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

Search document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Cell论文,登上Nature头条,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系统微米级高清成像
生物世界· 2025-07-11 03:4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神经系统由 中枢神经系统 (CNS) 和 外周神经系统 (PNS) 组成,是一个遍布全身的复杂神经 元相互连接的网络,协调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这一复杂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可视化和绘图对于了解其功能及相关疾病的机制至关重要。 在过去十年里,由于 3D 光学显微镜技术的进步,中枢神经系统 (CNS) 全脑亚细胞分辨率的中尺度连接组学图谱绘制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对于周围神经系统 (PNS) 进行类似的分析仍然颇具挑战性。 与相对紧凑且同质化的大脑不同,哺乳动物的身体则要大得多,而且高度异质化,包含不规则的结构和多种组织类型。因此,即便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成像 技术,要在全身范围内清晰分辨周围神经系统 (PNS) 那些漫长、复杂且常常相互交织的神经路径,仍然极其困难。因此,目前对周围神经系统 (PNS) 的架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粗略的解剖学观察,这些观察仅提供了其路径、分支和连接模式的总体但不精确的概览。 2025 年 7 月 10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毕国强 教授、 徐程 特任副研究员、 刘北明 教授 和 祝清源 高级工程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 期 ...
Science子刊:2024年的生物医学论文,至少有14%利用了AI辅助写作
生物世界· 2025-07-04 06:4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当世界发生变化时,人类书写的文字也会随之改变。像战争、传染病大流行这样的重大事件会影响文本语料库中的词频分布。科学学科的兴衰在学术著作中也可 见一斑。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也在我们的写作中留下了类似的痕迹呢?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横空出世,这让人类的写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首次出现了一款广泛可用的大语言模型 (LLM) ,它能够在包括学术界在内的 多个领域生成和修改具有媲美人类表现的文本。此后,许多研究人员在日常写作任务中融入了大语言模型 (LLM) ,甚至与大语言模型共同撰写了论文。这也引 发了人们对科研诚信、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的事实错误以及论文工厂滥用大语言模型生成虚假论文的担忧。 基于这些担忧,有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追踪 大语言模型辅助写作 ( LLM-assisted writing ) 在科学文本中留下的痕迹。 2025 年 7 月 2 日,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 : Delving into LLM-assisted writing in biomedical ...
转换科研范式 探索医学奥秘
Ke Ji Ri Bao· 2025-06-30 00:50
一直以来,中医、西医对生命认知的理念和方法均自成体系。但随着各类生命数据的聚集、人工智 能(AI)分析技术的加持,中医、西医的研究范式正在趋同。 "要进行以价值为导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中医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 誉校长张伯礼认为,临床问题是中医研究要牢牢抓住的重点。要通过开展具体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因经典理论的'抽象性'及经典名方、针灸等的'复杂性',中医现代化研究更需要在临床与基础相结 合的大数据模式下,借助AI等先进技术开展多维多层面的系统研究。"陈忠说,如开展中药复方微观分 子在不同时域和空间下如何宏观起效等"宏微"跨界问题研究。 "多种组学技术获取的信息已经在连接中医和西医了。"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新时代医学研究 范式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德培表示,国际学术期 刊《细胞》杂志2012年以来刊登的论文,反映出西方学者医学研究思维不断从微观向系统性、宏观化转 变。 "西医的分子解析为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医的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方案为复杂疾病治疗 提供系统解决思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说,在学科融合、数据科学以及A ...
科学家打开基因“开关”实现小鼠耳廓再生
Xin Hua She· 2025-06-27 06:45
壁虎断尾重生、蝾螈大脑自愈……一些动物的再生"超能力"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人类、小鼠等高等哺 乳动物受伤后却只能结疤愈合,无法"原装"再生。高等哺乳动物是否在进化中丢失了再生能力?近日, 我国科学家在小鼠"耳朵"上找到了关键线索。 研究发现,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是导致小鼠耳廓再生失败的关键因素;而在激活该基因后,小鼠耳廓 可实现再生。这为深入理解高等哺乳动物再生能力丢失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再生医学和人类受损器 官的重建与再生提供了重要靶标。该研究成果27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小峰说,兔子的基因组中保留了负责调控Aldh1a2的一些关键DNA 序列,好像基因表达的"开关",在耳廓受伤时会被强烈激活,从而源源不断产生视黄酸,帮助组织再 生。但在小鼠基因组中,可调控Aldh1a2的"开关"大都消失,导致视黄酸产量不高,无法再生组织。 如果人为按下基因表达"开关",能否让动物具备再生能力?进一步实验发现,在激活Aldh1a2或外源补 充视黄酸后,都可使成年小鼠耳廓伤口出现多能性细胞,从而重建耳廓的软骨与神经组织。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耳廓再生本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 ...
芯片模型有望发现渐冻症成因线索
news flash· 2025-06-24 22:08
智通财经6月25日电,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利用来自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 者的干细胞,创建出一种"芯片上的ALS"疾病模型,有望揭示这种神秘且致命疾病的成因,并推动开发 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芯片模型有望发现渐冻症成因线索 ...
