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

Search documents
业务丛谈丨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创新发展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7-10 00:19
体融合发展,借助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可视化"廉洁文化资源包""实体空间+虚拟场 景"的校院廉洁文化宣传融合展示平台,打造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廉洁教育教学模块,将廉洁价值 理念全方位融入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波 作者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站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全局高度,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出战 略部署,强调要加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力度。高等教育院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承担 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新时代 廉洁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廉洁价值观 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强基固本、启智润心、砥砺品格。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文化浸润。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密集、权力相对集中,领导干部廉政风险、教职员工 廉洁风险相对较高。同时,高校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帮助学生扣好"廉洁纽扣",对其文化 思想养成和价值观念形成至关重要。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廉洁文化正本 ...
全文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源头活水与价值启示——溯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金融重要论述与实践
Xin Hua She· 2025-06-20 01:03
目 录 导 论 结 语 编写说明与致谢 导 论 一条道路的开拓,离不开漫长的积累和艰辛的探索。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谋划,推动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 就,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 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 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金融发 展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广阔视野、前瞻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围绕如何走出一条符合 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金融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与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一 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报告认为,这条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政治性 筑牢发展根基,以人民性锚定价值坐标,并通过"两个结合"实现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为 ...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Ren Min Wang· 2025-06-17 22:09
杨伟国 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 讲话,强调:"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 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 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 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具有鲜明特性,为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发展和做好工会工作 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的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全方位进步,对于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 作创新发展,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现"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不仅是我们在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
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10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 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坚定的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两个结合"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 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 和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 互鉴中不断自我革新和超越所塑造的"新生命有机体"。从概念基点出发,循实践之迹、溯学理之源、答 世界之问,梳理明晰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从"点"到"线"、由"线"及"面",深入 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一重要范畴。 实践维度: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 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古今中西""旧邦新命"交汇交融中,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生成,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上的重要标志, 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内含着文明形态的更新与转型,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现代 ...
时代专论 |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05 00:50
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明确提出及其体系化阐释,是一定的思想形成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两个结合"作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还揭示出开辟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 性以及精神独立性均实现新升华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文 第三部分,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 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方法论,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与 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其 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全面考察特 定的历史时代与外部世界,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来源中脱颖而出,最 终升华为新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深刻洞察历史运动的 本质,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更好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5-30 00:38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 的。因此,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 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局,这正是其重大政治意义的体现。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 谋划部署,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 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 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 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 碑。 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开幕。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坚持把文化 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Ren Min Ri Bao· 2025-05-26 22:33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 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 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述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用大历史观、大文明观的视野观照中国式现 代化,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中国、何以现代、何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 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却又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沉重历史磨难的非西方国 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一些人曾经对此认识并不清楚。一方面,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 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 家。这就给一些人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一些人缺乏 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缺乏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发 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推进现代化,结果纷纷陷入水土不服的发展困境。后发国家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同 时,不自觉地陷入西化与民族化、 ...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5-04 01:12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 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 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说明,"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途径,"两个 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中具有实践方法论的地位。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作为方法和途径的意义,在于巩固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打开了创新空 间。"第二个结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 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具有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让文化自信有了依托, 让我们打开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在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三方面的重大意义,成就了三种主 体性,即文明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创造的主体性。其核 ...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创新发展
Jing Ji Ri Bao· 2025-04-30 00:52
原标题: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创新发展 亘古亘今、深厚博大的中华文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 供丰厚滋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在赓续历史文脉基础上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新时代文 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中华文脉蕴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我们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究竟 有何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有多重角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文化和文明的视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底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强调"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 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 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大论断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昭示了在新的起点上赓续 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远意义。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赓续中华文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谋划、统筹 ...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Ren Min Ri Bao· 2025-04-27 22:11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 我国思想界、教育界尤其是经济学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文选》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4年 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74篇,以恢宏视野全景式呈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济方 略,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 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认真全面学习《文选》,在深学细悟中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 精髓,在知行合一中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我国经济实践和经济学教 育发展,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构建植根中国大地、观照时代命题、引领 发展潮流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核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的科学范畴。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