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Search documents
起来!起来!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3 02:20
数十万义勇军以血肉搏寸土 起来!起来! 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内陈列的《血肉长城》群雕版画。 本报记者 田勇 摄 本报记者 张颖 丁克、丁世恩、马占山、王凤阁、邓铁梅……王介予、孙忠臣。 本溪桓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的名录墙上,二千二百三十五个名字静静排列。十四年抗战,众多义 勇军将士血洒疆场。然而,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与记忆碎片中打捞起的姓名,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王介予、孙忠臣",是这面不断延伸的名录墙上,最新镌刻的两个名字。 2235个名字 步入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时光仿佛凝固。气势磅礴的雕塑群眼神如炬;展柜中,残破的衣帽、锈蚀 的刀枪、泛黄的纸页……无声地诉说着14年间白山黑水间那场气壮山河的悲壮史诗。 "从2015年筹建纪念馆开始,我们一直在寻访抗日义勇军老战士的信息。"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副馆长 邢燕来说。2024年,一个名字被重新点亮——孙忠臣的外孙周世森来到馆内,郑重捐赠了珍藏的外公的 印章和烟口袋。经相关部门严谨查证,历史终于确认:孙忠臣,曾参加义勇军大刀队及东北抗联。1937 年2月,他在"西江惨案"中幸存,成为那段血火岁月的珍贵见证者。他也成为纪念馆名录墙上的第2235 个名字。 9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Xin Hua Wang· 2025-06-12 12:19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表示,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香港同胞的爱国爱港传统源远流长。在香港 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 力量,为香港繁荣稳定、由治及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新华社香港6月12日电(郭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 会12日在香港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及俄罗斯、英国、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逾百位专家学者和 新闻出版界人士参会。 开幕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表示,香港作为自由港已有接近两百年历史,一直担当独一无 二的中外交通枢纽。在抗战时,香港成为向祖国和盟军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动脉,积极投身抗战 前线,守护国家。他说,特区政府将举办包括官方纪念仪式、多个大型主题展览、抗战电影放映会以及 优化具抗战历史意义的旅游配套等在内的一连串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丰富市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 开幕式后,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中国历史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就"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 就"百年未有 ...
定格华侨华人的空中英姿(侨·博物馆④)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10 22:50
江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根在侨乡"的"铸造丰碑"展厅。 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李庚申捐赠的日军零式战机残骸机翼残片。 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飞虎队飞机。 资料图片 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著名侨乡,以江门市为核心的五邑地区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五邑地区 的海外侨胞约有536万,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一级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记录着五邑华侨 华人漂洋过海、扎根美国的历史故事。其中,华侨华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中英姿十分亮眼。 从驰骋晴空的飞行员,到穿梭战壕的后勤军人,许多五邑侨胞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飞虎队并 肩作战,为战争胜利奉献青春与血汗。走进江门市博物馆,在一件件展品中,这段鹰击长空的历史再次 浮现眼前…… 飞机残片背后的烽火岁月 飞虎队中有1000多名华裔队员,他们及亲属捐赠的相关历史实物,勾勒出飞虎队中五邑籍侨胞的英 勇身影 在江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根在侨乡"的"铸造丰碑"单元,一块留有斑驳印记的金属残片,静静陈列 在展柜中。不规则的切割线条、尖锐的金属边缘、满是磨痕的表面,暗示着它不同寻常的来历——这是 飞虎队队员、江门台山籍华人李庚申用猎刀切下的日军零式战机残骸机翼残片。 1944年夏天,服役 ...
