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奋斗者号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Ren Min Ri Bao· 2025-06-18 21:5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 能。"国务院国资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 署,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全组织体系、业务体系、政策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中央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安全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神舟系列飞船叩问苍穹,嫦娥探月工程接力探索太空,"奋斗者"号、"梦 想"号、深地塔科1井等高端装备研制实现重大突破,建成深中通道、南极秦岭站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中 央企业以自身的科技成果,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底气。 发挥在产学研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进入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大科学新阶段。中央企业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重要载 体,在我国创新链条中处于关键枢纽环节,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指 导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人才、资金、场景等优势,着力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 ...
新华网视评丨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新华网连发三评
Xin Hua She· 2025-06-13 10:03
0:00 创新快一步,发展才能跑出加速度。与其等待观望,不如甩掉惧怕困难和非议的心理包袱,放手快干。 一评:等待观望,不如放手快干 近年来,中国众多科技公司成为世界焦点。 DeepSeek给全球科技界带来震撼;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扭秧歌";大疆在民用无人机方面全球领 先;中国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世界游戏大奖,掀起全球"悟空热"…… 当一些企业抱着"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矛盾心理等待观望、裹足不前时,这些新兴企业已经凭借自 主创新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引领者。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创新和竞争永无止境。即便是那些走在行业前沿的企业依然心怀危机意识,以时 不我待的紧迫感谋划着企业创新。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说,"所有的套路都是上一代的产物,未来不一定成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表示,"AI驱动机器人每天进化非常快,基本上速度是超过我预期的,每天给我的惊喜也非常大";大疆 创始人汪滔认为,"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打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实现长期的 价值"…… 创新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只争朝夕。这个过程复杂艰难,会遭遇各种 ...
新华网视评|期待奇迹,也要校准预期
Xin Hua She· 2025-06-10 07:53
创新慢不得,也急不得。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正经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深刻转变。"做一分便是一 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我们既要有澎湃激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在尊重规律中保持定力,在脚 踏实地中突破边界,书写更多"静水深流"的创新篇章。(文案:马若虎、黄浩)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待奇迹,也要校准预期。再高的期待、再好的想法,都要一步步靠近。 实事求是、稳扎稳打。 前不久,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行者二号"机器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10年前,"行 者一号"机器人以每小时0.8度电的能耗,连续行走了54个小时134.03公里。十年磨一剑,技术团队尝试 了多种技术方案,经过多次版本迭代,终于研发出更高效稳定的"行者二号"。 同样,这几年我国的一些颠覆性技术突破,包括国产大飞机划破长空,"奋斗者"号下潜挺进万米深海,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撬动全球市场格局,数控机床实现微米级别的精度跨越……每一项创新成就的背后, 无不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预期引导,创新生态的成熟需要时间沉淀。北京中关村从电子卖场蜕变为科创 高地,靠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激励等制度"慢变量"的持续优化 ...
壹视界·微视频丨建设海洋强国,总书记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Ren Min Wang· 2025-06-08 08:00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o build a strong maritime nation, highlight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made in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ector [2]. Summary by Relevant Sections Marine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 Xi Jinping has consistently prioritized marine development, proposing various strategies such as "Maritime Fuzhou" and "Strong Marine Province" during his ten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2]. - The concept of a "maritime power" has been articulated, indicating that a modernized nation should be both land and sea strong [2]. Achievements in Marine Economy -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63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nitiated, restoring approximately 400 kilometers of coastline and 31,000 hectares of coastal wetlands [2]. - The national marine production value is projected to exceed 10 trillion yuan in 2024, marking a 5.9% increase from the previous year, and accounting for 7.8% of the national GDP [2].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deep-sea technology have been mad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mersibles like "Jiaolong," "Deep Sea Warrior," and "Fighter," propelling the deep-sea industry to new heights [2].
新华鲜报|中国深渊科考,走向世界!
Xin Hua She· 2025-06-08 03:21
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中国深渊科考正在开启全球合作新篇章。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已于日前正式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执行委员会批准,这是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 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家将携手新西兰、丹麦、德国等10余国的科研人员,共 同挺进地球最深海洋"无人区"。 "探索一号"科考船正在布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深渊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或断裂带区域。那里压力大、温度低、黑暗无光、地震密集,是地 球上的神秘之处。对深渊的探索,对于回答"生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及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等至关 重要。 要想系统性地了解深渊,更需要汇集人类智慧。 "一方面,有能力开展深渊科考的国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人类已知的37条深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 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介绍,各个深渊里的物种之间有没有基因交流? 是否有地理隔离现象?地球上的深渊是如何初始俯冲,又是如何逐渐演化?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更 加紧密的国际科学合作。 从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国际上唯一的强作业能力万 米载人潜水器 ...
