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传感器

Search documents
思特威20250622
2025-06-23 02:09
思特威 20250622 Q&A 思特威在半导体领域的表现如何? 思特威在半导体领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 CIS(CMOS 图像传感器)品类中。 去年(2024 年),思特威凭借苹果 A14 芯片的量产背景,被推荐为金股,并 连续三个季度取得显著进展。今年(2025 年),国产厂商不仅在旗舰主摄方 面取得突破,还引领了创新,接近行业标杆索尼。特别是超级大底和高货值品 类,使得国产高端 CIS 进展迅速,有望在未来几年全球排名发生重大变化。此 外,智驾领域也带来了增量机会,比亚迪等厂商的趋势让车规级芯片厂商受益, 其中思特威在 3A 车规项目上获得不少份额,对其未来推 8ME 产品量产持乐观 态度。 思特威与晶合合作深化,成为其第一大客户,占营收比例接近 18%。双 方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工艺开发、产品创新及产能供应方面加大 合作,堆叠技术突破将优化成本。 预计 2025 年安防业务营收 23.4 亿,手机业务 49.6 亿,汽车业务 9.95 亿,总计 82.5 亿。不加回激励费用预测净利润 8.5 亿至 12.1 亿, 对应 PE 约 44 倍,加回激励费用则 PE 低于 40 倍。强烈推荐配置该公司 股 ...
中国CIS崛起,索尼带头反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3 02:08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近日,索尼发布2024财年业绩报告,因2024年主要客户销售额不及预期,叠加中国高端CIS厂商 竞争加剧,致使其CIS市场份额与上一年持平,原本计划在2025年实现60%市场份额的目标只能 无奈推迟。 这一消息不仅折射出当下CIS市场的格局变动,更串联起行业数十载的起伏轨迹。 回顾CIS市场发展史,可谓波澜起伏。早期,索尼、三星等日韩大厂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在CIS 领域独占鳌头,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需求推动,以韦尔股份、思特威、格 科微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安防、车载、消费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正从追 赶者向竞争者蜕变。 如今,在全球CIS市场的版图中,中国高端CIS逐渐崭露头角,从日韩独大到中外对垒,正不断冲击 着原有的市场格局。 全球CIS竞争格局,变迁 在CIS产业早期,各国企业在该领域可谓多点开花。 1970年代,CCD(电荷耦合器件)技术率先实现图像传感商业化,但成本高昂且功耗较大。1976 年,中国台湾工研院引入CMOS工艺技术,开启了亚洲半导体产业的早期探索。 但市场风云变幻,中国厂商开始强势崛起,极大地 ...
A股公司,“更名潮”!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17 10: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今年以来,A股市场迎来一轮上市公司证券简称变更潮。 6月17日,韦尔股份公告称,公司证券简称将于6月20日起由韦尔股份变更为豪威集团,证券代码保持不 变。公司已于近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并取得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 照》,公司名称正式由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证券简称变更的原因,公司表示,公司于2019年完成了对全球前三大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豪威 科技的收购,逐步构建了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根据公司 目前主营产品品牌影响力及产品类型占比,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公司的产业布 局和实际情况,准确反映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便于集团化管理及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发挥公司品牌 效应及品牌优势,提升市场影响力,同时增加投资者对公司业务情况的理解和投资判断。 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汽富维的证券简称也发生变更。6月11日,公司证券简称由一 汽富维变更为富维股份,而股票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富维股份表示,公司在汽车内外饰 ...
CIS市场竞争,加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03:09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中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也产生了影响 索尼半导体CFO高野康弘解释称,2024年公司市场份额持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主要客户的销售 额没有达到预期,二是中国高端领域与对手的竞争加剧,"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有点挣扎"。 6月13日,索尼半导体也公布了其业务战略。该公司列举了灵敏度/噪声、动态范围、分辨率、读出速 度和功耗五个功能轴,并表示将全面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高野解释说,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我们 的优势在于打造在这些功能轴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产品,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此外,我们 将尽快将每种技术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他继续说道,"遗憾的是,我们预计市场份额目标将暂时推 迟,但我们赢得市场的目标保持不变。我们将继续以60%的目标运营业务。" 2024年智能手机CIS出货量索尼位居第一,中国企业分列二三位 图像传感器价值份额表现及预测 资料来源:索尼集团 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CIS)出货量 预计将同比增长2%,达到44亿颗,索尼将保持第一的位置,中国企业格科微位居第二,豪威科技位 ...
CIS市场竞争,加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03:05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综合自网络。 索尼集团透露,由于2024年主要客户销售额低于预期,以及中国市场高端领域竞争加剧,导致市场份 额与上一年持平,预计2025年实现60%市场份额的目标将推迟。 2024年收入增长,但市场份额保持不变 索尼集团影像与传感解决方案部门(I&SS)预测2024财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79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12%,营业利润将达到2611亿日元,同比增长35%,均创历史新高。销售额的增长得益于有利的汇 率、产品结构的改善以及移动设备传感器销量的增长。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以下简称"索尼半导体")总裁指田真司在2025年6月13日发布的视频中解 释道:"图像传感器业务一直以2025年实现60%的市场份额为目标,但2024年我们未能实现超过市场 的销售额增长,市场份额保持平稳。" 具体来说,2024年的实际业绩将与上一年持平,为53%。预计 2025年将达到56%。 中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也产生了影响 图像传感器价值份额表现及预测 资料来源:索尼集团 索尼半导体CFO高野康弘解释称,2024年公司市场份额持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主要客户的销售 额没有 ...