“是老百姓的支持,让我们夺得了胜利”(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6-10 09:10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life and contributions of Du Shilin, a centenarian veter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nti-Japanese resist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emphasizing his dedication to both military service and agricultural work in his later years [7][12]. Group 1: Early Life and Military Involvement - Du Shilin joined the anti-Japanese children's group at the age of 11,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for food and influenced by his uncle, who was a guerrilla leader [8]. - He undertook various roles, including gathering intelligence for the guerrilla forces, and demonstrated bravery by enduring torture without revealing military secrets when captured by the Japanese [9]. Group 2: Community Support and Military Discipline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rong bond between the Eight Route Army and local civilians, highlighting how the army's strict discipline earned the trust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10]. - Du Shilin recalls instances where local residents provided food and assistance to soldiers, showcasing the mutual respect and cooperation during the war [10]. Group 3: Post-War Life and Legacy - After the war, Du Shilin returned to farming and continued to share his experiences with younger generation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ard work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peace achieved through sacrifice [12][14]. - His recent trip to Beijing fulfilled a long-held wish to honor his fallen comrades, reflecting his enduring commitment to the values of service and remembrance [12].
侵华日军细菌战添新证:《抗战时期细菌战与防疫战文献集》出版
Xin Hua She· 2025-06-10 08:23
中方史料涵盖了台湾岛内机构所藏国民政府防疫档案,生动呈现中国军民应对细菌战的历史细节。俄文史料包括对伯力审判档案、俄安全局新解 密档案等,揭示侵华日军细菌战对苏联的战略威胁,以及战后美苏对日军罪行隐匿与揭露的博弈。此外还收录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档案馆藏 有关日本战争罪行的档案。 该书主编、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吕晶说:"日本军医报告与细菌部队官兵证言同国民政府防疫档案、战犯审判口供等多国史料交叉印证,形 成'加害—受害—第三方见证'的完整证据链条。"武汉大学教授王萌说,该成果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细菌战的言论构成直接反驳,为构建中国抗战 史学自主话语体系提供扎实基础。 据悉,该书依托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国家出版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和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智库 专项等支持,汇聚中、日、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3位学者,50余名高校学生参与档案整理,总字数约 360万字。课题组及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 授张宪文表示,这一研究体现了中国学界在战争罪行实证研究领域的积极探索,其跨档案、跨国界的史料整理模式,可为全球范围内战争记忆与 历史正义研究提供范式参考。 记者6月10日从南京大学中华 ...
铭记抗战历史 缅怀遇难同胞 重庆今日拉响防空警报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6-05 09:55
据《重庆防空志》记载:1938年至1943年,侵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轰炸中死伤者超过24000人,炸、焚毁房屋17452 栋、37182间。1941年6月5日,日机空袭重庆,不仅直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间接导致2000多市民窒息死亡,酿成震惊中外的重庆"6·5"大隧道 惨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大惨案。据了解,自1999年3月1日《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施行以来,重庆已经连续27年在6月5日 这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以此缅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 (总台记者 夏斯伟 江华 张帆) 责编:黄之安、陈亚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5日上午,重庆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悼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大轰炸中遇难的同胞,激励全 市人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战备意识。 上午8时20分,防空警报准时鸣响,按照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灾情警报的鸣放标准,持续至8时32分。当天上午,由重庆市国防动员办(市人民 防空办)、江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重庆市2025年防空警报试鸣放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活动,在观音桥商圈广场举行。重庆社会各 ...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
Xin Hua She· 2025-06-04 12:49
↑1945年,夏淑琴(左二)和妹妹(左一)与舅舅一家合影(翻拍照片)。 ↑2016年12月3日,夏淑琴(右二)和家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遇难者献花。 ↑2018年12月10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中,夏淑琴给遇难者名单墙上亲人的名字添漆。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刚吃完早饭,淘好了午饭要用的米,突然听到沉重的皮靴声。一队日本兵敲开房门,直接射杀了开 门的房东。她的父亲跪地恳求,仍被枪杀。随后,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轮奸并杀害了她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姐姐,又杀死了外公外婆,又将年仅1 岁的小妹妹从桌下拖出摔死。 夏淑琴被外公藏在被子里,因惊吓大哭,被日本兵连刺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她满身是血,听见妹妹在哭喊"妈妈"。姐妹俩靠着炒米和锅 巴,喝着水缸里的水,在亲人的尸体旁熬过了十多天。 这个原本9口的家庭,7人惨遭杀害,两个小女孩瞬间成为孤儿。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内,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近6周的烧杀淫掠,至少30万人遇 难。后来,慈善机构"老人堂"的人救走了姐妹俩。夏淑琴的伤口已经化脓,老人们用烧着的棉花为她处理伤口。最终 ...