35年探秘深海取得哪些成就?跟着这个展览来了解
Xin Hua She· 2025-06-08 03:08
新华社上海6月8日电(记者张建松、岑志连)"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深海"国之重 器"模型齐聚上海,7日面向公众集体亮相。 当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成立35周年成就展暨联合国'海洋十 年'中国行动展"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开幕,这些模型在本次展览中集中展出。 据了解,该展览分为"潜海探梦""纵'缆'深海""向海图强""探海未来"四大主题展区。近百件实物展品和 大量科普图片,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壮阔图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6月7日,观众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立35周年成就展暨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展"参 观。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在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模型前,来自江苏南通的丁李想小朋友认真观察,驻足良久。他告 诉记者:"我是来上海参加深蓝探索杯'海洋未来之星'演讲比赛少儿组决赛的,神秘的海洋令我十分着 迷,长大以后的梦想就是乘坐'奋斗者'号去探索海洋。" 在投资深海的征途上,中国大洋协会相继在西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领域获得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 等资源勘探矿区。 在保护深海的使命中,中国大洋协会以"共商共建共享"的 ...
“蛙人”如何接送载人潜水器(链接)
Ren Min Ri Bao· 2025-06-06 21:34
在摇晃的海浪中,"蛙人"需要瞅准时机,从小艇跳到潜水器上,抓住潜水器上的扶手,尽可能快地将主 吊缆解开,再匍匐到潜水器前端将拖曳缆解开,最后跳回小艇上,这就是一次布放。 什么是"蛙人"? "蛙人"并非电影中有特异功能的人。"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在布放和回收时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 没有下潜任务的潜航员在海面上协助作业,他们就是"蛙人"。 科考母船甲板上的A型吊架(以下简称"A架")用于布放或回收潜水器。当潜水器准备进行下潜作业 时,A架便会将潜水器吊到海面上,这时,"蛙人"就身着潜水服、头戴安全帽,乘坐小艇来到潜水器的 旁边。 夜潜时,科考船甲板与潜水器的灯光将一片海水照得透亮,灯光吸引了众多海洋趋光生物,常有飞鱼腾 空,"蛙人"的作业也宛若一场追光灯下的舞台剧。 当潜水器在海底作业结束、需要回归母船时,"蛙人"再次出现,用钩子钩住从母船上放下来的拖曳缆, 找机会将其挂到潜水器上。母船通过拖曳缆将潜水器拖到A架的下方后,"蛙人"再跳到潜水器上,将主 吊缆挂上。随后,主吊缆将会把潜水器吊回到甲板上,这就是一次回收。 工作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充满挑战。海面时常涌浪不断,"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布放回收条件分 ...
国产载人潜水器,跋涉万米深海(瞰前沿·大国重器)
Ren Min Ri Bao· 2025-06-06 21:34
海南三亚,鹿回头半岛。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坐落于此,科学家们以科研为舟,探秘深 海。 新西兰,普伊斯哥海沟。今年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满载一批宝贵的生物样品上 浮。日前,我国科学家对在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等科考航次中获得的深渊钩虾样本进行研究,相关 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 从国内自主研发到国际科考合作,"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在"探索"系列科考船的搭载 下,向更深更远的大海进发。让我们在同潜航员与科学家的对话中,了解载人潜水器纵横深海的绝技。 ——编者 闯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啥绝技 海洋不仅蕴含丰富资源,也藏着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线索。作为人类潜向深海的交通工具,载人潜水 器需要应对无光、高压、低温等多重考验。 从"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入海,到国产化率达到95%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成功 研发,再到"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实现极限深潜……向万米深海逐步"跳跃",载人潜水器可 谓"身怀绝技":除了"沉下去""浮起来",还"看得清""可通话",要在沉浮之间听声辨位,完成采集岩 石、文物、生物样品等任务,为深海研究带回一手资料。 【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Yang Shi Wang· 2025-05-30 12:01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 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 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牢记殷殷嘱托,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顽强拼搏,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 答卷。 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 离子体高效稳定运行,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 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天问二号开启我国深空探测新征程。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业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低空经济乘势"起飞",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 力,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正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勇攀科技高峰,向着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 前进! 在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 ...
向世界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Ke Ji Ri Bao· 2025-05-29 00:46
本场发布会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来自科技领域的五位优秀代表分享了各自 科研进展,以及推动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抱持怎样的信念和精神。 中国科学家开辟新赛道 电磁领域似乎很高冷。但无论是小到吹风机、电视机,还是大到飞机和舰船,大家都会关注电磁兼 容问题。 "长期以来,电磁兼容一直被认为是'玄学'问题,我和我的团队就是要把这个'玄学'变为科学。我们 常年在一线,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就是为了拿到宝贵的科研数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拼。"中国 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说,科研团队最终发现了电磁发射的内在 规律,并且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这些工作助力电磁兼容科研向前推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现场分享了一则小故事:沙漠科考中自己不小心碰翻 了一瓶矿泉水,水浸到沙漠地表的黑色苔藓上,这种黑色的、休眠的、非常干燥的苔藓个体瞬间变绿。 只需3到5秒,植物体就变绿了,叶片展开,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在随后的研究中又发现,这种苔藓植物能适应火星模拟环境。"张元明说,类似这样的生命现象报 道出来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报道和关注,"中国科学家确实在这方面开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