亚马逊准备测试人形机器人用于递送包裹;首次氢涡轮动力飞行验证完成,填补国内氢能航空动力技术空白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6-06 03:17
更多智能制造产业资讯 …… 1.【亚马逊据悉准备测试人形机器人用于递送包裹】相关报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亚马逊正在为 类人机器人开发软件,这些机器人最终可能会取代快递员的工作。这一举措标志着亚马逊正为自动化 其全球包裹投递业务铺路。这位知情人士称,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亚马逊正在对一个"人形机器人 园区"进行最后的润色,这是该公司旧金山办公室的一个室内障碍训练场,该公司将很快在那里测试 这种机器人。(格隆汇) 2.【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获生产许可证】记者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 公司获悉,6月5日在湖南株洲举办的AES100发动机研制工作总结会宣布,AES100发动机已获颁生 产许可证并签订销售合同,表明AES100发动机从设计研发阶段迈向批量生产阶段,为其投入市场、 推动低空装备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华社) 3.【思特威推出首颗医疗应用CMOS图像传感器】思特威(SmartSens,688213)宣布推出首颗针对 医疗内窥镜应用的2MP超小尺寸CMOS图像传感器——SC1400ME。该产品基于思特威先进的 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打造,具 备高色彩还原度、高感度、低噪 ...
智能手机CIS市场TOP3,国内公司占据两席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31 02:21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来自eetimes 。 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CIS)出 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2%,达到44亿颗。索尼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中国公司格科微位居第二,豪 威科技则位居第三。 在CIS市场,SK海力士宣布将于2025年3月退出该业务,并将该部门的职能整合到AI内存业务中。 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SK海力士的退出可能为包括GalaxyCore和OmniVision在内的中国 供应商创造新的增长机会。 Counterpoint Research还预测,由于LOFIC(水平溢出累积容量)和多光谱等技术的进步,以及 制造商不断努力提高相机性能,未来市场的ASP(平均售价)将会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 紧张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给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挑战,我们预计 2025 年 CIS 出货量将同比略 有下降。该公司还将每部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的持续下降视为 CIS 需求下降的一个因素。 参考链接 https://eetimes.itmedia.co.jp/ee/arti ...
两家小公司,要革命CIS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25 02:52
对于智能手机相机来说,越大越好。更大的图像传感器和镜头能够处理更多光线,因此能够解析更 多细节。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创建彩色图像的滤镜也会阻挡约 70% 的入射光线。 这些彩色滤光片——以红、绿、蓝三色网格的形式覆盖在图像传感器的像素上——已经存在了几十 年。但新的方法有望利用光的物理特性来创建彩色图像,而不会阻挡太多光子。在2023年IEEE国 际电子设备会议(IEDM )上,提出了三种实现更清晰图像的方法。现在,这些方法正开始走出实 验室阶段。 例如,三星将为中国小米的新款手机提供前置摄像头,该手机采用三星的纳米棱镜技术,以提高低 光性能。该技术并非取代彩色滤光片,而是利用衍射原理,在每个特定颜色的像素中收集更多光 线。据该公司称,这可将感光度提高25% 。 与此同时,两家新创公司已经开发出无需滤镜即可捕捉彩色图像的方法。Imec的衍生公司Eyeo本 月宣布已获得 1500 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PxE Holographic Imaging在今年 1 月的消费电子展( CES )上展示了结合深度感知和彩色成像的技术。 PxE 和 Eyeo 均兼容CMOS传感器,这是当今相机中最常用的数字图像传感器。"CM ...
国内CIS龙头韦尔股份启动港股IPO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5-23 13:20
2024年,韦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57.31亿元,同比增长22.41%。公司抓住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机遇,在 高端智能手机和汽车智能化领域持续发力,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扩大。例如,公司图像传感器产品在高端 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持续渗透,推动了营业收入的显著增长。 公司去年实现归属净利润为33.23亿元,同比增长498.11%。扣非净利润为30.57亿元,同比增长 2114.72%。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一方面得益于营业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公司通过产品结构性优化与 供应链梳理增效,提升了毛利率,从而带动净利润提升。 今年一季度,韦尔股份业绩继续延续增长趋势。实现营业收入64.72亿元,同比增长14.68%。实现净利 润为8.66亿元,同比增长55.25%。 国内CIS龙头韦尔股份(603501.SH)启动港股IPO。 5月23日晚间,韦尔股份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 上市,以加快公司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发展,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公司称,将充分考虑现有股东的利益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的时 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值 ...
韦尔股份拟更名豪威集团 凸显产业布局与战略方向
Zheng Quan Ri Bao Wang· 2025-05-20 11:48
Company Overview - Shanghai Weir Semiconductor Co., Ltd. plans to change its name to "OmniVision Integrated Circuit (Group) Co., Ltd." and its stock abbreviation to "OmniVision Group," while retaining the same stock code [1] - The name change requires approval from the company's shareholders and subsequent registration with market supervision authorities [1] - The company aims to reflect its industrial layout and strategic direction more accurately through this name change, enhancing brand influence and market impact [1] Financial Performance - In 2024, the image sensor solution business generated revenue of 19.19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74.76% of the company's main business revenue [1] Industry Outlook - The image sensor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experience significant growth driven by strong demand in downstream market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automotive electronics [2] - Increasing consumer demands for advanced camera features in smartphones and the rising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 automotive systems ar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growt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