抗战影像记忆|他们,这样长大
Xin Hua She· 2025-06-01 12:36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祖国大好山河。多少人,成长在烽火狼烟之中。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妇孺200余名,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嚎啕大哭。王小亭 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抗日儿童团组织。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儿童团员们不但没有放弃学习,还常常帮助游击队站岗、放 哨,捉汉奸、打鬼子,成了子弟兵的好帮手,涌现出了一大批少年英雄。 放学回来(1941年,太行山区)。徐肖冰 摄 危急存亡之秋,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这当中就有不少稚嫩的面庞。 战火,吞噬了孩子们本该绚烂多彩的童年。也正是战火,淬炼了孩子们的意志与勇气。在战争中,他们学会了战斗;在战斗中,他们成长为英 雄。 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在村口路边站岗放哨,保卫根据地。石少华 摄 1940年6月,河北唐县的儿童团员在查路条。沙飞 摄 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员们列队高歌。赵烈 摄 太行解放区的儿童团。徐肖冰 摄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的孩子在站岗放哨时教路过的乡民识字"加紧春耕"。沙飞 摄 1943年,陕甘宁边区儿童在纺线。郑景康 摄 黄金似的谷穗,黄金似的童年。沙飞 摄 ...
“是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就应该站出来”(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18 22:02
李金水敬礼。 李金水所获的纪念章。 以上图片均为马梦迪摄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 战中,抗战将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拿起武器坚决战斗时,他们 有的是青年,有的还只是孩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正义,他们 奔赴战场、同仇敌忾。 岁月流转,每当回忆起峥嵘岁月,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他们的故事是最真 实、最动人的民族记忆。本版今起推出"时空对话"系列报道,本报记者走近抗战老兵,听听他们忘不了 的事、还牵挂的事,记下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 年近百岁、面容清瘦,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眼前这位老人叫李金水,穿着整齐,胸前挂满纪念章。 李金水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下北漳村一户贫苦人家。他所在的下北漳村是"前方鲁艺"学校所在 地,1944年,17岁的李金水加入了八路军。 什么是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为了抗日,是不怕死的" 抗战期间,村里一直驻有八路军部队和 ...
1944年,一土匪头子派人送来一张借条:希望新四军接济40万发子弹
Sou Hu Cai Jing· 2025-05-12 17:16
1944年,在浙江嵊东的绵延大山中,山川绿意盎然,群山层叠交错,有一个简朴的小寨子坐落在这片深山老林之中。这个小寨子虽不起眼,却在这里的山间 寂静中,藏着一段传奇。 在寨子的一片空地上,一群人正三三两两地站着。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面色凝重。有人手持着从日本军队缴获的三八式步枪,腰间挂着锋利的柴 刀,身形壮实的男人肩上背着祖宗的牌位,脸上显露着坚定与焦虑。还有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的妇女,她们的目光显得格外哀愁。人们的目光焦急地望向站在 一座已空无一物的房子前的一个人,这个人身着粗布衣裳,面容刚毅,蓄着浓密的胡须,眼中闪烁着一股不屈和决然的光芒。他腰间别着一把驳壳枪,低沉 地对这群人说:"我们已经被包围了两个月,弹药所剩无几,再这么僵持下去只会等死。我已写信给新四军,要求提供40万发子弹!我们要投奔新四军!" 随着王鼎山队伍的壮大,正当他以为自己将永远如此过上"土匪"生活时,日军侵略者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亲眼目睹日军对百姓的残酷屠杀,王鼎山心头的愤 怒无法抑制。于是,他把复仇的目标锁定在了日本人身上,决定利用自己游击战的优势,对付日军。 王鼎山开始派遣探子收集日军活动的信息,并趁机设伏。在一次伏击中,王鼎山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