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

Search documents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B站开始征集、展播相关短视频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7-03 11:22
7月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 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表示,根据中央的安排,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 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将于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 艺晚会。 广电总局副局长刘建国介绍,全国各地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将展播一大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由广电 总局指导,在2024年开办的"重温经典"频道,将在7月份晚间档播出《悬崖》《记忆的证明》等剧目,在8月份 将播出《闯关东》《八路军》《彭德怀元帅》,9月份的下午档播出《太行山上》,晚间档将播出《亮剑》 《历史的天空》。 除了准备丰富的网络剧、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等节目外,有关地方和网络视听平台也策划了形式多样的网络 视听活动。比如,黑龙江省广电部门发起"热血国魂·龙江行"主题采风活动,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 和平、开创未来"主题,邀请文艺工作者踏上热血黑土地体会抗联精神,推动创作一批短视频、微短剧、融媒 直播等内容产品。 刘建国介绍,从这个月开始到10月底,很多年轻人喜爱的哔哩 ...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Xin Hua She· 2025-07-03 09:46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和文艺作品展演展览情况,发布会介绍了三项安排。 自7月7日开始,"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主题展览"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7月8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7月中旬前组织部分专场参 观活动,其他时间除每周一例行闭馆外,全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次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 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分为八个部分,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 3237件,并特别设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主题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 出。 本次主题展览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最早发 布的《对日战争宣言》、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洛川会议的会议记录、多种版本的《论 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文电等一大批历史影像、文物实物、文献档案等将亮相 展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
超越情绪价值 促进情感升华(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Ren Min Ri Bao· 2025-06-23 22:10
情绪固然重要,但只盯住情绪,为了博眼球不停地"堆"情绪,甚至仅以商品属性来衡量情绪、以商品逻 辑来生产情绪,那就值得警惕了。"爽"不能让情绪问题一笔勾销,对情绪价值的痴迷与陶醉也容易被流 量、算法与资本"拿捏"。更何况,情绪之上还有情感,还有对情感升华、价值沉淀、境界提升的深层次 需求。化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刺激人的情绪千篇一律,打动人的情感万里挑一。 中国传统文论有"诗缘情"之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文艺作品为人所需、让人着迷的重要原 因。这里的"情",既有情绪的含义,更有情感的内涵。前者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关,具有情景性、短暂 性,后者则与人的社会属性有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深厚的情感内涵能唤起读者和受众的美 感、道德感、荣誉感等。我们借由文艺作品实现的情绪释放也好,心理抚慰也罢,往往是个体性的、局 部的、浅层次的,甚至存在被放大、扭曲的可能。而那些镌刻在记忆里的篇章,持久留在心中的感动, 每次重温都能触发情感震动的经典,一定来自更高层次的、普遍性的情感表达。比如,《庆余年》里的 少年热血,《人世间》里的中年怀旧,《小巷人家》里的人情往来,它们的基础情绪并不相同,但都从 个体的、家庭的情绪升华为 ...
“名场面”不能“有句无篇”(艺海观澜)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可以说,在注意力经济成为趋势、微视听形塑文艺新格局的当下,文艺创作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已从单 一的"如何讲好故事"转向"如何讲好故事"与"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吸引注意力"之间的平衡。"名场面"体现 了文艺创作日益增强的媒介自觉和用户意识,但也出现了割裂整体艺术表现力、为"名场面"而"名场 面"的创作误区。 典型的表现就是"有句无篇"。有些作品的片段在网络上引发热度,但当观众想要完整地观看作品时,却 发现索然无味,精华就是那几分钟的"名场面"。一些创作者基于大数据分析,反向设计"名场面",脱离 剧情去打造"高光时刻",再将其植入作品中,实在有"为了那口醋,包了一顿饺子"的错置感。"名场 面"效应还带来跟风模仿,场景设置同质化、模板化,一些作品采用夸张的音乐、慢动作、反复的台词 等煽情手法营造高潮,演员演得刻意,观众看得尴尬。 归根结底,"名场面"是文艺作品与观众建立连接的重要"界面",在这一界面之下,应是饱满的情节逻 辑、情感逻辑和表演逻辑,是创作者主动回应市场、积极拥抱传播,同时又坚持艺术自觉、不被流量迷 惑的功力和定力。用一部部扎扎实实的好作品托举起让人难忘的"名场面",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名场 面"串起我们时代 ...
男导演能拍好女性作品吗?
Hu Xiu· 2025-05-18 03:27
在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中的"身份",它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 活? 为何女性叙事由男性书写 王鹏凯:我先简单复述一下《卿本著者》事件的争议。有读者认为译者将一些原文里相对中性的词汇译 得有男凝色彩,比如将"adolescence"(青春期)、"puberty"(青春期)"译为"妙龄"、"含苞待 放","malleable"(易受影响的)译为"调教"等。但随后也有读者认为,这种处理是为了符合上下文语 境,此处原本就是在写中国古代父权逻辑中女性角色物化与驯化。还有读者则表示,这一问题在其它翻 译类作品中亦有体现,比如"old maid"经常被翻译成"老处女",女性被称为"骚货"。我回想了一下,过 去的确有不少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品是由男译者翻译的,但这件事在当下成为了被争论的议题,这其中是 否揭示了社会心态的转变?文艺创作是否真的与性别有关? 徐鲁青:我觉得关键还要看角色形象是什么样的,假如作品中的男性角色本身就不尊重女性,那可 能"骚货""调教"就是本意。一个作家是不是一定要亲身经历某种身份或是某种真实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呢?要是我们要求每个身份都对应的话,那奇幻小说和科幻小说根本没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