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AST装置
icon
Search documents
解码可控核聚变 | 专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孔德峰:未来电费降至足够低时,工厂有望代替农田产粮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6-06 10:33
每经记者|张宝莲 每经编辑|董兴生 5月下旬,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大涨,风头一时无两。可控核聚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蓝图,接近零成本、无限获取的能源,将让人类文明再 度来到新的起点。 可控核聚变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人类新未来?端午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发处处长、聚变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副主 任孔德峰研究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孔德峰 "我最开始选择可控核聚变这一研究方向,完全是随机的。但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我逐渐坚信聚变技术是能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一旦可 控核聚变取得成功,人类社会必将迎来巨大的变革。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我希望能为这一巨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去20余年,孔德峰做的事情很纯粹。本科阶段,他选择了应用物理专业,学习等离子体物理,继续深造时,选择研究可控核聚变。2007年到2013年,孔德 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了硕博连读。之后的9年中,孔德峰扎根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可控核聚变的技术研究;2022年,进入合肥综合 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继续开展聚变设计相关工作,持续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作为聚变堆 ...
全球聚变竞赛白热化,谁将主导未来能源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6-04 10:54
从中国聚变的研发布局和发展路径来看,现已构建起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研发生态体系。国家队主攻 主流技术,民营企业探索商用前景和创新技术路线。2025年以来,国内投入较早的聚变装置都取得了关 键技术进展。中科院等离子所的EAST装置首次完成一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模拟出未来聚 变堆运行所需环境。中核西物院的环流3号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都突破一亿摄氏度,原子核 温度达到1.17亿度,电子温度达到1.6亿度,综合参数大幅提升。 民企代表新奥集团实现差异化破局,选择氢硼聚变与球形环托卡马克的技术路线。2025年4月,其"玄 龙-50U"装置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到4000万度,这不仅验证了氢硼等离子体 的高参数可行性,为后续的磁约束氢硼聚变实验奠定基础,相关实验成果更对包括中国在内七方国际合 作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球聚变竞争因AI算力需求爆发而显著提速,零碳高能的聚变能源成为破解AI时代能源困局的核心方 案。国际能源署《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达415太瓦时,占全球总 量的1.5 ...
深度| 万亿可控核聚变赛道群雄逐鹿,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曙光初现
Di Yi Cai Jing· 2025-05-10 06:37
"五一"节后,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又迎一波上涨。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5月6日收涨6.11%,雪人股份(002639.SZ)、海陆重工(002255.SZ)等股涨停, 联创光电(600363.SH)、西部超导(688122.SH)、东方电气(600875.SH)多股跟涨。此后多日,相关概念股继续震荡上涨。 消息面上,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力争在2027年完成项目建设;4月30日,国际热核聚 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这一由30多国数十年共建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 因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可控核聚变被视作人类终极能源。自1952年第一颗氢弹试爆以来,各国都在尝试将这项技术用于发电,但无一成功。"还有50 年"成为行业长久以来的玩笑话。而近两年国内外主流核聚变项目不断刷新进度似乎正在打破这一魔咒。 当前,可控核聚变实际进展如何,中国距发出"第一度电"还有多久?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难题,行业正在怎么应对?资本与产业又将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中国"人造太阳"刷新进度 在河北廊坊,一座10米高的 ...
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工程总装正式启动
news flash· 2025-05-02 01:00
智通财经5月2日电,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5月 1日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BEST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 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 贡献。 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工程总装正式启动 ...