FDA紧急叫停涉“细胞流至敌对国家”临床试验,对华生物技术限制或再升级
仪器信息网· 2025-06-24 07:02
FDA 表示,国际转移和基因工程操作可能在患者不知情或未获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且 "可能导致美国人的敏感基因数据被包括敌对国家在内 的外国政府滥用"。 导读: FDA 宣布立即审查涉及将美国公民活体细胞送往中国及其他"敌对国家"实验室进行基因工程的临床试验。此次 "纠偏" 暴露了美国内部在技术开放与安全 管控间的摇摆,也预示未来对华生物技术限制将更趋严格。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 立即审查涉及将美国公民活体细胞送往中国及其他"敌对国家"实验室进行基因工程的临床试验。 拜登政府 2024 年 12 月的数据安全规则设置了出口管制,但对临床试验生物样本的 "全面豁免" 成为监管漏洞,甚至允许中资控股企业参 与。FDA 此次 "纠偏" 暴露了美国内部在技术开放与安全管控间的摇摆,也 预示未来对华生物技术限制将更趋严格。 FDA 专员马蒂・马卡 里(Mart y Makar y)声称:"上届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允许美国公民的 DNA 被送往海外——且往往在受试者不知情或不理解的情况下。 ...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Ke Ji Ri Bao· 2025-06-16 01:22
6月12日上午,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落成。为弘扬吴孟超院士"四勇(永)"精神 (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该基地特别组织开展了弘扬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主 题教育宣传日活动。在与基地创新设置的吴孟超数字人进行超时空对话时,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该基地是吴孟超院士实证实物最丰厚、原始史料最健全的综合教育基地,生动呈现了这位医学泰 斗"一生披肝沥胆、一心报国为民"的生命轨迹。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肝脏外科却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禁区"。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 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简陋的研究环 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 "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党和国家的需 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场解说人员对参观者说道。 原标题: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不是写论文的工具。要让年轻人记住:患者床前的脚步,比实验室的数据 更重要。"站在大屏幕前,再次听到"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声音时,海军军医 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研 ...
Cell Stem Cell:北京大学王凯团队等开发快速生成功能性血管类器官的新方法
生物世界· 2025-06-15 06:5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血管类器官 (Vascular Organoid,VO) 已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型,通过人多能干细胞 (hPSC) 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血管壁细胞等,可以构建出具有可灌注功能的三维血管网络。此类模型不仅能够模拟内皮细胞与血管壁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还可复 现器官特异的血管微环境。 血管类器官在模拟血管发育、血管疾病、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等多个方向均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当前的分化方案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分化异 质性大、所需时间长、基质胶和生长因子依赖、成本高昂、血管细胞不成熟,以及体内成血管能力低等,这些问题限制了血管类器官在血管研究以及临床转化的 潜力。 2025 年 6 月 1 3 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细胞稳态与衰老性重大疾病北京研究中心 王凯 课题组与美国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 童医院 Juan Melero-Martin 团队合作 ( 博士后 公丽岩 为第一作者) 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 Rapid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vascular organoids via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了4篇Cell论文:强制线粒体自噬;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抗衰老间充质祖细胞疗法;补体蛋白攻击的开关
生物世界· 2025-06-15 01:12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本周,华人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 4 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包括 线粒体对多能性的影响、 完整组织的 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抗衰老间充质祖细胞疗法、补体蛋白攻击的开关。 强制线粒体 自噬,揭示线粒体对哺乳动物多能性的影响 2025 年 6 月 10 日,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吴军 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 为: Unraveling mitochondrial influence on mammalian pluripotency via enforced mitophagy 的研究论文 【1】 。 该研究 开发了一种 强制线粒体 自噬 新技术,能够在体外或体内减少或完全去除线粒体,使用该技术,研究团队揭示了线粒体对细胞多能性的影响 ,还发现了线粒体数量的降低会导致着床前小鼠胚胎发育延迟。这项研究为探索线粒体在发育、疾病和跨物种生物学中的作用开辟了新途径,还有望 促进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和疗法开发。 Perturb-Multi: 哺乳动物完整组织的多模态遗传筛选平台 2025 年 6 月 12 日, 哈佛大 ...
关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他们让科技之光闪耀中原
He Nan Ri Bao· 2025-05-29 23:42
核心提示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这组报道,让我们一起跟随科技工作者的步伐,感受他们 以科技创新融入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澎湃活力。 用光纤织就能源安全网 在中原大地的特高压输电塔之间,一束束光纤正编织起守护电网安全的智能防线。 防线的建设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光子传感研究团队,他们十多年如一日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光纤监 测系统,为河南乃至全国的能源大动脉装上了"智慧神经"。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光子传感研究团队负责人董永康教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两高四着力",充分发挥科技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河南广大科技工 作者以家国情怀为笔、创新精神为墨,在新时代的创新征途上挥洒激情。 他们或扎根实验室,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或投身前沿学科研究,突破科研瓶颈,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在充满希望的中原大地上,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 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河南力量。 "用光纤作传感器,可以实现超长距离的空间连续测量,该技术常用于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和大跨度桥梁等 大型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5月28日,团队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