吼,化作黄河咆哮般的抗战宣言——从东北冻土 到五指山麓,从太行峭壁到滇西雨林,整个神州大地在刺刀逼迫下迸发出玉石俱焚的决绝。这是五千年 文明面对灭顶之灾的终极抗争,是用血肉在焦土上重铸民族魂魄的悲壮史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数不清的家书穿行于枪林弹雨之间,它们载着恋人的惜别、战友的遗恨、稚子 的呢喃、孤老的诀泪、桑梓的凝盼、民族的浩叹,如带伤的鸿雁背负千钧之重,辗转自焦土战场、异国 孤旅、动荡后方。这些墨迹斑驳的家书,字里行间烙印着刻骨之爱与切齿之恨,串联起家与国的斑斑血 泪。这些家书 ...
壮气遥托鱼雁 丹心永护河山(人民家书)
一级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王俪桦配音 扫码收听 译制片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张筠英配音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何恺鹏配音 扫码收听 7月7日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88年前,"七七事 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 全面抗战的序幕。 图为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一级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沙景昌配音 扫码收听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已经接待 各界观众超过600万人次。与陈列馆相距不足百米,就是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抗联中学。这座以"抗 联"命名的中学,每年都要进行抗联精神的教育并组织学 生到陈列馆进行现场教学。今年清明节前,抗联中学师生 来到陈列馆,向抗联英烈敬献花篮,缅怀抗战往事。图为 抗联中学学生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听讲解员讲述八女投 江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李 钢摄 带着中国人真实朴素的情感,"人民家书"专栏今起和大家见面了。家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情絮语, 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 ...
“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的英雄墙。 云南瑞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云南德宏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云南瑞丽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侨机工与所驾驶的汽车合影。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车行驶。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滇西抗战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图为惠通桥遗址。 张殊凡摄 "赤子功勋"—云南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四个大字。 碑文这样写道: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 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 勋。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 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硝烟散尽,功勋长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今年 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 年前,马来西亚南 ...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王雨亭。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白雪娇。 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 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 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 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 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图为陈掖贤(宁儿)抄写的母亲赵一曼写给自己的家书。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爸和哥:你们宠爱和抚育我的艰苦和尽职,我时刻是牢记 着的。不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头,特别是在这样严重 的国难时期中,我实在是没有机会与能力来报答你们的。 也许你们会反骂我不情不孝吧!爸和哥别怀疑和误会吧! 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 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我相信你们是 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 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 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 谅吧! 谨此,祝 阖家 ...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长夜。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 生死存亡之际,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 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河北曲阳县十二区的妇女自卫队。 河北省曲阳县委党史办供图 平山青年踊跃参军。 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香城固战役中群众向前线运送物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新加坡各界人士在码头欢送南侨机工回国。 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供图 民生公司的船只经过激流险滩,将战略物资运送到后方。 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供图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各族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 力。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激动人心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成了激励全民族抗 战的号角。在河北平山,青年群起响应,纷纷表达"参加八路军,赶走东洋兵"的决心,1500多名平山青 年积极参军参战;回族抗日将领马本斋组织青壮年奋起抵抗,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 知识分子以笔为枪,郁达夫发表大量文章鼓舞抗战士气,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吼出民族魂魄; 华侨领袖陈嘉庚募捐筹款 ...
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如果没有战争,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将是一个宁静的夏天。 不过很快,这虚幻的平静就被彻底打破了。 烽烟 父亲要求官兵在吃饭前和睡觉前必须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金天愚(金振中之子) 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 在宛平城附近进行非法演习的日军,以丢失一名士兵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城搜查,遭到拒绝。之后,日军 向中国守军开枪,并炮轰宛平城。 "清风徐来,吹散了午后的暑气,刮得玉米叶子唰唰作响,夕阳照耀在地平线上,缕缕炊烟四起,衬托 满天彩云。眼前一幅多么美好的大自然风光!" 1937年7月7日黄昏,时任宛平县政府秘书的洪大中望着城外的玉米地,心生感慨。 曾在喜峰口战斗中立下战功的金振中,此时正作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率部驻 守宛平城和卢沟桥。 1933年春,日军在长城一带制造事端发动进攻。29军的战士们手握大刀,在喜峰口战斗中血刃日寇,歼 敌5000余人,一战成名。 "父亲每天给士兵讲话,用历代的英雄楷模给他们作报告。另外要求官兵在吃饭前和睡觉前必须高呼'宁 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来激励士兵的斗志。"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回忆说。 面对如潮水般扑来的日军队伍,金振中果断下达 ...
必胜信念,照亮胜利之路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上战场,害怕吗? 如今,10年过去了,目前健在的这些抗战老兵大多年近百岁。这些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我 们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走近他们,不仅是记录故事,更是赓续精神。 记忆,亟待守护。这是今年福建漳州市一份沉甸甸的数据:全市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仅剩14人,平均年 龄逾九旬。抢救记忆刻不容缓。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抗战老兵记忆抢救"行动。对思 维清晰的老兵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留存影像;对无法有效沟通的老兵,采访其亲属或战友;拍摄勋 章、证件、书信等历史实物并数字化保存。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他们的故事是最动人的民族记 忆。它能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我是八路军,我身后有老百姓,不能退。"105岁的武恩,讲起那段峥嵘岁月,依旧热血沸腾。 "不怕!咱们共产党员不怕死,牺牲了都是光荣的!"年过百岁的郄顺祥的声音坚定有力。 朴素的答案,必胜的信念,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年穿越硝烟战火的青春少年,已鬓发染霜、步履蹒跚。走近抗战老兵,聆听他们藏在记忆深处的故 事,透过历经风霜的面庞,可以触摸那始终不曾褪色的信仰。 抗战老兵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胜利的见证。80多年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enduring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heroism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acrifices made for the country'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 [3][4][5]. Group 1: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 The love for the country is described as a profound and lasting emotion that motivates generations of Chinese to strive for national prosperity [5]. - The phrase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individual) encapsulates the collectiv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war [4][5].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portrayed as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al resistance, unit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fight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4]. Group 2: Heroic Spirit and Sacrifice - Numerous accounts of heroism are recounted, such as the "Eight Hundred Heroes" who defended the Sihang Warehouse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 showcasing the spirit of fighting to the last breath [6][8].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acrifices made by individuals, including mothers and soldiers, who chose death over surrender, reinforcing the theme of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the nation [8][9]. - The legacy of these heroes continues to inspire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to uphold the values of courage and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10][11]. Group 3: Unyielding Belief in Victory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eadfast belief in eventual victory that characterized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s articulated in the writings of leaders during the war [15][16]. - Examples of perseverance in overcoming natur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are provided, illustrating the spirit of determination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16][17]. - The narrative concludes with a call to draw strength from the past to face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fighting spirit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